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蝥

斑蝥

斑蝥属鞘翅目,也被称为“大斑芫菁”。生活中,我们常说的“斑蝥”实际上指的是芫菁科昆虫中的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斑蝥主要产于我国河南、广西、四川、江苏、安徽、贵州、湖南、云南等地,其中以河南、广西的产量较大。

从形态上看,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3厘米,宽0.5~1厘米。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背部有一对黑色革质鞘翅,鞘翅上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呈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为乌黑色,胸部有3对足,有特殊的臭气。

黄黑小斑蝥与南方大斑蝥的外形和体色相似,但体型相对较小。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黄黑小斑蝥每只翅膀的中部都有一个横贯全翅的黑横斑,左右两翅的弧状斑纹在翅缝处连合成一条横斑,弧形斑纹内又包围着一个黄色小圆斑,两侧相对,就像一双眼睛。在翅基外侧还有一个小黄斑,翅端部为黑色,头部无红斑。

另外,斑蝥具有复变态性,幼虫共6龄,以假蛹越冬。成虫4~5月开始危害庄稼,7~9月对庄稼的危害最为剧烈,喜欢集群活动,多取食大豆的花、叶,花生、茄子的叶片及棉花的芽、叶、花等。

斑蝥具有极大的药用价值。据《中国药典》记载,斑蝥的化学成分主要是斑蝥素、脂肪、树脂、蚁酸、色素等。芫菁科的昆虫几乎都含有斑蝥素这种化学成分,这也决定了它们具有相近的药性。斑蝥的毒性大,人食用后很容易中毒。

中药利用了斑蝥以毒攻毒的办法。临床用斑蝥素治疗慢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肺癌、食道癌、直肠癌、乳腺癌等,具有一定疗效。还可与化疗、放疗配合使用,能提高疗效,使患者的白细胞数量不致严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