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发展阶段

人格发展阶段

人格是个体先天神经系统反应模式与后天人际关系互动模式的集合体。这个从出生便开始逐步形成的集合体,让每个人在待人接物中都极具个人特色。人格的核心内容在于,个体如何建设一个“我”?如何建设一个“我”与“他人”共存的心理世界?

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观点有很多,前文提到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一种阶段划分。另一种阶段划分很多人都熟悉,那就是《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开创者弗洛依德,依据生命能量在身体部位的投注顺序,对人格发展做出阶段划分。口唇期大约在一岁半之前,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获得满足;肛门期大约在一岁半至三岁,幼儿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来获得身体快感;生殖器期大约在三至五岁,幼儿可以辨识男女差异,与异性父母更为亲近;潜伏期大约在五至十二岁,儿童的兴趣转移到周围事物上,对自己身体及性别的关注处于潜伏状态;生殖期大约在十二岁直至成年,两性差异开始显著,个体对相似年龄的异性产生兴趣。

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角度,上述人格阶段的划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为本书始终将人格的核心内容,界定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上,以及借由人际关系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上,所以下文重点讨论自我体验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讨论所依据的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社会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按阶段依次进行的。就像身体器官的发展,会按照预定时间表展开一样,人格的发展也有同样的时间表。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以固定的顺序依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一致性。个体的自我或者说人际关系,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重要转折点。转折点也意味着危机或任务,积极解决危机或完成任务,可以增强自我的力量,也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关系。顺利度过上一个阶段,可以为解决下一个阶段的危机打下基础。反之亦然,危机不能被很好解决,自我的力量会被削弱,也会阻碍个体适应新的关系,并使得下一阶段的危机解决更加困难。

以下八个阶段所对应的年龄,只是一个大致划分,对个体而言,提前与推后一些都属于正常。

第一阶段(0~1岁):基本信任(积极)与基本不信任(消极)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这一时期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婴儿期。如果母亲或养育者能恰当回应婴儿的需要,并使之获得满足,婴儿就会对母亲或养育者充满信任。这种基本信任可以泛化到婴儿所处的整个环境,或者说婴儿会产生对整个人类,甚至整个世界的基本信任感。与之相反,如果婴儿得不到母亲或养育者的恰当回应,就会对外界产生恐惧与怀疑,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以至于影响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前文对婴儿“主体”性感受做了讨论,母亲或养育者的恰当回应,可以帮助婴儿聚集整合内在体验,形成“主体”感受。拥有一个稳固且协调的主体,是婴儿最大的信任感来源。这种借由母亲情感呼应而建立的源自内在的信任感,对外部环境的冲击有非常强的耐受力,可以向个体提供最基本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是婴儿直至成年,可以不断进行自我修正的基石,也是个体拥有希望品质的基础。

8岁女孩小倩,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父母在母亲怀孕四个月时办理离婚,离婚由父亲提出并坚持,之后母亲一直难以从这段情感里走出来,开一个小书店养活母女二人。小倩的学校生活比较正常,但在家里经常出现情绪突然爆发,摔砸东西的情况,母亲对此感到无可奈何。母亲觉得最不能理解的是:有一次母亲带小倩一起外出,女儿开始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后来道路被堵,小倩下来步行。等可以再次骑行的时候,小倩无论如何也不坐后座,也不走路,只待在原地不动,并且一直抓住自行车哭喊“妈妈、妈妈、妈妈……”,以至于路人以为妈妈是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将母女二人送进了派出所。

在这个事件里,小倩妈妈感到比较奇怪,自己就在孩子身边,孩子为什么还要大声呼喊妈妈?我们回顾一下便可以看到,在小倩的早期养育中,母亲几乎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孩子如果不哭不闹,就很难得到母亲的关注。母亲只能满足孩子的基本生存需求,所以孩子“知道”妈妈“人在心不在”,需要自己大声呼喊来唤醒妈妈。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爆发与摔砸东西,也是在表达同样的诉求。

第二阶段(1~3岁):自主(积极)与羞愧(消极)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一岁以上的幼儿,开始有独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开始探索世界。如果父母或养育者,允许他们独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表扬他们的表现,就能使孩子觉察到自己的掌控力,使幼儿获得一种自主感。如果成人包办代替或者过分严厉,幼儿就会产生对自我能力的怀疑和犯错的羞耻感。

