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昆虫

认识昆虫

节肢动物中只有同时具备以下5个条件的才被认定是昆虫。

1.身体的环节分别集合组成头、胸、腹3个体段;

2.头部是感觉和摄食中心,有口器(嘴)和1对触角,通常还有复眼及单眼;

3.胸部是运动中心,有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少数昆虫的翅只有1对或完全退化);

4.腹部是生殖与代谢中心,包含生殖器和大部分内脏;

5.昆虫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

昆虫的头部

昆虫的头部是感觉和摄食中心,前方有一对触角,长在2只复眼之间。不同种类昆虫的触角形态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类昆虫,触角的形态也会因昆虫的不同性别而有所差别。昆虫的口器形式多样,不同的口器是对不同食性的一种适应。昆虫的头部一般还有2只复眼和不同数目的单眼,是感光器官。单眼和复眼表面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单眼只有单个角膜面,而复眼则由许多小眼组成;单眼只能辨别明暗,而复眼能够造像。

昆虫的复眼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由许多小眼组成。每个小眼呈六角形,聚集在一起的小眼就好像一个大凸透镜,又像一个奇妙的万花筒。不同种类的昆虫,小眼的数目也不相同,如丽蝇的每只复眼有4000多只小眼,龙虱(甲虫)有9000多只小眼,蝶类的小眼有12000~17000只,蜻蜓的小眼有2.8万多只等。一般小眼的数目越多,昆虫复眼的造像就越清晰,它们的视力也就越好。

昆虫的嘴巴

昆虫因其食性和摄食方式的不同,口器的结构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取食固体食物的被称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被称为“刺吸式口器”,这种口器可以刺入植物或动物身体内取食;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被称为“嚼吸式口器”;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液体物质的被称为“舐吸式口器”和“虹吸式口器”。

咀嚼式口器

这种口器比较原始,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等部分构成。上唇在口器的前方,是头部下方的一个垂片。上颚是一对,呈三角形、很坚硬,适于咀嚼食物;下颚也是一对,在上颚的后面,主要用来抱握食物。下唇位于下颚后方,其结构与下颚相似,左右相互连结,形成一个整体,下唇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从后方外漏。舌位于上下颚之间,有感受味道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用嘴巴大口咬食的蚱蜢有一对左右对称、又大又硬的大颚,在大颚的边缘有许多锯齿状的细齿,看上去好像一把“老虎钳”,特别适合啃咬庄稼。它们在吃东西的时候,只要用“钳子”上下一夹,食物就被咬断了。所以,它们能将植物的茎秆咬成几段,把叶子咬得残缺不全。在大颚的下面还有几根触须,专门用来感觉外界的变化。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像菜青虫、稻苞虫、蝼蛄、蟋蟀等,都长有这种口器。

刺吸式口器

蚜虫的口器像医生注射时用的针头,尖端锋利,中间是空的。蚜虫吃东西时会把口器刺入幼嫩植物的身体里,贪婪地吮吸植物的汁液,导致植物的叶子发黄、萎缩、枯死,这种口器就是刺吸式口器,是由下唇延伸演变而成的。像蚊、蝉、稻飞虱、椿象等,都长有这种口器。

蚊子的“嘴巴”很特别,是由一束极细的管子组成。这束管子分为硬管子和软管子,硬的用来刺穿皮肤,吸取人或动物体内的血液,软的则成为食管和唾液道。由于蚊子的“嘴巴”有刺入吸食的特点,因此被称为“刺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

这类口器兼有咀嚼和吸取两种功能,一些蜂类就具有这种口器。其特点是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食物;下颚以及下唇等都延长并合拢而成为适于吮吸的食物管,可以吸取花蜜。

蜜蜂的“嘴巴”就是嚼吸式口器,它的用处很多,既可以把花粉嚼碎、磨细,又能伸到花朵中吮吸花蜜。

舐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非常复杂,其主要部分为头部和以下唇为主构成的吻,吻端是由下唇形成的唇瓣,用来收集物体表面的汁液。

苍蝇的“嘴巴”是舐吸式口器的代表。它们的嘴巴前端有一片蘑菇状的嘴唇,吃东西时嘴唇紧紧贴在食物上,舐吸食物表面的汁液。碰到干燥食物时,它们还会先吐出唾液,将食物湿润后再吸食。因此当苍蝇停在牛奶或菜汤边时,可以直接用“嘴”吸食,如果在糖果和蛋糕等固体食物前,它们则会用“嘴”去舔,把固体食物溶解在自己吐出的唾液中,然后再吸食到肚子里。

