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蟋蟀又叫“促织”,北方俗名叫“蛐蛐儿”。全世界已知约有2500种,我国已知约有150种。
蟋蟀的头部主要是感觉器官所在的位置。触角长在头的前上方,呈细丝状,由许多环节构成,触角的功能如同雷达一般,具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具有感测气温的能力。触角常常摆动以辨别气流,具有监视天敌的作用。
蟋蟀具有咀嚼式口器,进食时使用一对大颚来切碎食物。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集结而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胸部是蟋蟀的主要运动器官——翅膀和脚所在的位置。从外观上可以将其区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在每一胸节下方的两侧各长着1对脚,因此3个胸节共有3对脚;前足胫节上有听觉器官,可以感觉声音的振动,粗壮发达的后脚则具有优越的跳跃能力。蟋蟀的腿上功夫还有一招,它们的腿和脚上都长有棘刺,当用力踢向猎食者时,这些刺也能给对方造成一定的伤害。
此外,蟋蟀有2对翅膀,前翅为革质,后翅为透明的膜质。翅膀也是蟋蟀的主要发声工具,雄蟋蟀的前翅上有发音器,我们所听到的蟋蟀鸣声就是雄蟋蟀的前翅相互摩擦发出来的。
蟋蟀多数为中小型,少数为大型。身体多为褐色或黑色,头部为圆形,长有长长的触角,体型微扁,翅膀平叠在背部。雄虫会摩擦翅膀来发出鸣叫声。
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多在夜间活动。属杂食性动物,以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为食。它们会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雌性蟋蟀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或针状,它们将卵产在湿润的土壤里,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且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蟋蟀喜欢栖息在阴凉、土质疏松、潮湿的环境中。
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他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的现象屡见不鲜。
通常情况下,蟋蟀都是独自生活。雄蟋蟀好斗,当两只雄虫相遇时,会先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合。最后,败者无声地逃逸,胜者则高竖双翅,傲然地大声长鸣,显得十分得意。
蟋蟀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寻偶:为了招引雌虫的寻偶声,舒缓而悠长。
求偶:为了引诱雌虫交配的求偶声,轻柔而短促。
驱敌:为了驱除其他雄虫的战斗声,高亢而急促。
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在警告别的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不许侵入!”同时也是在招呼异性:“我在这儿,快来吧!”当有别的同性蟋蟀贸然闯入时,它们便会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若“最后通牒”失效,那么一场为了抢占领土和捍卫领土的恶战便开始了。
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们的好嗓子,而是它们的翅膀。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蟋蟀在不停地振动双翅,其实,翅膀就是它们的发声器官,因为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就会更加卖力地振动翅膀,用动听的歌声,寻找佳偶。
有一种蟋蟀雄虫在求偶时,除了用鸣声引诱雌虫,还会在其背上分泌一种雌虫爱吃的物质。当雌虫爬到雄虫的背上去吃分泌物时,雌、雄虫的生殖器官一接触,雄虫就会把握机会进行交配。
有趣的是,雄虫鸣叫的速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根据昆虫学家的研究得知,有一种雪白树蟀在15秒内鸣叫的次数加上40,就是当时的华氏温度,因此,雪白树蟀又被称为“温度计蟋蟀”。
小知识
宠物蟋蟀
蟋蟀是一种好斗的昆虫,作为中国人的宠物,它们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如果把两只雄虫放在一起,它们必然会为了维护各自的领地而大打出手,双方不斗到遍体鳞伤,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中国人利用蟋蟀好斗的天性,在数百年前就盛行斗蟋蟀的游戏,南宋宰相贾似道更是其中的行家。
贾似道因为酷爱斗蟋蟀,所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写了一本《促织经》(促织就是蟋蟀),书中曾评论蟋蟀的优劣说:“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青麻头。青项、金翅、金银丝额,上也;黄麻头,次也;紫金黑色,又其次也。虫病有四:一仰头,二卷须,三练牙,四踢脚,若犯其一,皆不可用。”他既没有治国的本事,也没有打仗的能力,是个误国的宰相,但他却是一位一流的蟋蟀专家。他对蟋蟀的论断,700多年后看来,仍旧十分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