就更加精细的内在体验而言,幼儿在这一阶段的自主感,主要源于对身体的控制。幼儿的独立行走、独立进食、独立排便都发生在这一阶段,因此自主不仅是自行做出判断和决定,并且去执行它,它还包含着更为深刻的自我体验,那就是能驾驭自己身体而获得的极大成就体验。如果这一阶段进食与排便训练过于苛刻或者过于宽松,孩子对自己身体的主张不能得到实施的话,孩子就会体验到羞愧感。羞愧是一种被外界评价为无能、有过错或坏人时所产生的内在感受,其中包含无助、丑陋、懦弱与恐惧等体验。

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妞妞在一岁半至三岁之间,一直住在奶奶家,妈妈每周末都来奶奶家陪伴她。奶奶非常整洁,她怕妞妞尿在床上,也尽量避免妞妞尿在地上。奶奶找出来低一些的小尿盆和高一些的小椅子,让妞妞面对小椅子坐在尿盆上,在小椅子上放一本书。因为可以翻看书上的图画,妞妞就能在尿盆上多坐一会儿,这样尿的时候就可以尿在尿盆里,而不会尿在地上了。奶奶觉得自己的主意很好,但没过多久,妞妞就出现尿频问题,已经建立起来的排尿规律反而被破坏了。

在这个事件里,奶奶没有意识到,成人对于婴幼儿的排便训练过于严格,会干扰其身体自身的发育节奏。对于婴幼儿的排泄物,成人如果感觉非常厌恶或极度不洁,婴幼儿也能够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排斥。由于他们还不能将自己和外界完全区分,婴幼儿会认为自己的一部分,甚至自己的全部是不好的,并因此产生羞愧体验。这种对自身生理功能的羞愧感,不易表达也难以释放。

第三阶段(3~6岁):主动(积极)和内疚(消极)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这一阶段儿童肌肉运动能力发展,可以蹦蹦跳跳,口头言语能力发展,能够说出完整连贯的话。儿童的生活空间扩展到了幼儿园的集体之中。儿童对周围环境和自己都充满了好奇心,内心装满了十万个为什么。如果成人对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给予理解和支持,给儿童自由创造的活动空间,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孩子的主动性就会进一步发展。如果成人总是对儿童的主动行为采取否定和压制的态度,孩子就会产生更多的内疚感。

进入幼儿园之前,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位置,既是家里最受宠爱或最受照顾的那一个,也是家里力量最为薄弱的那一个。进入幼儿园,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度过很长的时光,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集体活动,这一切对孩子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战。他们需要学习如何主动发起与同伴的交流?如何主动选取自己的兴趣并专注其中?如果这些主动行为不能够得到鼓励,孩子往往会产生内疚感。因为这个年龄的儿童,已经能够内化成人的评价标准,如果评价体系过于严苛或呆板,孩子就会经常将错误归咎于自己,这种自认为犯错的感受正是内疚感。

铭铭5岁,话语不多,但非常喜欢阅读。妈妈和铭铭一起外出的时候,遇到单位的同事。妈妈让铭铭向阿姨打招呼,铭铭内心正在酝酿,他是愿意和阿姨打招呼的,只是有些不好意思。在铭铭刚要开口的时候,妈妈充满歉意地对阿姨说:“我家这个孩子,太内向,连话也说不了。”铭铭感觉妈妈似乎对阿姨很抱歉,自己也觉得对妈妈很抱歉。

故事里的铭铭,长大之后确实越来越内向,似乎小时候妈妈对自己的评价并没有错。但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妈妈在很早的时候就定义了铭铭,铭铭一直在朝着妈妈界定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是一个不需要行动、只需待在原地的方向。妈妈也是一个非常内敛的人,在铭铭的记忆里妈妈从不曾夸过自己。妈妈也是一个内疚感非常强的人,铭铭觉得内疚是家里最熟悉的味道。虽然成年以后,妈妈会说儿子让自己很省心,也没有什么青春期叛逆,言语之中有夸奖铭铭的意思,但铭铭内心却五味杂陈,不知道这是否算得上一个值得夸赞的理由。

第四阶段(6~12岁):勤奋(积极)与自卑(消极)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这个年龄的儿童,书面言语和数理逻辑能力快速发展,他们开始对科学技术、人文历史以及地理经济等话题感兴趣,提出的问题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学校以外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大大加强。如果儿童比较广泛的学习活动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便能体验到一种源自内在的勤奋感。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广泛兴趣看作不务正业,只拿单纯的学科分数对孩子进行评价,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

