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策与建议

第七章 保山市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生产布局研究

耕地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结构,耕地产出水平及农产品质量。作为耕地的直接产物之一,粮食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特别是像我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大国,粮食安全始终关系国民经济的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口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对农业生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耕地与粮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及科学领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完成是摸清保山市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也为进一步优化保山市区域内种植业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此本研究根据保山市耕地地力分级和质量评价结果,结合当地气候资源及作物适生种植区划,对现有耕地资源配置和粮食布局调整提出建议,为粮食生产提供指导意见,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一节 全市基本概况

保山市辖1个区、1个市和3个县,即隆阳区、腾冲市、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全市共75个乡(镇、街道)。根据国土部门二调数据统计,全市耕地总面积491.8966万亩。其中,灌溉水田171.36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4.84%;旱地319.77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01%;水浇地0.76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0.15%。

201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60.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8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67.2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388.7亿元,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36548元,增长9.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8∶37.6∶42.6调整为21.3∶38.2∶40.5。

第二节 种植业布局现状

一、总体状况

农业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1.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产值160.1亿元,增长9.6%;林业产值27.0亿元,增长6.3%;畜牧业产值123.3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6.8亿元,下降8.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亿元,增长6.7%。实现农业增加值207.7亿元,增长 5.6%。全年粮食总产量145.61万吨,比上年增长1.25万吨,增产0.87%。全年烟叶产量6.85万吨,增产0.99%。烤烟产量5.95万吨,增产1.41%。甘蔗产量123.81万吨,减产6.21%。茶叶产量5.35万吨,增产2.36%。年末生猪存栏272.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2%。牛存栏67.5万头,比上年末增长6.0%。羊存栏 63.3万只,比上年末增长5.9%。

二、主导产业

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农业资源,造就了保山市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粮食作物以谷物(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麦、荞麦)、豆类(大豆、蚕豆)、薯类(马铃薯)为主。基本形成了油料、糖料、烟草、药材、蔬菜、瓜果、茶叶、核桃、咖啡、畜牧等特色农业产业。

表7-1 保山市粮食和特色农业产量情况表

三、农业设施装备

2019年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9.2万瓦特,比上年末增长3.2%。大、中、小型拖拉机18842台,比上年末增加102台。排灌动力机械14310台,比上年末增加359台。联合收割机1218台,比上年末增加22台。小型耕整地机械74365台,比上年末增加5331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69623台,比上年末增加1648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9万亩,累计达到239.7万亩,拥有各种水库422座,增加12座。水库累计库容达14.7亿m3,农村集中式供水覆盖率达到97.76%。

四、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随着高投入、高效益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剧增,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全市耕地总面积491.8966万亩。其中,灌溉水田171.36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4.84%;旱地319.771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01%;水浇地0.760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0.15%。优质耕地资源不足,陡坡耕地和劣质耕地比重较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农业发展的资源制约愈发突出。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难度大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难度大。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产业发展难以向最佳适宜区集中,优势难以发挥。

(三)物质装备制约依然明显

保山市整体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70%以上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雨养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保山市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依然较低。水库、塘坝等蓄水设施和机井、渠道等灌排设施配套不完善,全市呈现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局面,山区缺水问题尤其严重。农业机械化水平依然不高,广大山区和经济作物种植主要依靠人工作业。养殖场基础设施薄弱,缺少配套的防疫设施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自动喂料、舍内环境控制、机械清粪等自动化设备普及率低。基础设施的不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不高,抵御旱灾能力严重不足。

(四)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经营呈现老龄化和低素质化倾向,农业生产主体对科技成果接受能力不足。种苗产业发展滞后,优质种苗、畜禽良种供应能力不足。水果、蔬菜、核桃、中药材等种植过程较粗放,重栽轻管现象突出,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导致产品优质率不高。

