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1.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结合我国生态保护实践,根据需要提出的创新性举措。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合称“三线一单”。我国将逐步建立“三线一单”管理机制,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空间管制要求,将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作为容量管控和环境准入要求,深化、规范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管理,提高地方环评审批和监管能力。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生态功能的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有利于明确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识别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空间分布,从而保护生态环境。
2.生态功能区划
2008 年,环境保护部颁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并于 2015年修编。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服务功能类型,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三大类。同时,依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划分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农产品提供、林产品提供、大都市群、重点城镇群9个生态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 242 个生态功能区,确定了 63 个重要生态功能区,如表2-1所示。
表2-1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体系
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全国共划分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47个,面积共计256.9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6.8%。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大兴安岭、秦岭—大巴山区、大别山区、南岭山地、闽南山地、海南中部山区、川西北地区、三江源地区、甘南山地、祁连山、天山等。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生态系统质量低,水源涵养功能衰退;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等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严重;湿地萎缩、面积减少;冰川后退,雪线上升。
该类型区的生态保护主要方向如下:
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对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管理,严格保护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限制或禁止各种损害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如无序采矿、毁林开荒、湿地和草地开垦、过度放牧、道路建设等;继续加强生态保护与恢复,恢复与重建水源涵养区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严格限制在水源涵养区大规模人工造林;控制水污染,减轻水污染负荷,禁止导致水污染的产业发展,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严格控制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在农牧交错区提倡农牧结合,发展生态产业,培育替代产业,减轻区内畜牧业对水源和生态系统的压力。
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全国共划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43个,面积共计220.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秦岭—大巴山地、浙闽山地、武陵山地、南岭地区、海南中部、滇南山地、藏东南地区、岷山—邛崃山区、滇西北地区、羌塘高原、三江平原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苏北滨海湿地、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东南沿海红树林等。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人口增加以及农业和城镇扩张,交通建设、水电水利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过度放牧、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生物资源退化,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部分野生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
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如下:
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与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受威胁原因;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乱采、乱猎;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限制或禁止各种损害栖息地的经济、社会活动和生产方式,如无序采矿、毁林开荒、湿地和草地开垦、道路建设等。防止生态建设导致栖息环境的改变;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禁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引进外来物种;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以生物多样性重要功能区为基础,完善自然保护区体系与保护区群的建设。
3)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全国共划分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20个,面积共计61.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6.4%。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太行山地、三峡库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川滇干热河谷等。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特别是陡坡开垦、森林破坏、草原过度放牧,以及交通建设、矿产开发等人为活动,导致地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和石漠化危害严重。
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如下:
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业人口的转移,降低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全面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严禁陡坡垦植和过度放牧;开展石漠化区域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恢复和重建退化植被;在水土流失严重并可能对当地或下游造成严重危害的区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进行重点治理;严格资源开发和建设项目的生态监管,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发展农村新能源,保护自然植被。
4)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全国划分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30 个,面积共计 199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20.7%。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阴山北部、鄂尔多斯高原、黑河中下游、塔里木河流域和环京津风沙源区等。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过度放牧、草原开垦、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水资源过度开发导致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沙尘暴等。
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如下:
在沙漠化极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严格控制放牧和草原生物资源的利用,禁止开垦草原,加强植被恢复和保护;调整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草业,加快规模化圈养牧业的发展,控制放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损害;积极推进草畜平衡科学管理办法,限制养殖规模;实施防风固沙工程,恢复草地植被,大力推进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草、退牧还草等措施。
5)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全国共划分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8个,面积共计4.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0.5%。其中,对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淮河中下游湖泊湿地,江汉平原湖泊湿地,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皖江湖泊湿地等。这些区域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品提供区。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湖泊泥沙淤积严重、湖泊容积减小、调蓄能力下降;围垦造成沿江沿河的重要湖泊、湿地萎缩;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淡水养殖等导致湖泊污染加剧。
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如下:
加强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的建设,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严禁围垦湖泊湿地,增加调蓄能力;加强流域治理,恢复与保护上游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湖泊、湿地萎缩;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发展避洪经济,处理好蓄洪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6)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农产品提供功能区主要是指以提供粮食、肉类、蛋、奶、水产品和棉、油等农产品为主的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包括全国商品粮基地和集中联片的农业用地,以及畜产品和水产品提供的区域。
