个体生命早期的重要议题
第三章 个体生命早期的重要议题
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发展理论,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让我们可以纵观个体一生,对人类情感与思维的发展形成整体认识。前文还讨论了生命最早期的婴儿“主体”性感受,及其面对现实挑战时不能回避的修正任务。不知道您在阅读中是否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讨论中没有出现父亲?
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父亲与母亲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本章接下来的几个重要议题均涉及父母双方。这些议题包括:成长环境中的母性与父性功能、家庭中的关系模式、个体从家庭关系中独立,以及女性成长与男性成长。
这些议题看起来都较为抽象,似乎它们更适合于,那些已经经历过家庭组建和子女养育,并且对性别角色有过深入思考的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每一个婴儿,一出生就处在某种家庭氛围之中,就处在某个性别分类之中,他们一直浸泡在这些议题所涉及的内容中,真切地感受着它们。这些感受一直在婴儿内在蛰伏,只有人生旅途走到某些时刻,它们才会浮出水面。
人类大脑进化中,情绪中枢的发展远早于思维中枢,个体大脑发展中,主管情绪记忆的杏仁核的发育,也早于主管情景记忆的海马体。也就是说在幼年时期,我们可能记住了某些情绪,但难以记住引发这些情绪的情景,并且在不能使用语言去提炼和表达的时候,情绪记忆可能弥漫性地储存在身体里。
大多数孩子长大之后,对自己婴幼儿时期的记忆比较模糊,尤其对两三岁之前生活的记忆几乎完全空白。记忆的空白之处主要是那些具体的生活情景,情绪体验与身体感受则会一直储存下来,在个体一生的成长中发挥作用。
婴儿受到的影响不仅来自家庭,也来自家族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个体像金字塔的塔尖,家庭、家族、民族、文明是塔尖下的一层层塔基,支撑着个体的生命,铺陈开个体的生活。用人类发展历史来类比个体的成长历程,远古时期的人类正对应着个体生命的早期状态。任何文化背景下的神话与传说,都以象征性的方式,表达着本文化的核心模式,因此接下来的讨论中会出现一些对神话故事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