(五)农业经营小而分散

受山区地形限制,小农户分散经营,地块小且分散,土地流转缓慢,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合作社数量多但实力有限,社员及其带动的农民数量低。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虽然达到88家,但龙头企业整合程度低,带动力弱,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成本高、质量差、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品牌弱、小、散、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市场营销落后,缺少有较强辐射影响力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产品销售主要依靠外地客商上门收购,产品缺乏区域公用品牌。

(七)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

国家虽然进一步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但从实际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民仍然感觉政府的保护力度不够。

五、耕地适宜性评价与种植业布局思路

(一)布局原则

1.生态优先,环境友好

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实现农业发展与湖泊环境治理、山区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互促进。

2.聚焦特色,突出效益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品种、特色品质和特色时段,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提高农业效益。

3.重点突破,梯次推进

针对全市特色产业多、区域差异大的特点,采取差别化扶持政策,集中力量促进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率先发展,示范引领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4.科技支撑,主体引领

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把产业提升与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紧密结合起来,以新型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总体思路

根据保山市各县(市、区)的农业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区位、交通等状况,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农业产业主要布局如下:

隆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蔬菜、蚕桑、甘蔗、水果、咖啡、渔业和中草药种植。

施甸县:大力发展蔬菜、蚕桑、渔业。

腾冲市:发挥边境口岸优势,重点发展茶叶、油菜、渔业、中草药种植。

龙陵县: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渔业、石斛种植。

昌宁县:重点发展茶叶、蚕桑、甘蔗、咖啡、渔业。

六、对策与建议

第一,调整政策与技术进步导向,改善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状况和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仍然是保山市种植业结构调整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支撑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支撑。如果回避这个问题,农业结构调整很难取得实质性成果。

近十多年是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力度最大的十多年,是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最多的时期,但也是农作物生产成本上升最快的时期,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因此,必须改变长期以来缺乏成本意识、只注重数量与产值增长的“高投入、高产出、低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及政策导向;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凡是能高产的品种都是好品种、能高产的技术都是好技术”的技术进步导向。

第二,市场培育和有效调控是推进结构调整的核心支撑,政府支持政策与科技创新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小宗作物生产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包括发展大豆、薯类、饲草饲料及杂粮杂豆等小宗作物,构建合理轮作模式等,都需要这些农产品的市场规模扩大和比较效益提升。应该拿出一部分支持粮棉油等大宗作物生产的资源和资金,来支持小宗作物生产发展,着力在收储制度、生产补贴、市场流通、加工转化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支持小宗作物、饲草生产与加工的科技创新,在品种改良、优质栽培、加工增值等方面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第三,扩大农业生产领域的生态补贴和完善农业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生态高效种植制度与技术模式构建。核心是协调“生态”与“高效”的矛盾,推进用养结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生产、生态、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体系建立。“生态”与“高效”的矛盾是永恒的,关键是两者的平衡机制如何把握。 “生态”主要关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景观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高效”主要关注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市场竞争力及成本收益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追求生产高效,对资源生态的重视远远不够,尤其缺乏农业生产领域的生态补偿制度与政策法规。

第四,从农业生产与管理大系统优化的角度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种、养、加产业及流通体系、资源管理与环境保护领域等进行一体化的制度设计,构建产业、部门、行业之间协调机制和有弹性的政策与管理体系。目前,市内的相关农业政策制定的渠道、种类很多,且相互之间目标冲突的现象也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行业之间缺乏沟通。迫切需要在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做好顶层设计,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及来回折腾的低效率调整方式。

第五,整合相关部门与机构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市内外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消费的实时监控与预测预警系统,切实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和指导。目前,开展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统计的部门与机构很多,但相互独立运行、缺乏沟通合作,一方面导致市场—流通—生产之间的信息交流反馈严重滞后,影响政府管理部门与技术服务部门的决策效率;另一方面,相关数据、信息来源广泛且差异性大,误差校正功能缺乏,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信息发布数量少、时效差。一句话,对我国各类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平衡问题缺乏科学准确及时的判断,直接影响农业主管部门的决策和调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