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生物植被

六、生物植被

保山市植被隶属于滇西南中山山原河谷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滇西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被生长较好,种类繁多。但由于人类长期生产活动的结果,大部分原生植被都已遭到严重破坏,除高山、远山保存有较好的森林外,其余大面积分布的是次生性的云南松林、萌生林、灌丛、荒坡草地等自然植被类型,以及经济林、经济作物、水旱作物等人工植被类型。现状植被一般分布规律如下。

(一)自然植被

1.燥热河谷稀树草地植被

本区稀树草地主要受热带季风控制,雨季旱季明显,主要分布在怒江河谷、枯柯河谷和勐波罗河谷。海拔600~1300m,年均温21.31~23.7℃,年降雨量740mm左右,年蒸发量2111.5mm,干燥度为2.8,气候十分干热。加之原生植被破坏后,又经常被砍烧和放牧,以致土壤日益干旱贫瘠,出现带有次生性质的稀树草地类型的植被。植被具有叶小,有茸毛,肉质多浆,皮厚,植株矮小,多刺,干冬落叶等特点。高温、干旱的阳坡地带,上层乔木多见稀疏的攀枝花,中层乔木有少量的黄杞、滇橄榄,下层灌丛为虾子花,草本为成片扭黄茅。土壤类型为燥红土,在气温高、雨量稍多的地带,植被类型较多,并且出现一些常绿的植被类型,如清香树、苦角藤、芦类。上层乔木有攀枝花、羊蹄甲、合欢、牛肋巴、楔叶榕、小叶榕,中层乔灌木有清香树、膏桐、霸王鞭、仙人掌、滇橄榄、三室黄麻,下层草本有扭黄茅、白茅、紫茎泽兰、苦角藤、蒿类、响铃草等。土壤为赤红壤。

2.中亚热带松栎混交林

分布海拔1300~2000m,属亚热带的典型代表群落。它的垂直分布幅度很大,有的上限在2600m以上,下限1000m或更低。分布气候属高原季风类型,冬暖夏凉,年变幅小,夏秋雨量集中,冬春干旱严重。植被以栓皮栎和云南松林为主,并混生少量的果松及人工撒播的思茅松,栎类还有麻栎、波罗栎、槲栎,灌木层有棠梨、合欢、黄檗、小铁子、金丝桃、火把果、千斤拔,草本植物常见的有油芝白茅、拟金茅、野古草、笔管草。土壤主要是红壤、褐红壤和紫色土。

3.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布海拔2000~2400m,气候温凉湿润,植被以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也混生部分针叶树,同时也还有落叶的植被种类。乔木上层以常绿的滇青冈、红栎、元江栲、滇栲、滇石栎、滇楠、香樟为主,并伴生少数落叶的野樱、厚朴、大叶栎、云南波罗栎、水冬瓜,伴生的针叶树种有云南松、滇油杉、华山松。常见灌木有金丝桃、皮袋香、厚皮香、小铁子、南烛、乌饭、石楠、悬钩子。草本植物多见白健秆、野古草、金茅、紫苏、翻白叶。土壤主要为红壤、黄红壤、黄壤。

4.半湿性常绿阔叶林

分布海拔2300~3000m,气候冷凉潮湿,植被类型中乔木层优势科不明显,以壳斗科、茶科、木兰科、樟科、金缕梅科、安息香科为主。主要树种有利包石栎、包石栎、包斗栎,以及云南木荷、银木荷、亮叶木荷、桢楠,并伴生少数落叶的槭、樱、木五加、野茉莉,针叶树种有华山松。林下有成片竹子,如实竹、箭竹。由于湿度较大,林内有苔藓附生植物。土壤类型主要为黄棕壤、棕壤。

5.铁杉针阔混交林

以铁杉占优势,与槭、桦、木荷、高山栎类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海拔2800~3500m的中亚热带和苔藓林的上部,属温性阴湿针阔混交林。由于该群落的生境特殊,位于亚热带山地云雾集聚的地带,生长环境温和而潮湿。除云南铁杉、华山松外,尚有多种常绿和落叶树种混生,如落叶的水冬瓜、白桦。林下并有箭竹和多种杜鹃,草本有升麻、麦冬、松风草。土壤类型主要是暗棕壤。

6.亚高山箭竹灌丛植被

主要分布在3000m以上山顶平缓地带,气候寒冷,湿潮,雾大,植被以箭竹为优势,下层有木姜子、滇藜芦、茅蒿菜、滇龙胆、草莓,地表有地衣、苔藓。土壤类型主要是亚高山灌丛草甸土。

(二)人工植被

1.旱地作物

旱地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番薯、马铃薯、大豆、高粱、大麦、青稞、烟草、花生、杂豆、芝麻、麻类、甘蔗等。由于海拔和水湿条件的差异,作物组合有: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等组合类型。

2.水田作物

水田夏季种水稻,冬季有小麦、蚕豆、豌豆、油菜、马铃薯、荞类和绿肥作物。由于受热量、雨量等条件的支配,作物组合有:一年一熟和一年两熟等作物组合类型。

3.经济林木

主要有茶、桑、咖啡、油桐、核桃、香果、油茶、板栗、棕榈、竹类等。其中茶、桑、咖啡、核桃、板栗是保山市主要的经济林,是山区的主要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