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3 预算定额的编制原则与依据、步骤、方法
1.预算定额的编制原则
(1)按社会平均水平确定的原则。预算定额应按照“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来确定定额水平。
预算定额的平均水平是指在正常的施工条件、合理的施工组织和工艺条件、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完成单位分项工程基本构造所需的劳动时间、材料消耗量、机械台班消耗量。
知识链接
预算定额的水平是以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施工定额水平为基础的,但不是简单套用施工定额的水平;预算定额中包含了更多的可变因素,需要保留合理的幅度差,如人工幅度差、机械幅度差等。
预算定额是社会平均水平,施工定额是平均先进水平。
(2)简明适用的原则。在编制预算定额时,对于主要的、常用的、价值大的项目,分项工程划分宜细,相应的定额步距要小一些;对于次要的、不常用的、价值小的项目,分项工程的划分可以放粗一些,定额步距也可以适当大一些。
另外,预算定额项目要齐全,要注意补充采用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而出现的新定额项目,并应合理确定预算定额计量单位,简化工程量的计算,尽可能避免同种材料用不同的计量单位。
(3)坚持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原则。
1)统一性是指计价定额的制定规划和组织实施由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归口,并负责全国统一定额制定和修订,颁发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的规章制度、办法。
2)差别性是指在统一性的基础上,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可以在自己管辖范围内,根据本部门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部门和地区性定额,制定补充性制度和管理办法,以适应我国地区和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大的实际情况。
2.预算定额的编制依据
(1)现行的劳动消耗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机械消耗定额及施工定额。
(2)现行的设计规范、施工及验收规范、质量评定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
(3)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程施工图及现行的标准图。
(4)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和先进的施工方法等。
(5)有关科学试验,技术测定的统计、经验资料。
(6)现行的预算定额、材料预算价格及有关文件规定等。
3.预算定额的编制步骤
预算定额的编制大致可以分为准备工作、收集资料、定额编制、定额审核、定额报批和整理资料五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1)拟订编制方案。
2)根据专业需要划分编制小组和综合小组。
(2)收集资料阶段。
1)普遍收集资料。在已确定的编制范围内,采用表格化收集定额编制基础资料,以统计资料为主,注明所需的资料内容、填表要求和时间范围。
2)召开专题座谈会。邀请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其他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召开座谈会,就以往定额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在新定额编制时加以改进。
3)收集现行规范、规定和相关政策法规资料。
4)收集定额管理部门积累的资料,包括定额解释、补充定额资料、新技术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资料等。
5)专项查定及试验资料,主要是混凝土、砂浆试验试配资料,还应收集一定数量的现场实际配合比资料。
(3)定额编制阶段。
1)确定编制细则,包括统一编制表格及编制方法,统一计算口径、计量单位和小数点位数等要求。
2)确定定额的项目划分和工程量计算规则。
3)定额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耗用量的计算、复核和测算。
(4)定额审核阶段。
1)审核定稿。审稿的主要内容:文字表达确切通顺、简明易懂;定额数字正确无误;章节、项目之间无矛盾。
2)预算定额水平测算。测算方法如下:
①按工程类别比重测算:在定额执行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各类工程,分别以新旧定额对比测算,并按测算的年限以工程所占比例加权,以考察宏观影响程度。
②单项工程比较测算法:典型工程分别以新旧定额对比测算,以考察定额水平的升降及其原因。
(5)定额报批和整理资料阶段。
