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的转换》简介
《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的转换》这本书是由.张源旺著创作的,《从空性到佛性:晋宋佛学核心论题的转换》共有33章节
1
序
晋宋之际的佛学由般若空性转入涅槃佛性的研究,又经由《大乘起信论》而从佛性转向心性的理论兴趣,这奠定了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理论格局,成为把握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关键所...
2
目录
目 录 序 导 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 四、论著的结构 第一章 晋宋之际的思想界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与玄学的影响 ...
3
导 论
...
4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六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佛教在汉地传布的两个关节点。而这两个时期又紧紧相连,贯穿着佛教及佛学中国化的开端、发展以及成熟。僧众中致力于理论建构的精英知识阶层在佛学理论...
5
二、研究现状
虽然限于学力,本书的研究范围是晋宋佛学论题转换,但本书的考察视野是以中国佛教思想史的研究为着眼点的。在中国佛学研究中,通史性的著作、重要的文化观念、学术方法、经...
6
三、研究的思路
晋宋之际佛学论题的转换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关节点。通过对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涉的思考,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认为从般若学到涅槃学的这一转换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7
四、论著的结构
第一章:僧叡、僧肇、道生等人的学术成就,构成当时思想界的基本倾向,即认为中观学派所阐释的中道思维、诸法实相的宇宙本质论与涅槃佛性学说所提倡的众生佛性思想是可以统...
8
第一章 晋宋之际的思想界
所谓“晋宋”,本书用于概指“东晋到南朝刘宋”这一历史时期,旨在聚焦于这一历史时期思想演变。这一历史时期,也就是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至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年...
9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晋宋之际的思想界,是对秦汉思想的延续。传统一体化结构要求信仰统一意识形态的社会阶层作为社会整合的基本力量。到秦汉之交,儒家已几乎征服了整个士阶层。当儒生已成为士...
10
二、道家思想与玄学的影响
东晋南朝,玄佛的交融和互释是当时学术思潮的重要特征,玄学的思辨和超越性追求,与般若中观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汉代经学哲学思想目的是为王权建立一套完整的名教纲常体系...
11
三、晋宋佛学思潮
般若学是传入中国最早的佛教大乘思潮之一,这一思潮在东晋南北朝一时成为显学。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至南朝宋元嘉七年(430年),亦即鸠摩罗什入关至竺道生倡“阐提...
12
第二章 性空与实相
哲学的探讨潜在地包含着一种本体论冲动。章太炎说:“言哲学、创宗教者,无不建立一物以为本体。”[1]这种以本体论来规范所有讨论的对象,本身并不科学。但是本体论作为...
13
一、般若中观学说
晋宋之际,罗什入长安弘传般若中观学说。中国本土对于般若中观学说的全面理解以《肇论》为标志。我们对中国本土般若中观学的讨论,就以《肇论》为中心。僧肇以缘起性空论消...
14
二、“理”范畴的建立
1.道生对般若中观学的理解 道生的般若思想主要来源于鸠摩罗什所传的般若中观学。般若中观学的主要思想秉承原始佛教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的思想,坚持性空幻有之中道观和“...
15
三、罗什门下的学术路径及思想差异
1.罗什门下所依之重要经论 罗什在姚兴的支持下,将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如实地介绍到中国内地,并组织和培养了大批佛学人才,形成“关中般若学”(或名“关河之学”)。关中...
16
第三章 圣心与佛性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因受佛教理论的冲击,在人性理论方面开始作出新的构思,并逐渐朝形而上学的方向展开,进入哲学思辨的领域。魏晋哲学的突进,以玄学对两汉经学的批判和...
17
一、“穷理尽性”的路径
晋宋之际的部分学者已意识到,较之于佛教的心性学说的发达与丰富,中国传统哲学在这方面的理论探讨较为有限和匮乏。宗炳曾入庐山,“就释慧远考寻文义”(《宗炳传》),感...
18
二、“圣心”的内涵
般若学进入中国语境,面临着文化差异。印度般若学中国化的初期,主要以传统儒道原有的词语、概念来对应印度的原典语意进行翻译和阐发,实现异质文化间有限度的转换和交流。...
19
三、佛性论的建构
竺道生运用玄学“得意忘言”的方法论,也即相当于语言分析的方法,提出“悟理成佛”,将“成佛”问题转换为人自我内在的完善和提升。经过道生的阐发,“佛性”的内涵开始中...
20
第四章 言意与假名
晋宋之际,佛学核心议题——空性与佛性的转换,始终是在玄学精神的影响之下进行的。我们可以通过对言意之辩的讨论来理解中国哲学对于真理和本体的把握方式。不论是僧肇还是...
21
一、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
道与术[4]皆可整合在“圣人之言”当中,原初的语言有着与道术等价的地位。语言(以及文字)在理性认知、内心体悟、道德践履、政治与生活实践诸方面皆可与道术相通。道与...
22
二、寄言出意与忘象息言
在般若学的视域中,真谛超越言象,语言、文字或者概念只是指涉实相的权善方便。文字本性空寂,无所谓真假,但在教化的领域中,文字作为表达义理的权善方便,工具性作用是不...
23
三、假名与二谛
名言概念产生于人们对外在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在中观学派的立场看来是一种妄想分别,并不具有真理意义上的真实性。名言概念在性质上是虚假的,非实在的,是一...
24
四、“意言境”与“超意言境”
魏晋时期对名理的讨论,肇始于汉末品评人物之风,也与当时重核名实之刑名之论相关。由品评人物,论用人之道而论及人之才性。由江左之清谈,谈人物,谈人物之才性延伸至考察...
25
第五章 晋宋佛学论题转换的原因
晋宋之际,涅槃学替代盛极一时的般若学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无论是般若学还是涅槃学,这些学说兴衰的原因,不能单从某个思想家或某本经论中寻求解答,仍需要由当时的社会...
26
一、晋宋佛学论题转换的文化因素
许理和指出:“早期中国佛教是一个自生系统(sui-generis),是一种独立发展的结果;并且,仅仅在与这种发展所赖以产生的文化环境相联系,及在盛行于这一时期的...
27
二、思维方式的转换
般若学讲缘起性空,本意是为了扫荡众相,遣除人们对虚妄的执著,使人不为外物所累,超然解脱。对般若学来说,既然一切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象,世界就只是成了空妄虚无的世...
28
第六章 晋宋佛学论题转换的意义和影响
从支遁的般若学阐述到道生的涅槃学研究,在这一佛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本土学者自我意识和学术建构逐渐形成。梁武帝涅槃佛性学说的理解和阐发,表征着佛学进入国家意识形...
29
一、晋宋佛学论题转换的意义
1.心性论[1]的构建 涅槃佛性思想开启了中国佛教对心性思想的探索。杨维中指出:“中国佛教对心性思想的探索,准确地说,是从涅槃佛性思想切入的。在南北朝时期,以罗...
30
二、对而后学术思想的影响
一体化的政治格局以宗法制度为基础,伦理道德原则及其修养方式成为儒学话语的中心论域。《大学》、《中庸》、《易传》等经典天然地与国家政治结合在一起,成为普遍的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