儿童进入小学阶段,他们已经有能力在学校承担知识体系框架下的学科学习任务。除此以外,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也会出现自发性探索,并进一步将探索所得加以整理,以形成自己的逻辑体系。这是一种内在的认知操作,虽然孩子们很难形成外在的成果,但这样的心智操作会给儿童带来一种理智感,进而产生不断探索的勤奋感。如果成人忽视自发性探索的价值,只重视最终的成绩,孩子成绩不好就会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即使有好成绩,外在成绩优势与内在理智感相比,理智感是更加能激励孩子去学习的内在动力。从广义上讲,通过努力取得变化都是学习,没有人比孩子更热爱变化,更愿意为变化付出努力。树立终身学习观,感受变化中的快乐,成人也会像孩子一样,体验到源源不断的理智感与勤奋感。

五年级的乐乐,在一次考试之后对妈妈说:“妈妈,我发现一个很恐怖的事情,我们班学习最好的那个女生,这次考98分,还被她妈妈打了一顿。真是太可怕了,我经常考到70多分,你也没怎么骂我。”

乐乐妈妈听女儿说完,内心有些哭笑不得。妈妈心里当然希望女儿有个好成绩,并且也知道试题难度对于乐乐而言,并非高不可攀。但妈妈知道,高压之下女儿的成绩应该可以更好一些,但这会透支母女之间的亲密度,何况“高压政策”既不好坚持,能采用的手段也极为有限。妈妈知道女儿求知欲很强,也极其重视承诺,倘若有一天乐乐开始重视成绩,她内在的小马达就会发动起来。

故事里的乐乐妈妈,对自己的女儿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重视孩子内在学习动力,也能认识到亲子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妈妈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女儿的唯一标准,女儿也不会将成绩作为获得自尊的唯一来源。

第五阶段(12~18岁):自我同一性(积极)与角色混乱(消极)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感。“自我同一性”概念是埃里克森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个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统一,即个体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和行为的主体是自己。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顺利进入成年期。不能顺利建立自我同一感,个体将产生角色混乱感,出现能力与愿望之间的不一致,自己不同身份之间的不一致,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之间的不一致……

这一阶段的孩子,我们称为青少年。这段时间,也是他们就读中学的六年时光。青少年的心智与身体在这一阶段迅速成熟,他们面对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认同。他们一方面要调整与父母的关系,适应快速成熟的身体,另一方面要面对社会选拔性升学考试。他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观察和新的思考,也会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他们逐渐疏远父母,不再在意通过家庭关系界定的身份与角色,开始重视与同龄伙伴建立起来的亲密友谊。从伙伴的态度中,他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外表上、性格上以及能力上的异同。他们逐渐适应快速发育中的身体,学会驾驭比父母更为充沛但暂时不够协调的力量,尝试如何与父母抗衡以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利。他们逐渐形成新的性别认识,重新看待自己的性别以及两性差异,对同龄异性感兴趣,开始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他们逐渐适应社会规则,不管是适应同龄人团体里的竞争与合作,还是适应以学科成绩为标准的选拔考试。如果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中,他们还需理解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学习尊重与接纳文化或亚文化的差异性。

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关注点已经逐步脱离家庭,他们将在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任务中,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联系,认识自己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在自我意识与角色定位上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感,这正是自我同一感的内涵所在。与之相反,缺乏内在连续感,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个体体验到的将是自我不同角色之间的混乱与冲突。

李鑫是一名初三男生,最近他的行为让妈妈大跌眼镜。以前叫他洗澡很困难,需要叫很多次,才不情不愿地去洗个澡。现在情形大变,李鑫每天洗澡,并且是每天早上洗澡,因为怕晚上洗澡之后头型会被压坏。早上起床时间掐得很准,只留够洗澡的时间,没有吃早饭的时间,洗完澡就直接出门了。冬天的话,到学校的时候,头上都是冰碴子……

毛毛是一名初二女生,妈妈最近出差半个月,平日里和妈妈无话不谈的毛毛有些孤独。因为座位轮换,有个女孩和毛毛交流多了起来,毛毛对这个比较另类的女孩充满兴趣。校园里大家都需要穿校服,这个女孩只穿校服上衣,不穿校服裤子,而是穿与校服裤子同色的短腿窄脚裤,这让她显得与众不同。毛毛从交谈中得知,女孩有好几个关系很好的校外男性朋友,这让毛毛很好奇。毛毛和女孩一起去唱歌,这是毛毛第一次没有告知大人,偷着溜出去玩。毛毛还第一次试着抽烟,但感觉味道不好,呛得慌。毛毛觉得和女孩在一起,生活变得很新鲜也很有意思,但这种感觉很快就被打破了。毛毛和女孩一起上厕所,女孩会在镜子前照很久才能出来,上课时也经常偷偷揽镜自照……这些举动一下子让毛毛对女孩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两个人的交流随之减少了许多……

