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蛉
蚁蛉的俗名很多,如“沙猴”、“沙牛”、“倒退虫”、“倒行狗子”、“沙王八”、“缩缩”、“地牯牛”、“沙虱”、“睡虫”等。蚁蛉属脉翅目,幼虫叫“蚁狮”。成虫和幼虫都捕食昆虫等小动物,是一种天敌昆虫。
蚁蛉科昆虫属完全变态昆虫,具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蚁蛉的卵极细小,产在沙土中。幼虫,也就是蚁狮,体色灰暗,身体呈纺锤形。幼虫成熟时从腹部抽出丝,把周围的沙土黏结成一个圆茧,然后躲在里面蜕化成蛹。
蚁蛉的头部有1对强大的颚管向前凸出,状如鹿角,是由上颚和下颚组成的尖锐而弯曲的空心长管式口器。多数成虫体色呈灰至灰黑色,或带黄褐色,一般没有鲜艳的颜色。成虫羽化有一个奇妙的特点,每只成虫羽化出来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翅的伸展和硬化,随即会拉出一大粒粪便,这是幼虫一生积累下来的唯一一次粪便。
蚁蛉多为夜间活动,其外形乍一看与豆娘十分相似,但触角和豆娘相比明显长了许多,它跟豆娘一样,都是益虫,其幼虫以肉食为生,能吃蚜虫、松毛虫等森林害虫。
和其他昆虫相比,蚁蛉捕食猎物的方式是很特别的。它们总是精心地布置好陷阱,然后等猎物自投罗网。在什么地方设陷阱以及陷阱的角度等都有着精心的布局。
部分幼虫生活在沙地或沙质松尘土的地表层下,将细纱或尘土筑造成一个漏斗状“陷阱”,将自身隐藏在“陷阱”底部的沙内,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捕猎蚂蚁等昆虫和小型节肢动物。当猎物误落其“陷阱”,滚落到“陷阱”底部时,它们就会立即从沙中伸出其强大的口器钳住猎物,拉入沙内吸食。有时猎物未被捕住,向上爬行企图逃离“陷阱”,此时,蚁狮就会用它们那空心长管式的口器向上抛出沙子,将猎物击落至“陷阱”底部,捕猎时颚管呈钳形刺进猎物体内,注入消化液,拖入陷阱中吸干猎物后,将其抛出,然后重新整理好陷阱,等待下一顿大餐。
蚁狮能捕食与其体型大小相近的猎物,捕食动作迅猛,一旦被其捕捉住便难以逃脱,故美其名曰“蚁狮”。凡筑造“陷阱”种类的幼虫,其行动与众不同,不论是在筑造“陷阱”的活动时还是迁移时,都是向后倒退着行走,故俗称“倒退虫”。另有一些种类虽栖息在沙尘地表下,但不筑造“陷阱”,只是静伏在沙尘地表下隐藏,当感觉到有猎物爬行经过时,就会迅速从沙中向前冲出追捕,捉到猎物后,立即将猎物拖入沙中吸食。还有一些种类栖息在树皮缝间或地表苔藓上,其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似,静伏不动时不易被发现,它们以伏击方式捕猎近身而过的节肢动物为食。
这种昆虫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它们主要生活在一些沙地,比如沙土地、有稀疏植物生长的沙滩、不受风雨侵袭的灰土地,偶尔也会出现在废旧房屋的尘土中。
蚁蛉有很大的药用价值,中医将蚁蛉的幼虫——蚁狮入药,据记载,蚁狮具有平肝熄风、解热镇痛、祛痰散结、拔毒消肿、通便泻下及截疟杀虫等功效,还能治疗小儿高烧惊厥、中风、癫痫、疟疾、便秘、腹泻、小儿消化不良、跌打损伤以及胆结石和泌尿系统结石等症。外科用,可治疗痈肿疮疖、骨髓炎、中耳炎等病。从古至今,医书药志均有记载,如《本草纲目》、《本草求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