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天蛾
豆天蛾又叫“豆虫”,是大豆生长过程中的暴发性害虫。豆天蛾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淮流域、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主要寄生在大豆、绿豆、豇豆和刺槐等植物上。豆天蛾的天敌有瓢虫、赤眼蜂、寄生蝇、草蛉等。
从形态上看,豆天蛾成虫的身体呈黄褐色,头、胸呈暗紫色。体长4~5厘米,前翅狭长,由深浅两色组成,后翅小,为暗褐色。幼虫的头顶宽而圆,体色黄绿。蛹体长4~5厘米,为红褐色,呈纺锤形。可见,豆天蛾也是一种变态发育的昆虫。
豆天蛾成虫常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生长茂盛的作物茎秆的中部,傍晚开始活动。善于飞行,可作远距离高飞。喜食花蜜。卵多散产于豆株叶背面,少数产在叶正面和茎秆上。每片叶上可产1~2粒卵。
豆天蛾是一种农业害虫,主要体现在幼虫以豆叶为食,轻则食成孔洞和缺口,重则将豆株吃成光杆,严重影响大豆产量。豆天蛾每年繁殖1~2代,一般黄淮流域发生1代,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发生2代。
豆天蛾虽然是一种害虫,但是也有其可贵的一面。在江苏,人们会在大豆地里放养豆天蛾。由于放养了豆天蛾,不能在大豆地里喷农药,虽然黄豆的产量略有减产(约10%),但每亩多收了20~30千克的豆天蛾幼虫,而每千克豆天蛾幼虫的市场价在20元左右。因此,每亩可增收几百元。不仅节省了农药费用,而且生产的大豆还是没有农药残留的健康食品。
小知识
鳞翅目昆虫逃脱敌人追捕的办法
蝴蝶和蛾都是鳞翅目昆虫。蝴蝶飞得不快,又异常美丽,所以,许多鸟类都喜欢捕捉蝴蝶。不过,蝴蝶也有对付敌人的办法。它们在逃跑时,总是会突然改变飞行的方向,令习惯于直线飞行的对手们眼花缭乱,往往无功而返。
南美洲有一种飞蛾,为了摆脱天敌的追捕,有一种令人叫绝的方法:它们在身体的尾部,也长出一个“头”,和真正的头一模一样。在这个假头上,甚至还长出了感觉器官。和蝴蝶以及其他飞蛾比起来,这种“双头”飞蛾逃脱追捕的机会至少多出了50%。
还有许多蝴蝶是有毒的,垂涎欲滴的鸟儿只能望而却步。那些没有毒的蝴蝶十分羡慕毒蝴蝶的这种先天防御功能,于是也按照它们的外表来打扮自己。这招果然有效,它们从此再也不受鸟儿的打搅了。有趣的是,只有雌蝴蝶才愿意模仿毒蝴蝶的外表来保护自己,雄蝴蝶则始终穿着属于自己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