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在完成不同阶段社会任务时,通过人际互动发展起来。每个阶段个体都有需要获得的心理品质,它们是人类特有的深刻的社会性情感体验。

人际之间的互动推动着情感发展,人与物质世界的互动推动着思维的发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人类正是运用思维去探究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征。婴幼儿开始运用动作表达意愿时,动作就成为一种具有象征功能的符号,其心理活动就具有了最初的间接性。婴幼儿能够对一类事物做出相似反应,或者用事物的某一特征来概括整个事物时,其心理活动就具有了最初的概括性。用棍子去拨远处的物体,或者把狗称为“汪汪”,这些智慧型反应都是思维的表现。

人类思维的发展也具有阶段性。婴儿如何发展成为可以用语言、符号和逻辑进行推理的成人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他认为思维发展像身体发育一样,遵循着某种既定顺序。只有个体达到某个特定阶段,其相应的思维能力才会出现。

皮亚杰是心理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最早攻读生物学,致力于研究动物适应环境的先天能力,后来在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对一项推理测试进行标准化。皮亚杰注意到,测验中同龄儿童出现的错误相同,也就是说他们使用了同样的推理,由此他认为不同年龄段儿童所使用的认知策略是不同的。其后皮亚杰一直致力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因此得以产生。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儿童认知发展阶段顺序相同,年龄阶段基本一致。这四个阶段分别为:

感觉运动阶段(0~2岁):通过身体感觉和物质运动,展开与外界的互动,思维与身体及运动同步发展,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

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与运动分离,出现非逻辑的象征性思维,认为所有客体都有思想和感觉,出现自我中心式思维,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对客体进行分类,能够根据数学法则进行运算,但分类与运算的对象仅限于现实具体客体,可以理解面积与体积的守恒,可以推断他人的感受和想法。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逻辑思维拓展到假设概念和抽象概念,能够借用隐喻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够探讨价值观、信仰以及哲学问题,能够思考过去和未来,个体在此阶段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些人甚至根本达不到这一阶段。

在对这四个阶段做详细解读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一个概念:客体永久性,即物体离开个体感知范围,个体依旧认为它是客观存在的。客体永久性非常重要,它是个体进行内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基础。皮亚杰以实验证明,婴儿在八个月左右才开始发展这种能力。

感觉运动阶段(0~2岁)中的思维发展成果,是幼儿逐步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皮亚杰在游戏中,对幼儿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所犯错误进行观察,他认为存在与客体永久性发展有关的六个小阶段。

阶段一(0~1个月):此阶段中,新生儿对喂养和接触有行为反射,但没有任何与客体永久性有关的迹象。

阶段二(1~4个月):此阶段中,婴儿开始重复以自己身体为中心的各种动作。如果婴儿的手偶然碰到了脚,他会有意反复做出同样的动作。婴儿会用眼睛追随物体,当物体离开视野时,他的视线会继续停留在物体消失的地方。皮亚杰认为这些行为是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的前期准备,因为此时婴儿不会去寻找消失了的物体,他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物体上。对婴儿而言,物体不是永久客体,仅仅是一个表象,一旦消失就无迹可寻,有时却又莫名其妙地出现。

阶段三(4~10个月):此阶段中,婴儿有目的地反复操纵偶然遇到的物体,把它们拿到眼前,仔细观察并放进嘴里。婴儿快速眼动能力开始发展,眼睛能追踪迅速移动或落下的客体,看到了物体的一小部分,便开始寻找物体的其他部分。这个阶段的后期,客体永久性的信号首次出现。

吕西安娜九个月时,我给了她一只她从未见过的树脂玩具鹅,她立刻抓住将鹅仔细研究了一遍。我把鹅放在她旁边,当着她的面用布把它盖住,有时候盖住全部,有时候露出鹅的脑袋。吕西安娜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倘若鹅在视野中完全消失,吕西安娜即便马上就要抓住它了,她也会立即停止对鹅的搜寻。但倘若将鹅的一部分露出来,她就不仅会抓住看得见的部分,把鹅拽到她面前,而且有时为了抓住整只鹅,她会预先掀起用于遮挡的布。即使只看见鹅嘴,她也数次将布掀起,但在鹅完全藏起来时,吕西安娜从不试着掀起那块遮挡布。

