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螳螂属昆虫纲螳螂目,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昆虫。全世界的螳螂约有2000种,身长在5~10厘米之间,螳螂的繁殖能力非常强,一只雌性螳螂的寿命可达2年之久,在这2年里,它们能产卵约1000枚,卵的孵化期约为45天,幼虫成熟需要1年的时间。
螳螂属于不完全变态,所产的卵包裹于泡沫状或纸状的卵鞘中,常附着在树干上,被称做“螵蛸”,有些种类的螵蛸还会被作为药材使用。
螳螂在静立等待猎物时,总是抬起头,举起2只前足收拢在胸前,那种举动就像在祈祷,所以西方国家称它们为“祈祷虫”。
螳螂独特的祈求姿态,引发了许多神话与传说。古希腊人相信螳螂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尊称它们为“占卜者”;许多人认为,马或骡吃下螳螂后会毙命,人沾上螳螂棕色的唾液会失明。当然,这些都是迷信的说法。
螳螂都是拟态的高手。其身体表面呈绿色或褐色,外形像叶片、细枝、地衣、花朵、蚂蚁。依靠拟态,它们不但可以躲过天敌,而且在等候或接近猎物时不易被察觉。
螳螂经常漫步在草丛与树林之间,虽然它们的行动比较缓慢,却是一流的伏击手。当它们发现猎物时,会利用拟态慢慢地接近猎物,然后2只前足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攻击,“足”到擒来。蝉、蛾、蟋蟀、蝗虫、螽斯等,都是在这种状况下被它们猎杀。
高举着两把“大刀”的螳螂,不仅样子威武,反应也极快。从发现猎物到把猎物抓住,只需要1/300秒的时间,人的眼睛还什么都没看清,螳螂就已经把猎物送到肚子里了。
螳螂不但会用拟态来躲避天敌,而且善于猎捕小昆虫,然而当它们闪电攻击小昆虫时,也常会暴露自己的行迹,成为鸟类捕食的对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就是来源于此,比喻经常只看见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危险。
为了便于捕捉小虫和迷惑猎物,螳螂还有一套不寻常的本领,那就是它们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叶子颜色的变化而改变。夏天的草丛和树林都是绿色,这时,螳螂的身体也是绿色的;秋天叶子枯萎变黄,螳螂的身体也就会随之变成黄褐色。
螳螂在受惊时,会闪到一边或略微退后,一面振翅沙沙作响,一面高举前足准备进攻。目的是恐吓对方,使对方因畏惧而退却。鸟类对这种恐吓毫不在乎,仍会快速将螳螂吞入腹中。
人们将这种情形称为“螳臂当车”,意思是螳螂举起臂膀(其实是前足),想把车挡住,用来比喻不自量力。
小知识
雌螳螂会吃掉雄螳螂的原因
螳螂为肉食性昆虫,习性凶猛、好斗,即使是同类也常会互相残杀。大吃小,雌吃雄,都属于正常现象。为什么雌虫会吃掉雄虫呢?原来雌螳螂在交配后,急需补充大量营养,以使腹中的卵粒成型,并制作将来产卵时包缠卵粒的大量胶状物质。所以说,雄螳螂是为子女献身的,也有人称雄螳螂是“痴情丈夫”。
螳螂与仿生
虽然有人戏称导弹是“长眼睛的炮弹”,但它们在实际运用时,并非百发百中,偶尔也会出现偏差,这说明它们的“眼睛”其实还不够敏锐。为此,仿生学家受昆虫复眼的启发,给导弹装上了“虫眼速度计”,这就是新式导弹。装上虫眼速度计的导弹比普通的导弹要强很多,它们能迅速测定导弹与目标间的相对速度,并指示导弹不断调整方向与速度,从而一举摧毁目标。
螳螂的复眼在跟踪飞虫时,位于颈部的本体感受器也开始了工作。本体感受器有两组由数百根弹性纤维组成的感受垫,飞虫向右边掠过,螳螂就会把头转向右边,使右感受垫的纤维被压弯。头部旋转的角度越大,被压弯的弹性纤维就越多。与此相对应,左感受垫里有同样根数的纤维伸直了。纤维的弯曲或伸直刺激位于它们基部的感受细胞,使脑部形成不同的兴奋信号,通过这种兴奋信号的差别,脑子就测出了飞虫运动的速度。
人们模仿昆虫的这种复眼,制造出了“虫眼速度计”。除了在导弹上装上虫眼速度计外,它们还被广泛地运用到了飞机上。装上虫眼速度计的飞机在着陆时能随时测知其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从而做到安全平稳地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