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蛾

夜蛾

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昆虫,共20000多种,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

夜蛾体型中等,但不同种类之间可能会有较大差别,小型个体的翅展仅10毫米左右,大型个体的翅展可达130毫米。成虫口器发达,下唇须有镰形、钩形、椎形、三角形等多种形状,少数种类的下唇须极长,可上弯到达胸背部。口器发达,静止时呈卷曲状,只有少数种类的口器已经退化。复眼呈半球形,少数为肾形。触角有线形、锯齿形、栉形等。额光滑或有突起。翅膀的颜色大多比较暗,热带地区的种类则比较鲜艳。

夜晚,夜蛾喜欢绕着火光飞舞,人类称它们的幼虫为“夜盗虫”或“切根虫”,因为这些幼虫特别喜欢在夜间出来活动,会啃咬农作物的根茎,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属于害虫。

小知识

夜蛾与反雷达系统

夜蛾在现代仿生学中,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也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因为它们具有十分高超的反声雷达本领,而受到军事仿生学家们的青睐。

夜深人静时,一只蝙蝠正在四处寻觅食物。当它发现夜蛾时,叫声的频率会突然增加,这是为了把目标保持在它的探测范围之内,就像扫描雷达捕捉到目标后会自动增加发射脉冲数一样。

然而,蝙蝠叫声频率的升高就像是一种警报,这种警报也只有夜蛾才能感觉到。听到“警报”的夜蛾知道蝙蝠已经发现了自己,于是趁蝙蝠离得还远,不慌不忙地逃走了。夜蛾之所以有这样的本领,完全归功于它们高超的反声纳技术。

夜蛾的反声纳技术来自于其特殊的耳朵——鼓膜器。鼓膜器长在夜蛾胸腹之间的凹处,里面有两个听觉细胞和一些鼓膜神经,它们专门用来接收超声波信号,甚至连超声波信号的变化都能感觉出来。

当专门捕捉飞虫的蝙蝠离夜蛾还比较远时发现了夜蛾,它们那突然升高的叫声频率帮助了夜蛾。如果蝙蝠发现夜蛾时已经离夜蛾很近了,那也不容易捉到夜蛾,为什么呢?

原来,当蝙蝠离夜蛾很近时,夜蛾的鼓膜器里的神经脉冲就会达到饱和频率,这就相当于“通知”夜蛾:“情况已经十分危急”。这时,夜蛾便会采取诸如翻筋斗、兜圈子、螺旋下降或干脆收起翅膀,一个倒栽葱落到地面的草丛中等紧急措施。这一连串的动作往往能成功地干扰蝙蝠的超声波定向,使蝙蝠失去目标。

这还不够,夜蛾如果想彻底摆脱蝙蝠的“魔爪”,还得使用另外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它们的反声纳装置。这个装置是卡在其足部关节上的一个振动器,可以发出一连串的“咔嚓声”,这种声音就是专门破坏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的。

另外,夜蛾身上厚厚的绒毛也是它们的“武器”,这层绒毛可以吸收超声波,使蝙蝠收不到足够的回声,从而大大缩小了蝙蝠声纳的作用距离。

根据夜蛾这个反探测系统,军事仿生学家们制成了反雷达系统,并将其运用到现代战争中。虽然其精巧性和灵敏度远远不如夜蛾,但也足以成功干扰对手的雷达系统。

英国皇家空军的一个执行电子干扰任务的部队特地用夜蛾作为队徽的标志,以显示夜蛾与现代空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