子云是一名高二男生,前一段时间喜欢上了同班一位女生,对女孩展开追求,最后两个人像小情侣一样相处。但最近他给妈妈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他想和女孩分手,女孩不同意,情绪非常不好,在网络平台上留言给他倾诉,子云不厌其烦又无可奈何,于是求助于妈妈。妈妈询问之后,了解到儿子提出分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感觉在关系里受到了很大束缚。子云非常喜爱打篮球,课余经常和一群男同学切磋球技,现在女朋友会提一些要求,希望他有更多时间来陪陪自己。高二学习安排很紧张,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子云感觉自己学习、篮球与感情都难以顾及,于是提出分手……

小馨是一名初一女生,她的初中学校是一所离家二百公里的寄宿制学校。小馨在上初中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并且晚上独自一个人睡也是在四年级之后。初中寄宿实行封闭式管理,手机限制使用,小馨只能在固定的时间给妈妈打电话。小馨感觉每天都很煎熬,都很矛盾,一方面这是自己能考上的最好的学校,父母也交了很多学费;另一方面骤然离开父母不能随时联络,让小馨经常在夜里默默哭泣。昨天晚上,小馨躲在被子里和妈妈打了一个电话,被巡视的老师发现后,把手机收走了,小馨觉得自己只是想说几分钟而已,只是想听见妈妈的声音……

宇含是一名初三男生,前一段时间班主任因事请假两个月,原来的班主任要求非常严格,新来的替任老师要求宽松很多。新班主任带班的这段时间,班级里面的整体氛围都很松散,宇含也几乎没有写过作业。原来的班主任重新到岗之后,对班级的要求恢复如旧,大家养成的懒散懈怠都要改变。宇含作业没有上交,老师批评过程中宇含出言顶撞,老师生气中让宇含在教室外罚站,并要求当晚写出检讨。宇含父母知道这件事之后,严厉批评儿子,也要求宇含当晚写出检讨。宇含不愿意写,他认为老师当时的批评具有羞辱性,但宇含父母一直喋喋不休,耗到夜里四点钟还不让宇含睡觉,称不写出检讨不许睡觉。最后宇含终于妥协,写下了检讨。第二天宇含和父母一起去了学校,父母正要将宇含的检讨交给老师,宇含一把夺过来,撕了个粉碎……

佳乐进入初三后让妈妈非常苦恼,她的成绩在班里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如果认真一些,成绩会有很大进步,但放松一些,成绩下滑就很厉害。妈妈因为中考即将到来而觉得应该加把劲,佳乐的表现恰恰相反,不但学习上更加松散,而且对自己喜爱的明星越发关注。佳乐不断给妈妈提出要求,要去参加偶像的粉丝见面会,要去参加为偶像举办的声援活动。妈妈也观察到,佳乐阅读的小说,不是充满暗黑色彩,就是充满玄幻色彩……

上述六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处于各自的冲突状态中。工业时代的发展使人类受教育时间加长,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年龄推后,社会竞争性以及信息无序性加剧。对于青少年而言,外在环境的动荡与内在体验的激荡,所带来的挑战无疑是巨大的。这个阶段经常出现的追星行为,以及非常受青少年喜爱的暗黑类小说,或者具有玄幻色彩的仙侠小说,都是帮助他们完成理想与现实过渡的外部载体。他们会依据自己崇拜的人物(包括历史人物、英雄人物)来塑造自己,也会在阅读中满足自己对强大能量的渴望,或者释放内在强烈冲突所带来的压迫感。自我同一感在这些挑战中磨砺而出,同时它也是面对一切挑战的中流砥柱。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亲密(积极)与孤独(消极)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这里不再以非常具体的年龄进行分段,一般而言从18岁到30岁之间都属于成年早期。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亲情、爱情与友情。虽然个体在这三种亲密关系中都可以获得亲密体验,但这一阶段所要获得的亲密感,特指爱情中的亲密感。成年早期是一个人成家立业的初创时期,工作让个体有机会参与社会劳动的交换,并因此获得回报得以独立生存,爱让个体有机会与他人建立深度链接的亲密关系,并步入家庭生活。个体与恋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互相承担义务,共同完成任务,由此获得亲密感。如果与他人不能交流思想,不能分享情感,不能相互帮助,个体就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

