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

蜉蝣

蜉蝣为蜉蝣目昆虫的统称,是现存最古老的有翅昆虫。全世界已知的蜉蝣种类为2300多种,我国目前已知的有300多种,很多种类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蜉蝣的身体细长,体态轻盈,显得十分柔软。复眼通常很发达,有3只单眼,触角短,口器退化。一般前翅较大,呈三角形,翅脉发达呈网状,后翅较小或退化。蜉蝣的尾须细长,有些种类还具有中尾丝。

蜉蝣为不完全变态,幼虫在水中生活。蜉蝣还是昆虫中唯一具有亚成虫和成虫两个成虫期的类群。

蜉蝣的生活周期极短,常被人当做“朝生暮死”的代名词。蜉蝣的拉丁文和法文名称源自希腊文,意为“仅一天的生命”,在德文中的称谓也是“仅有一天生命的昆虫”之意。在英文中,蜉蝣一般被称为“五月的飞虫”,指其在春夏之交常大量出现。

蜉蝣的生活史可以分为4个时期,即卵、幼虫、亚成虫和成虫。

雌虫产卵有多有少,多的超过10000个,少的不到50个。雌虫将卵产在水中,大约经过两周的时间,就能孵化为幼虫。幼虫的发育时间也是不一样的,短的十几天,长的达2年。幼虫长成,其皮裂开并羽化成有翅膀的亚成虫,亚成虫飞离水面,会到附近的阴凉处休息,经过数分钟到数天(通常是24小时)的时间便能蜕化为成虫。

由于成虫的口腔与消化器官退化,根本无法进食,因此它们的寿命很短,一般只能活几个小时,最长也不超过2天。

因此,人们常用蜉蝣举例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并借此劝人要爱惜时间、自强不息。

蜉蝣的幼虫

当我们在溪边玩耍,不停翻动浸在水中的石头时,就会发现一种长约2厘米且身体扁平的小动物,那就是蜉蝣的幼虫。

蜉蝣幼虫的背部与腹部扁平,胸部长有3对肢脚,腹部两侧是用于呼吸的鳃,尾梢上长有3根细长的毛。它们附着在石头上,很容易辨识。

蜉蝣的幼虫具备流线型的身材,因此善于游泳,行动敏捷。在近2000种的蜉蝣幼虫中,它们身体的扁平程度,跟水流的速度成正比,只有极扁平的蜉蝣幼虫才能够在湍急的河流中生存下来。

虽然有些蜉蝣的幼虫是肉食性动物,但大多数蜉蝣幼虫以藻类、高等植物及有机碎屑为食,而其本身又是许多鱼类的食料,因此它们在淡水能量的循环转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