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级地

一、一级地

(一)面积、地类、分布区域

1.面积与地类

一级耕地面积有19.051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87%。由灌溉水田(14.2641万亩,占本级地的74.87%)、旱地(4.7247万亩,占本级地的24.80%)及少量水浇地(0.0631万亩,占本级地的0.33%)组成。

表5-3 一级地耕地评价单元数及用地类型表

2.分布区域

一级耕地主要分布在昌宁县和隆阳区,其中昌宁县面积有9.8673万亩,占本级地的51.79%,占本县的8.92%;隆阳区面积有6.1203万亩,占本级地的32.12%,占本区的4.58%。

表5-4 一级地县(市、区)分布表

(二)主要属性

1.地貌类型

地貌类型以河流低阶地为主,面积有17.7478万亩,占本级耕地的93.15%。

表5-5 一级地地貌类型统计表

2.坡 度

坡度范围为0°~23°,本级地主要分布在0°~9°,面积有14.9839万亩,占本级耕地的78.65%。

表5-6 一级地坡度分级统计表

3.海 拔

海拔范围为535~1600m,本级地主要分布在600~1100m,面积有18.8135万亩,占本级耕地的98.75%。

表5-7 一级地海拔分级统计表

4.灌溉保证率与排涝能力

灌溉保证率为80%~90%的分布面积较广,面积有15.7223万亩,占本级耕地的82.52%。

表5-8 一级地灌溉保证率统计表

排涝能力以“中”为主,面积有13.8237万亩,占本级耕地的72.56%。

表5-9 一级地排涝能力统计表

5.耕作土种

土种有暗红胶泥田、暗红泥田、赤红泥、赤黄泥(土)、赤紫红土、大燥红土、钙质燥红土、褐红土、红胶泥田、洪积油砂土、黄砂田、泥田、青泥田、青砂泥田、砂浮泥土、砂泥田、砂田、砂燥红土、山棕油红土、羊肝土、棕红土等35个土种。其中砂泥田最多,面积有2.8118万亩,占本级耕地的14.76%。

表5-10 一级地土种统计表

续表5-10

6.土壤主要属性

土壤属性情况:有机质平均值为24.79g/kg;全氮平均值为1.37g/kg;碱解氮平均值为120.67mg/kg;有效磷平均值为28.93mg/kg;速效钾平均值为175.95mg/kg;有效锌平均值为2.76mg/kg;水溶态硼平均值为0.33mg/kg;交换性镁平均值为254.79mg/kg;有效钼平均值为0.17mg/kg;耕层厚度平均值为19.46cm。

表5-11 一级地土壤属性统计表

续表5-11

表5-12 一级地养分分级统计表

续表5-12

续表5-12

(三)特征、存在问题及培肥、改良利用措施

本级耕地主要分布在保山市的坝区、村镇附近、河流两岸。是保山市高稳产田区,肥力最高,保水保肥性好,适种多种作物,多为一年两熟。在土地利用方面基本没有限制,土层深厚,一般无障碍层次,耕作管理精细,全年产量较高。土壤养分含量较高,水、肥、气、热协调,灌溉条件较好,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种性广。

存在问题:一是耕地面积较少,可供开垦的后备资源很少;二是农田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还不足;三是由于经济、城市建设的发展,基建占地日趋增加。

改良措施:一是提高栽培技术,合理施用化肥,特别是控制好氮肥用量;二是对于本级地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发展间套种技术,提高耕地产出率;三是加强保护,尽量不要占用于基本建设和其他非生产用地。

利用方向:在发展稻、麦、豆高产,做到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结合保山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水果、蔬菜等产业,建立高产创建示范点,促进主要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