亲密感是一种源自内在的对自我、对他人以及对关系的接纳。在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称得上是对以往心理发展任务的一次综合考验。在三岁之前获得的基本信任感、自主感,主要通过亲子互动而建立。亲子关系具有天然的亲密感,但亲子双方的地位与力量相差悬殊,这与爱情中双方地位的平等性不同。青少年时期获得的自我同一感,主要通过同伴互动而建立。友情在同龄小伙伴之间产生,但一般都是同性别伙伴之间的友谊,这与爱情一般发生在异性之间不同。

亲情与友情中的关系质量,对爱情亲密感的获得至关重要。爱人之间的极度亲密,可以激活个体与父母之间的早期亲密体验,甚至会激活婴儿时期的全能控制感、非黑即白的分裂感以及“坏”感受的向外投放。爱人之间的频繁互动,也可以激活个体与同龄人既竞争又合作的感受。但爱人不是早期的父母,也不是单纯的友伴,爱人恰恰是可以让个体自我真实展现的那个人。个体在安全感、自主性以及同一性的构建过程中,拥有着很多处于无意识水平的特点,爱人之间的亲密互动,可以让这一切在关系中呈现出来。恋人之间投入感情直至建立家庭,在互动中逐渐清晰自己和对方的内在体验,进一步接纳自己、对方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因此获得亲密感。

晓哲今年30岁,有一份稳定且待遇很好的工作,自己单独居住,父母与自己同城。晓哲很少去父母家,和父母没有太多交流。小时候父母对自己几乎从来没有鼓励,晓哲现在也不愿意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从小到大,晓哲都没有让父母为难操心,好像植物一样悄悄地长大。近几年父母开始催婚,催得急了,一年前晓哲领回来一个女朋友。父母最初是非常不同意的,因为女孩没有学历、没有正式工作、外地人,并且身体有些残疾。晓哲不辩解什么,但一直保持和女孩的相处,相处将近一年了,父母开始妥协,表态说如果儿子觉得合适,就同意两个年轻人结婚。但这时候晓哲的反应出乎大家意料,晓哲选择和女孩分手了。父母只好托小姨和晓哲谈一谈,晓哲和小姨聊了很多,聊天内容大部分不是自己的恋情,而是父母对自己长期以来的忽视。小姨感觉晓哲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像少年一般在完成与父母的对抗,他的武器是自己的婚恋,看起来自己做主进行选择,但选项一定是父母的反面。

浩林与静怡是在考研教室里认识的,紧张的备考过程中他们相互鼓励,彼此欣赏,成绩出来两个人都被录取,两个人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一对恋人。浩林了解静怡在之前的情感中很受伤,他对静怡非常用心,希望自己能给她更好的呵护。浩林倾听静怡的心事,照顾她的情绪,自己的事情都和她商量,也非常尊重她的意见。两个人相处一年的时光里,有过几次冲突,浩林感觉解决冲突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证明自己在爱着对方的过程。本来自己内心真的很在意,但对方似乎感受不到,或者说永远不放心。很小的一件事,就会引发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最终都不是那件事,而是静怡需要浩林来证明他在爱着自己!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年假两人分开各自回家,因为一件小事两人意见不一,静怡情绪大爆发,认为浩林不爱自己,并且再次提出分手。浩林非常痛苦,但他知道,自己没有力量一直处于自证其身的状态里。静怡太缺乏安全感了,这源于她早期与母亲的关系,浩林以为自己可以给予她安全感,实际上浩林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承载这个安全感重建的任务。

第七阶段(成年期):繁衍(积极)与停滞(消极)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成年期涵盖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由于下一个阶段是成年晚期,或者说是老年期,因此我们可以用职业生涯的起始与终结,来界定整个成年期。也可以将家庭结构变迁作为界定依据,从个体组建家庭,到最后一个子女组建小家庭,之间的时段被认为是整个成年期。在职业与家庭中,个体拥有灵活多变、形态多样的生活模式,所以关于成年期的界定也因人而异。

无论如何界定成年期,其内在体验都具有一致性,即在事业和感情,或者说职业和家庭中,体验繁衍感。就个人而言,在工作中发挥创造力,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在家庭中维护亲密感,繁衍后代,关心父母,重视传承。就社会责任而言,有追求事业成功的愿望,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家族及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与之相反,如果个体的能量只投注于自身,其内在体验则会是停滞感。

