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一、典籍类
[1](后汉)迦叶摩腾共法兰译:《四十二章经》,见高楠顺次郎、渡边海旭等监修:《大正藏》第十七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以下所引《大正藏》皆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版。)
[2](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见《大正藏》第八册。
[3](吴)支谦译:《大明度经》,见《大正藏》第八册。
[4](吴)支谦译:《维摩诘经》,见《大正藏》第十四册。
[5](吴)支谦译:《了本生死经》,见《大正藏》第十六册。
[6](西晋)无罗叉译:《放光经》,见《大正藏》第八册。
[7](西晋)竺法护译:《光赞经》,见《大正藏》第八册。
[8](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见《大正藏》第八册。
[9](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见《大正藏》第十四册。
[10](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见《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11](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见《大正藏》第三十册。
[12](后秦)僧肇注:《注维摩诘经》,见《大正藏》第三十八册。
[13](后秦)鸠摩罗什:《大乘大义章》,见《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14](后秦)僧肇:《肇论》,见《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15](梁)宝亮集:《大般涅槃经集解》,见《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16](陈)慧达:《肇论注》,见《续藏》第一五〇册。
[17](隋)吉藏:《中观论疏》,见《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18](隋)吉藏:《十二门论疏》,见《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19](隋)吉藏:《三论玄义》,见《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20](隋)智顗:《摩诃止观》,见《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21](唐)元康:《肇论疏》,见《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22](元)文才:《肇论新疏》,见《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23](明)憨山:《肇论略注》,见《续藏》第九十六册。
[24][日本]安澄:《中论疏记》,见《大正藏》第六十五册。
[25](梁)僧佑:《出三藏记集》,见《大正藏》第五十五册。
[26](梁)慧皎:《高僧传》,见《大正藏》第五十册。
[27]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8](梁)僧佑:《弘明集》,见《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29](唐)道宣:《广弘明集》,见《大正藏》第五十二册。
[30](梁)宝唱:《名僧传抄》,见《续藏》第一三四册。
[31](东晋)竺道生:《法华经疏》二卷,见《续藏经》第一五〇册。
二、著作类
[1]潘桂明:《中国佛教思想史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潘桂明:《智顗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潘桂明、吴忠伟:《中国天台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潘桂明:《中国居士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杜继文:《汉译佛教哲学经典》,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杨维中:《中国佛教心性论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11]姚卫群:《佛教般若思想发展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2]姚卫群:《古印度六派哲学经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龚隽:《禅史钩沉》,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5]何锡蓉:《佛学与中国哲学的双向构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6]华方田:《中国佛教与般若中观学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7]徐小跃:《禅与老庄》,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8]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9]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
[20]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汤用彤:《理学·佛学·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1983年版。
[23]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4]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25]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88年版。
[27]任继愈:《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8]任继愈:《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9]方立天:《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遍》(1~4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
[30]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中华书局1982年版。
[32]方光华:《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许抗生:《僧肇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4]方广钅昌:《道安评传》,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35]刘汝霖:《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7]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增订本》,三联书店2008年版。
[38]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金观涛:《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0]唐秀莲:《僧肇的佛学理解与格义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41]曹树明:《〈肇论〉思想意旨及其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4]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4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6]牟宗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7]方东美:《中国哲学之精神及其发展》,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48]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三联书店1989年版。
[51]董群:《三论宗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2]曹虹:《慧远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3]余日昌:《实相本体与涅槃境界》,巴蜀书社2003年版。
[54]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5]麻天祥:《中国宗教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6]张曼涛:《三论宗之发展及其思想》,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57]张曼涛:《佛教与中国思想及社会》,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58]张曼涛:《般若思想研究》,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59]张曼涛:《三论典籍研究》,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60]张曼涛:《中观思想论集》,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版。
[61][日]镰田茂雄著,关世谦译:《中国佛教通史》二、三册,佛光出版社1998年版。
[62][日]小野泽精一、福永光司等,李庆译:《气的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3][日]山口益著,肖平、杨金萍译:《般若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4][日]松本史郎著,肖平、杨金萍译:《缘起与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5][日]尾山雄一著,吴汝钧译:《佛教中观哲学》,佛光出版社1990年版。
[66][日]高崎直道等著,李世杰译:《如来藏思想》,见《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68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版。
[67][英]JohnHick著,王志成译:《宗教之解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8][荷兰]许里和著,李四龙、裴勇译:《佛教征服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9][美]本杰明·史华慈著,程钢译:《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0][英]渥德尔著,王世安译:《印度佛教史》,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71][德]瓦格纳著,杨立华译:《王弼〈老子注〉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三、论文类
[1]刘建锋:《从般若“空”到涅槃“有”——晋宋佛学论题转向的社会文化背景考察》,《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1期。
[2]刘剑峰:《涅槃“有”与般若“空”义理论争的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3]刘建锋:《僧叡与晋宋之际的涅槃学转向》,《学术论坛》2005年第9期。
[4]姚卫群:《佛教的“涅槃”观念》,《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5]姚卫群:《坛经与般若思想》,《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第4期。
[6]黄云明、高颖:《试论道生的般若实相学说》,《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7卷第3期。
[7]杨庆杰、陈艳萍:《“道生革命”的“期待视界”》,《复旦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8]尤西林:《从佛学到佛教:佛教中国化的实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
[9]姚卫群:《佛教的“中道”观念及其思想渊源》,《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10]姚卫群:《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2期。
[11]方立天:《佛性述评》,《求索》1984年第3期。
[12]方立天:《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冬之卷。
[13]见湛:《略论魏晋南北朝的佛性思想》,《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
[14]宋玉波:《略论佛教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36卷第6期。
[15]刘成有:《吕澂对佛教心性论的现代诠释》,《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
[16]聂伟荣:《如来藏本有义与空性义之关系略述》,《五台山研究》2007年第4期。
[17]刘贵杰:《竺道生思想之理论基础》,《台湾华冈佛学学报》第5期。
[18]刘贵杰:《竺道生思想之理论特色及其价值意义》,《台湾华冈佛学学报》第6期。
[19]郑庆田:《论竺道生佛性思想的理论特色》,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0]潘桂明:《论僧叡的佛学贡献》,《佛学研究》2005年刊。
[21]潘桂明:《僧肇佛教思想述评》,《佛学研究》2004年刊。
[22]潘桂明:《竺道生的涅槃学说》,《东吴哲学》2005年卷。
[23]潘桂明:《道生、慧能“顿悟”说的歧异》,《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