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概 述
1.路线方案设计
从总的原则上讲,高铁及沿线设施选线、选址应绕避法律规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如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等法定保护区域。如果因为技术和地质条件的限制必须穿(跨)越的,应充分论证其路线方案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采取桥梁、隧道等从上层空间跨越或从地下空间穿越,不涉及保护对象平面范围的无害化穿(跨)越方式,并根据保护要求,采取最严格的污染防治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因此,在路线走向确定后,敏感区域路段以高架桥梁、深挖隧道方式通过是常用的设计方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保护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减少新增占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还有利于保护沿线区域的古建筑和文物。
杭黄(杭州至黄石)高铁全线有正线桥梁 168 座、隧道 87 座,桥隧总长 232 km,桥隧比为 87.6%,其中最长的天目山隧道长达12 km。西成(西安至成都)高铁全线隧道、桥梁众多,其中秦岭山区的桥隧比例高达93%。宝兰高铁(宝鸡至兰州)全线新建特大、大中型桥梁81座,隧道60.5座,桥隧全长占正线的91.6%。
兰新高铁,穿越大风区、沙漠、戈壁滩,还穿越了海拔很低的吐鲁番和海拔很高的祁连山,在铁路设计施工中采用了多项高科技以保护行车安全和沿线生态环境。例如,兰新高铁吐鲁番至哈密段,以桥代路保护了著名的坎儿井,同时,为了保护达坂城湿地,穿越湿地时建起了 5.6 km 长的特大桥,并在桥墩下面埋下众多管道,以保证地下水畅流,保护湿地。
跨河桥梁设计时,在敏感河段减少或取消水中墩是保护水生生态的有效办法。比如,商合杭铁路取消了裕溪河特大桥等部分河道水中墩,减少了对鱼类和河流水质的破坏。汉十高铁在汉江湿地采取全线高架及全线声屏障,不在水中设墩,完整保护了生态保育区。
2.铁路沿线的绿化设计
铁路沿线的绿化设计是高铁环保的重要内容之一,内容包括物种选择、场地设计等,绿化的具体方案可以借鉴已有项目的建设经验,也可以参考《铁路工程绿色通道建设指南》《铁路工程绿化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南方地区)》等相关规范。
绿化植物选择可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特色物种,包括观赏植物及经济类植物。植物配置的形式应考虑不同的绿化功能要求,综合考虑花期延续和色彩搭配,尽可能错落有致,充分体现区域生物特色。
植物物种的选择以乔灌草合理搭配最好,配置一年四季有季相变化的、色彩丰富的各种乔灌草,以及不同的叶色、花色、叶形的花卉。乔木选择常绿或落叶乔木较好,能够与地被植物搭配成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景观,灌木与草本尽量“能绿则绿”,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选择绿化树种时,应该以建设绿色、宁静的铁路运输长廊为目的,充分考虑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绿化组合,努力打造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美丽景观,如杭黄高铁、汉十高铁等“四季常绿、三季见花”的成功案例。
3.水土保持
高铁项目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引发水土流失,依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 50433—2018)的要求,结合一般高铁项目水土保持的建设经验,一般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是结合工程施工区布局,将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划分为路基工程防治区、桥梁工程防治区、隧道工程防治区、站场工程防治区、弃土(渣)场防治区、取土场防治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便道(线)防治区共8个二级防治分区,再根据每个区域建设内容与特点实施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如表层土的剥离和防护、临时支挡工程、临时排水沟、临时沉淀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