这是皮亚杰对女儿的观察。对这个阶段的婴儿而言,对物体进行重新组合,比寻找完全看不见的物体容易得多。物体的存在不具有独立性,物体与婴儿自己的行动及感知联系在一起。换句话说,婴儿认为物体只露出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物体正在消失,而不是被其他物体所掩盖,客体永久性概念还未完全形成。

阶段四(10~12个月):这个阶段的最后几周,婴儿已经知道,即使客体不在视线内,客体依然存在。婴儿会想方设法主动寻找被完全隐藏的客体。这似乎标志着客体永久性概念已经形成,但皮亚杰认为,这种认知技能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因为儿童仍然不具备理解“可见位移”的能力。

杰奎琳十个月大时,我让她坐在床垫上,我从她的手中取走玩具鹦鹉,并连续两次藏在她左边的床垫下(位置A),她两次都找到鹦鹉,并抓在手里。然后我又从她的手中拿走鹦鹉,在她面前慢慢地移到她右边的床垫下(位置B),杰奎琳非常专注地看着这个移动过程。但是当鹦鹉在B位置消失以后,她却转向鹦鹉以前消失的左侧(位置A)去寻找。

婴幼儿脑中的事物概念与成人脑中有所不同。鹦鹉最初被藏在位置A,然后婴儿在位置A找到了它,于是鹦鹉的概念就变成了在A位置的鹦鹉。换句话说。在十个月大的婴儿的脑海里,鹦鹉仅仅是整个画面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整体,也不是独立于她行为的永恒存在物。

阶段五(12~18个月):大约从一岁开始,幼儿可以追踪物体连续可见的位移,并且能在物体最后出现的地方找到它。由于幼儿还不能理解“不可见的位移”,皮亚杰认为真正的客体永久性概念还未完全形成。

18个月大的杰奎琳坐在小毯子上,高高兴兴地玩弄着一个土豆。对她来说,土豆是一个新玩意儿,她把土豆放在一个空盒子里,又把它拿出来,玩的不亦乐乎。然后我当着她的面把土豆拿过来,放在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毯子下面,把土豆倒出来藏在毯子下,最后取出空盒子。虽然杰奎琳一直盯着毯子,也知道我在毯子下面做了点手脚。当我对她说,给爸爸土豆时,她开始在盒子里寻找土豆,还抬头看看我,又看了一会儿盒子,再看看毯子,但她并没有掀起毯子去寻找下面的土豆。

连续五次的实验得到的结果都是这样。

阶段六(18~24个月):进入感觉运动阶段末期时,幼儿客体永久性概念彻底形成,他们能够找出经过“不可见的位移”的物体。

杰奎琳19个月时,已具有构想物体被隐藏在重重障碍之下的能力。我把铅笔放在盒子里,用一张纸把盒子包起来,再用手帕裹好,最后用贝雷帽和床单把它罩起来。杰奎琳掀开贝雷帽和床单,然后再解开手帕,却没有立即发现盒子。但是她继续寻找,显然她已知道盒子的存在,最后她察觉到了纸,并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她撕开纸,打开盒子,找到了铅笔。

皮亚杰认为,客体永久性这种认知技能是真正思维的开始,幼儿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洞察力和符号来解决问题。只有幼儿既能理解视野里消失了的客体依然存在,也能理解客体移动到了哪里,他才能同现实世界的整个时空组织,以及因果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

前运算阶段(2~7岁)中的思维发展成果,是能够进行象征性思维。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积累了大量感知和动作经验,这些经验内化为头脑中的形象。这种事物不在眼前,头脑里浮现出的事物形象被称为表象。伴随着言语的发展,儿童开始频繁地借助语言和表象来描述外部世界和不在眼前的事物。

5岁的晓晓和妈妈一起乘坐火车,妈妈不和自己说话的时候,晓晓感觉有些无聊。于是她把妈妈的手臂摆放好,假装妈妈是一个需要输液的病人。晓晓一边很细致地做着皮肤擦拭、扎进针头、贴上胶带以及检查滴速,一边自言自语地描述自己正在做的每一步,同时还安慰“病人”不要害怕,自己动作会轻一点……

晓晓在游戏中扮演了医生,她的扮演惟妙惟肖。通过一系列动作、姿势、表情、语气等,晓晓自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重新构建了自己对“医生”职责与情感的理解、对“病人”体验与情感的理解。这是儿童象征性功能在游戏中的成熟表现。