虹吸式口器

这类口器的主要结构是下颚的外颚叶左右合抱成长管状(中间是食物道),盘卷在头部前下方,如钟表的发条一样。

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晚上飞扑灯火的飞蛾,它们的口器又别具特色。由两根带凹沟的身体器官,左右合抱成一根中空的管子。平时,管子像钟表发条那样盘卷起来,可当采取花朵深处的蜜汁时,管子就会一下子伸展变长,足以吸到花朵深处的蜜汁。这种有趣的“嘴巴”便是典型的虹吸式口器。

昆虫的鼻子

昆虫的“鼻子”在昆虫学里有个专门的名词,叫做“触角”。昆虫的“鼻子”有很多种颜色:翠绿、金黄、火红、紫蓝、雪白、淡黑,还有的呈现出各种花纹。

奇形怪状的鼻子

昆虫的“鼻子”是奇形怪状的。蟋蟀、蝗虫的“鼻子”是头上2根细长的“胡子”;苍蝇的“鼻子”有点像多芒的麦穗;公蚊的“鼻子”像长满针叶的松枝;白蚁的“鼻子”像一节节钢鞭;金龟子的“鼻子”像一串香蕉;叩头虫的“鼻子”像木工师傅的锯条;还有许多昆虫的“鼻子”像念珠、梳子、羽毛、锤子、平衡棒……昆虫的“鼻子”——触角的形状是对它们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鼻子的功用

昆虫的“鼻子”能辨别出多种气味。苍蝇闻到粪臭味、鱼腥味,就会成群飞过来;蟑螂闻到食用油的气味,就会结队而至;米蛾闻到大米的气味,就会钻进米囤里“生蛋”,因为孵出来的米蛀虫只吃大米;菜粉蝶闻到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挥发出来的特殊气味——芥子油气,便会飞到这些作物上产卵;如果人擦了驱蚊油,蚊子闻到这种气味就会远远躲开;在箱子里放了樟脑丸后,蛀食衣服的蛀虫闻到樟脑丸的气味,也会马上溜之大吉。昆虫的这种特性叫做“趋化性”。

昆虫的“鼻子”如此灵敏,是因为它们的“鼻子”上生有许多专门辨别气味的嗅觉器官。如雄蜜蜂有3万多个嗅觉器官,雄金龟子有4万多个。有人把雌性天蚕蛾装在笼子里,位于几千米以外的天蚕“丈夫”居然能飞到笼子边上来。如果剪去昆虫的“鼻子”,或者在“鼻子”上涂上油漆,它们就像得了“感冒”,“鼻”塞不通了。

昆虫的耳朵

昆虫的听觉器官长得很奇怪,生长的位置也不一样。比如,蟋蟀的“耳朵”就长在1对前足的小腿上;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左右两边,一边一只,外表就像是半月形的裂口,很容易看见;蚊子的“耳朵”长在头部的两根触角上,每根触角的第二节里藏着一只能收听声音的器官;飞蛾的“耳朵”有的长在胸部,有的长在腹部,而雄蛾的“耳朵”多长在毛茸茸的触角的绒毛上;苍蝇的耳朵比较奇怪,长在翅膀基部的后面。

昆虫的翅

昆虫的翅中有一些管状结构,内含神经、气管和血液,叫做“翅脉腔”。整条管状结构称“翅脉”。昆虫的翅脉变化很复杂,常作为昆虫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翅的变化很大,呈薄膜状的叫“膜翅”;前翅较厚且硬的部位叫“鞘翅”;前翅仅根部硬化,其余部分为薄膜状的叫“半鞘翅”;前翅呈皮革状为“革翅”;膜翅上满覆鳞片的叫“鳞翅”。双翅目昆虫的后翅退化,形成了一种叫做“平衡棒”的结构。

昆虫的足

昆虫有3对胸足:1对长在前胸,1对长在中胸,1对长在后胸下边,分别叫“前足”、“中足”和“后足”。昆虫的足一般由7节组成,从根部至末端依次为基节、转节(有时再分为两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前跗节常变为一个爪或一对爪,爪间还有爪突(或称“中垫”),爪下还有爪垫等。

昆虫的3对足主要用来行走,行动非常灵活,但由于各种昆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它们足的形状和构造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可适用于爬、跳、抱、捕、挖、携、游等多种运动形式。比如跳蚤和蝗虫的足善于跳跃;蝼蛄和一些金龟甲的前足像铲子,便于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