繁衍感不是基于道德要求而提出的,也不是为了完成社会任务而勉强为之的。繁衍感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感受,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的感受。个体处在成年期,虽然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拥有了独立生存的能力,组织家庭并养育子女,拥有了更多自主权,但人到中年,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可能遭遇的变故大大增加。宋人方岳诗云“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正是成年期个体的生存状态。但如果个体能顺利度过前几个阶段,真正拥有对世界的基本信任、对自我的自主表达、行为的主动与勤奋、不同角色的内在同一以及良好的亲密关系,那么挫折与苦难不会撼动个体内在体验中的生机勃勃。

菊子今年40岁,她用了5年时间走出了人生低谷。在她35岁的时候,一年之内接连遭遇了三个创伤事件,三个事件关联着她生命中重要的三位男性。先是儿子一出生,因为肺炎被送入新生儿病房护理,期间孩子状态不稳定,让全家人极尽煎熬。儿子刚刚百天,菊子发现丈夫的婚外情,家庭由此走向破裂。大半年之后,菊子的父亲检查出严重疾病,之后她不断奔波在为父亲求医的路上。

面对儿子和父亲疾病的同时遭遇感情背叛,生活就像四面透风的残垣瓦砾,菊子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在最困难的时候,她感觉自己快坚持不住了,幼时姥姥给予自己的关爱突然浮现心头。菊子不知道自己怎么就想起了姥姥,只是记得内心一片昏暗之中,念头里突然出现姥姥,那一刻如同阳光照进了心里,被背弃的低价值感和屈辱感随之驱散。虽然事情还是需要一件一件去完成,但阳光不时照进心房,心间的温暖一点点蔓延,走出低谷的菊子,感觉生活比之前更加清澈与明媚。

菊子内心感受的转折,来源于早期亲子关系滋养功能的唤醒。事实上创伤事件也带来了反思契机,家庭变故后菊子进行了长期且深刻的自我剖析。在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回顾时,菊子将自我打破重新整合,就好像将前几个阶段重新经历了一次,中年危机在这里转变成了成年人的自我养育。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完善(积极)与绝望(消极)

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成年晚期也是我们平时所称的老年期,老年期可以从退休算起,也可以由个体界定自己步入老年的年龄。如果前面七个阶段中,所获得的积极感受多于消极感受,个体在成年晚期更容易体验到完善感,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有价值,生活得有意义。与之相反,如果个体感到一生走错方向,后悔不已,萎靡不振,则会产生绝望感。

老年生活,始终伴随着身体能力的持续下降,记忆与思维能力的不断退化,社会交往范围的逐渐收缩,最终不得不面对生命的必然逝去。个体如何感受自己的一生,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直接影响着其晚年生活的总基调。个体一生中所收获的与所失去的,对个体而言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能够理解自己的遭遇,理解自己的作为,理解人生轨迹的必然性,个体内在便会升起完善感。

秀平是一位75岁的老妈妈,她每天作息规律,坚持晨起走路,坚持合理饮食,坚持经典阅读。秀平闲暇时积极参加各种老年活动,有定期的诗歌写作,有偶尔的歌咏比赛,有受邀的故事分享,也有每天的绘画小练笔……秀平的生活很充实,她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每日“三省吾身”。这并不是一种刻意的自我检讨,而是一种习惯化的自我确认。这种确认不仅涉及当下的生活,也涉及对以往的回顾,秀平在这种持续的确认中,可以像看待子女的成长一样,去观察自己的成长历程,也可以看见未来的改进空间……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其重点在于由人际关系推动的内在情感体验,这些体验来自个体所面对的阶段性社会任务。个体早期的情感体验尤为重要,对世界的基本信任感、身体活动的自主感、发起行为的主动感,都在七岁之前完成了建构。这些体验作为稳定的内在基础,使个体成为独立的行为主体,使个体能够与外界展开积极互动。

七岁后个体情感体验进一步发展,以下情感依次出现:自发探索外界的勤奋感、同伴参照中确认的自我同一感、恋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亲密感、事业与家庭中创造性成果带来的繁衍感以及人生充满意义带来的完善感。

早期心理建设是个体“独立”的关键因素,“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不无道理。早期体验积极、协调与稳定,既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探索世界、发展亲密关系,以及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帮助个体在成为父母之后,重视下一代的早期体验,完成代际间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