1)征求意见:定额初稿编制完成后,需要征求各方的意见、组织讨论、反馈意见。
2)修改、整理、报批:修改、整理后,形成报批稿。
3)撰写编制说明。
4)立档、成卷。
4.预算定额的编制方法
(1)确定预算定额的计量单位。预算定额的计量单位是根据分部分项工程和结构构件的形体特征及其变化确定的。一般按以下方法确定:
1)结构构件的长、宽、高(厚)都变化时,可按体积以m3 为计量单位,如土方、混凝土构件等。
2)结构构件的厚(高)度有一定规格,长度、宽度不定时,可按面积以m2 为计量单位,如道路路面、人行道板等。
3)结构构件的横断面有一定形状和大小,长度不定时,可按长度以“延长米”为计量单位,如管道、桥梁栏杆等。
4)结构构件的构造比较复杂,可以“个、台、座、套”为计量单位。
5)工程量主要取决于设备或材料的质量,可以“吨”为计量单位。
在预算定额中人工按工日计算,机械按台班计算,材料按自然计算单位确定。
特别提示
为了减少小数位数、提高预算定额的准确性,通常采取扩大单位的办法,即预算定额通常采用1000m2、100m3、100m2、10m、10t等计量单位。
(2)按典型设计图纸和资料计算工程量。通过计算典型设计图纸所包含的施工过程的工程量,有可能利用施工定额的人工、机械、材料消耗量指标确定预算定额所包含的各工序的消耗量。
(3)确定预算定额各分项工程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量指标。
1)人工工日消耗量的确定。预算定额的人工工日消耗量有两种确定方法:一是以劳动定额为基础确定,由分项工程所综合的各个工序劳动定额包括的基本用工、其他用工两部分组成;二是遇劳动定额缺项时,采用现场工作日写实等测时方法确定和计算人工耗用量。
预算定额中的人工工日消耗量是指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定额单位分项工程所必须消耗的人工工日数量,由基本用工、其他用工两部分组成。
①基本用工。基本用工是指完成单位分项工程所必须消耗的技术工工种用工。按综合取定的工程量和相应的劳动定额计算。
![]()
②其他用工。其他用工包括辅助用工、超运距用工、人工幅度差。
a.辅助用工:是指在技术工种劳动定额内不包括,而在预算定额内又必须考虑的用工,如机械土方工程配合用工、材料加工用工、电焊点火用工等。
b.超运距用工:超运距是指预算定额所考虑的现场材料、半成品堆放地点到操作点的平均水平运距超过劳动定额中已包括的场内水平运距的部分。
![]()
特别提示
实际工程现场运距超过预算定额取定运距时,可另行计算现场二次搬运费。
c.人工幅度差:是指劳动定额中未包括,而在正常施工情况下不可避免但又很难准确计量的用工和各种工时损失。其包括:各工种间的工序搭接及交叉作业相互配合或影响所发生的停歇用工;施工机械在单位工程之间转移及临时水电线路移动所造成的停工;质量检查和隐蔽工程验收工作的影响;场内班组操作地点的转移用工;工序交接时对前一工序不可避免的休整用工;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其他零星用工。

2)材料消耗量的确定。预算定额中的材料消耗量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定额单位分项工程所必须消耗的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及周转性材料的数量。预算定额中材料按用途划分为以下四类:
①主要材料:是指直接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其中也包括半成品、成品,如混凝土等。
②辅助材料:是指直接构成工程实体,但用量较小的材料,如铁钉、铅丝等。
③周转材料:是指多次使用,但不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脚手架、模板等。
④其他材料:是指用量小、价值小的零星材料,如棉纱等。
预算定额的材料消耗量由材料的净用量和损耗量构成,预算定额材料消耗量的确定方法与施工定额中材料消耗量的确定方法相同。
3)机械台班消耗量的确定。预算定额的机械台班消耗量是指在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定额单位分项工程所必须消耗的某种型号施工机械的台班数量。一般按施工定额中的机械台班产量并考虑一定的机械幅度差进行计算。
![]()
预算定额中的机械幅度差包括:施工技术原因引起的中断及合理的停歇时间;因供电供水故障及水电线路移动、检修而发生的中断及合理的停歇时间;因气候原因或机械本身故障引起的中断时间;施工机械在单位工程之间转移所造成的机械中断时间;各工种间的工序搭接及交叉作业相互配合或影响所发生的机械停歇时间;质量检查和隐蔽工程验收工作引起的机械中断时间;施工中不可避免的其他零星的施工机械中断或停歇时间。
(4)预算定额综合单价的确定。预算定额综合单价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综合费用组成。

(5)编制定额项目表、拟定有关说明。定额项目表的一般格式是横向排列各分项工程的项目名称,竖向排列分项工程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的消耗量。有的项目表下方还有附注,说明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如何进行调整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