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一生三

分离·一生三

“主体”感是一种包含控制感、评价感和行动感的综合体验,是一种类似“主人”的感受。我们拥有一件物品,意味着可以掌握它的构造与使用方法,可以评价它的性能以及带给自己的体验,当然还可以使用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刚出生的婴儿,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同处一片混沌。在之前的猜想中,婴儿最早体验到全能控制感、非黑即白的分裂感、“坏”体验的向外投放,这些感受正是“主体”所需要具备的控制感、评价感与行动力。母亲的容纳(或其他重要养育者的容纳),使这些感受在婴儿身上可以存在并得到整合,婴儿因此也可以作为“主体”来拥有这些感受。

婴儿不切实际的“主体”性感受,在与现实情景的互动中,必然遭遇各种挑战与冲突。现实情境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母亲对婴儿内在体验的情感确认,幼儿身体节律的形成和外部动作的自主控制,以及幼儿与物品互动中稳定的逻辑反馈,这些都帮助婴幼儿对早期“主体”性感受进行修正。在外界挑战与冲突的持续推动下,婴儿成长到可以使用代词“我”,来表达作为主体的“自己”,这标志着其自我意识的建立。

婴幼儿有了“主体”性感受,有了“自己”,可以使用代词“我”,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和世界不断分离的过程。作为物质层面的自己,也就是个体的身体,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和母体分离,但婴儿在认知上并不知道这种分离,所以无论“主体”“自己”还是“我”,这些词也是在描述一种觉察能力,即婴儿可以觉察到自己与母亲的分离。

婴儿有了觉察能力,可以把自己和外界进行区分,知道自己是有边界的,边界之内是自己,边界之外是外界。物质层面的区分比较容易一些,婴儿慢慢认识到自己身体的边界之后,也会慢慢认识到母亲身体的边界,以及其他外在事物的物理边界。

感受层面的区分比较困难,或者说建立心理的边界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母亲的情感呼应使婴儿内在体验得到确认,婴儿可以安心拥有它们,并且慢慢识别母亲情感与自己情感的差异,借此建立心理的边界感。也就是说婴儿的觉察能力,也可以觉察到自己和母亲在内在感受上的不同。

与母亲在物质层面和心理层面进行分离,也象征着与整个世界进行分离,这个看起来“一分为二”的过程中,蕴含着“一分为三”的角度。这里的“三”分别是:可以觉察的我、我、世界,也就是说,因为存在一个有觉察能力的我,才觉察到了我和世界之间的不同,进而将我和世界之间的边界建立起来。“自我意识”也是如此,存在一个有意识觉察能力的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区别。

心理的核心功能是意识的觉察功能,身心灵浑然一体的初生婴儿,意识的觉察之光开启,婴儿觉察到“自己”的存在,这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情。因为意识觉察的开启,“浑然一体”开始“一分为二”,同时也造就了“一分为三”的角度。这里的“三”就是万物,因为觉察意味着区分,能区分自己和外界,也意味着可以区分万物之间的差异。有了内外之分或者你我他之分,才可能建立内外之间或者你我他之间的联系,因此觉察意味着区分,也意味着联系。

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与内在的“一分为三”相对应,婴儿终将觉察到,自己外在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三角关系,那就是母亲、父亲和婴儿自己。有了觉察能力的婴儿,可以看到自己与母亲的不同,也可以看到自己与父亲的不同,同时也能看到母亲与父亲的不同。

“母婴共生”是没有觉察和区分的状态,它不是特指婴儿与母亲的融合,而是以这样的融合象征“没有觉察”。婴儿没有自我觉察的时候,处于“母婴共生”状态。其他没有自我觉察的人,也都处于这种状态,无论这个人现实的身份是什么。他可能是某位家庭成员,也可能是某位同事朋友,也可能是某位合作伙伴,或者其他任何人……打破“母婴共生”,获得独立的觉察,并尊重觉察到的差异,是个体需要终其一生的自我修正。

上面的讨论涉及了“母婴共生”的象征意义,就现实情境而言,“母婴共生”阶段是婴儿发展中的必经阶段。现实中婴儿与母亲分离,有一个非常理想的助推者,那就是婴儿的父亲。在生命的源头,母亲与父亲拥有同样的位置,从根本上讲,婴幼儿的内在关系是一个平衡的三角关系,而父亲是那个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打破母婴共生,并维持婴儿内在的平衡。

下面的讨论都基于上述两个前提,一个是婴儿内在觉察能力所构建起来的“一分为三”的角度,一个是婴儿外在现实中的父亲、母亲与婴儿的三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