这个阶段的思维局限是自我中心化。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主观色彩浓厚,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事物。自我中心化的思维特点,在儿童的语言、行为和态度中都可以表现出来。两个幼儿很投入很认真地聊天,但双方的谈话内容可能毫无关系,两个人都是在自说自话。幼儿在玩捉迷藏的时候,如果把头藏起来,自己看不见别人,就以为别人也同样看不见自己。儿童自己碰了桌子,自己疼也会认为桌子疼,还会向桌子道歉。此时“万物有灵”的态度也是来源于由己推人的自我中心化思维。

皮亚杰著名的“三山实验”,验证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使用一个有三座山的盆景模型,三座山颜色不同,一座山上面有间房屋,一座山山顶上有个红色十字架,一座山上面覆盖着白雪。盆景模型放在桌子中央,三个幼儿分别坐在桌子的三边,分别可以看到盆景中面向自己的那座山,一个洋娃娃坐在第四边。孩子们观察盆景之后,皮亚杰向幼儿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照片,让幼儿挑出洋娃娃所看到的画面,结果所有幼儿选择的照片中,都是他自己所看到那一侧风景。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中的思维发展成果,是能够进行守恒和逆向思维。上一个阶段,儿童难以从具体的感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不能理解的是,当事物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某些方面的特征可以保持不变。儿童不能理解守恒的原因,在于他们还不能进行逆向推理。在具体运算阶段,物质的守恒性与思维的逆向性都已经具备,但思维过程依旧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向儿童呈现两只相同的玻璃杯,里面装有等量的水。告知儿童两个杯中的水等量,在其确信之后,将其中一杯水倒入第三只更高更窄的杯里。前运算阶段的大多数儿童,倾向于认为第三只杯子里的水更多,因为杯中的水看起来更高。他们之所以只从高度来判断,因为他们无法在头脑中将水重新倒回去。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可逆操作,他们由此知道水的多少没有改变。

上面有关守恒的问题,是用实物来呈现的,这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比较喜欢的方式。如果提问方式不够具体,这个阶段儿童的回答会受到影响。比如提问A大于B, B大于C, C大于D,哪个最大?他们可能难以回答。但如果问四个小朋友,雨雨比乐乐高,乐乐比壮壮高,壮壮比凯凯高,哪个小朋友最高?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雨雨最高。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仍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孩子能理解可以看见、触摸,或者至少能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的关系。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中的思维发展成果,是能够借用隐喻和类比进行推理。这个阶段的个体,开始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可以利用符号进行思维。思维的抽象性与假设性逐步发展,能够探讨价值观、信仰以及哲学问题。但个体在此阶段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有些人甚至根本达不到这一阶段。

两个火车站相距100公里,某天下午两点,两个火车头相向开出,一个火车的速度为每小时60公里,另一个的速度为每小时40公里。当火车头开始行走时,一只鸟突然出现在第一个火车头前面,并向第二个火车头飞去。当鸟到达第二个火车头时,它又立即以原来的速度向第一个火车头飞去。鸟儿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在两个火车头之间来回飞。问这两个火车头相遇时,鸟飞了多少公里?

如果这样思考问题,在火车头相遇时,它们行走了多少时间?既然一个火车头每小时走60公里,另一个火车头每小时走40公里,而他们相距100公里。那么它们将在一个小时后相遇。鸟的飞行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因此在火车头相遇时,鸟已经飞了80公里。这里不需要演算,光凭思考就完成了。

有一个人去爬山,在山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他按原路返回。第一天上山,从山脚出发的时间是早晨八点,到达山顶的时间是下午两点。第二天从山上出发的时间,是早晨十点,到达山脚的时间也是下午两点。问题是:这个人有没有可能,在上山下山途中,在同一时间经过了同一地点?

因为上山下山都不是匀速行走的,我们很难做公式运算。如果我们想象有两个人,一个上山一个下山,出发及达到时间都与问题中的信息一致,因为走的是同一条路,他们必然会在路上相遇,相遇之时正是在同一时间经过了同一地点。依据了一种形象化的假设,问题就得到了解答。

谈到更加抽象的问题,禅宗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旗幡在风中飘动,一个和尚说:“风在动”,另一个和尚说:“幡在动”,两厢争执不下,六祖慧能出言:“心在动”,众人皆称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见旗幡在动,我们的皮肤可以感受到风儿在动,六祖却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我们的心在动。

这些涉及哲学思辨,以及世界观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感兴趣,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人能够对此进行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