全国共划分农产品提供功能区58个,面积共计180.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8.8%,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沿海平原、汾渭谷地、河套灌区、宁夏灌区、新疆绿洲等商品粮集中生产区,以及内蒙古东部草甸草原、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新疆天山北部草原等重要畜牧业区。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农田侵占、土壤肥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在草地畜牧业区,过度放牧,草地退化沙化,抵御灾害能力降低。
该类型区生态保护的主要方向如下: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培养土壤肥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养结合,科学施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在草地畜牧业区,要科学确定草场载畜量,实行季节畜牧业,实现草畜平衡;草地封育改良相结合,实施大范围轮封轮牧制度。
7)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
林产品提供功能区主要是指以提供林产品为主的林区。全国共划分林产品提供功能区5个,面积10.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集中分布在小兴安岭、长江中下游丘陵、四川东部丘陵等人工林集中区。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林区过量砍伐,蓄积量低,森林质量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
该类型区的生态保护主要方向如下:
加强速生丰产林区的建设与管理,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协调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保护的关系;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减少对林地的压力。
8)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
大都市群主要指我国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群,主要包括京津冀大都市群、珠三角大都市群和长三角大都市群生态功能区 3 个,面积共计 10.8 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1%。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城市无限制扩张,生态承载力严重超限,生态功能低,污染严重,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该类型区生态保护主要方向如下:
加强城市发展规划,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布局城市功能组团;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城市污染,推进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建设。
9)重点城镇群生态功能区
重点城镇群是指我国主要城镇、工矿集中分布区域,主要包括哈尔滨城镇群、长吉城镇群、辽中南城镇群、太原城镇群、鲁中城镇群、青岛城镇群、中原城镇群、武汉城镇群、昌九城镇群、长株潭城镇群、海峡西岸城镇群、海南北部城镇群、重庆城镇群、成都城镇群、北部湾城镇群、滇中城镇群、关中城镇群、兰州城镇群、乌昌石城镇群。全国共有重点城镇群生态功能区 28 个,面积共计11.0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
该类型区的主要生态问题如下:
城镇无序扩张,城镇环境污染严重,环保设施严重滞后,城镇生态功能低下,人居环境恶化。
该类型区的生态保护主要方向如下:
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规划城市发展规模、产业方向;建设生态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镇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从长计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规划。
3.特殊生态敏感区
在生态环境敏感保护目标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等特殊生态敏感目标。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批准。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自然保护区通常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包括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或者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自然保护区由于其原始状态保存较好,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若开发过度,将可能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从而导致物种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甚至灭绝。因此,为了给大自然保留更多的自然本底,拯救濒危生物物种,储备更多物种资源,设置自然保护区来限制开发活动并实施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显而易见,自然保护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关注对象。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按广义概念,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地,也是保护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4.重要生态敏感区
重要生态敏感区是指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及其所处的环境和风土人情等。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森林公园是在面积较大,具有一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森林公园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自然属性、较高美学观赏价值,以及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地质公园既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保健疗养、文化娱乐的场所,又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还是地质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基地。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质公园分四级:县市级地质公园、省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目前,我国有 219 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包括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北京延庆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等。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狭义的湿地是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湿地具有多种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调节小气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业原料,提供旅游资源。我国有多个重要湿地,包括杭州西溪湿地、黑龙江扎龙湿地、新疆达坂城湿地、四川若尔盖湿地等。
原生天然林是未经开发利用,仍保持自然状态的森林,是森林演化的顶级群落,有丰富的物种、良好的森林结构和防护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天然林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全国林地面积的64% 是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和西南等重点国有林区。
重要生态敏感区是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区,通常也是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较为激烈的地区。
5.重要生境
重要生境是指通过资料收集、专家咨询、初步野外调查等手段识别的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以及特有种的集中分布区、重要栖息地,重要经济水生生物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特别是指未列入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地、生态保护红线或者国家公园等主要生态敏感区的区域。
6.脆弱生态系统
脆弱生态系统是指受外力作用后较难恢复的生态系统。
脆弱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是自然生产力低下,生产力受到局部气候、地形、地表物质或土壤等某种因子的限制,或存在敏感生态限制因子。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是岛屿生态系统、干旱区生态系统、高寒带生态系统等。我国主要的脆弱生态系统包括海陆交界带、山地平原过渡带、农牧交错带、绿洲-荒漠交界带、严重水土流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受污染影响严重的地区、城乡接合部等。
7.国家公园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最初源自美国,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我国拟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统一管理的国家公园,按资源类型分设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管理体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2008 年,我国批准建设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位——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之后相继成立了多个试点单位。2017年9月,我国印发《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拟进一步规范国家公园建设。同时,2021年1月开始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 年版)正式将国家公园列入需要特殊保护的环境敏感区。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 10 个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22.29万平方千米,涉及吉林、黑龙江、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 12 个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