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文杰,梅君.路文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2]李元.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王军.浅埋深煤层煤矿地表生态环境影响及其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4]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5]段昌群,杨雪清.生态约束与生态支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环境(HJ 19—2011)[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7]国家铁路局.铁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TB 10501—2016)[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6.

[8]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8〕232号)[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9]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用地管理办法(铁总开发〔2015〕202号),2015.

[10]铁道部.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TB 10502—93)[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

[11]铁道部.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TB 10503—2005)[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39号.铁路安全管理条例,2013.

[13]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绿色通道建设指南(铁总建设〔2013〕94号)[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14]中国铁路总公司.铁路工程绿化设计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南方地区)(Q/CR 9526—2019)[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9.

[15]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中动物多样性调查[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d06cd88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09.html.

[16]揭凡,杜阿朋,竹万宽.桉树生物量估算模型及与 IPCC 法的对比分析[J].桉树科技,2019,36(1):1-8.

[17]王超,贾翔,赵莹,等.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20(3):391-394.

[18]李冬,汪传建,王伟强,等.基于采样的草地生物量估算空间插值方法比较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9,47(2):206-210.

[19]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0]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商丘至合肥至杭州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R].武汉,2014.

[21]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新建盐城至南通铁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R].天津,2017.

[22]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铁路郑州至周口至阜阳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R].天津,2015.

[23]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安庆至九江铁路环境影响报告书[R].武汉,2015.

[24]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赣州至深圳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R].武汉,2016.

[25]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建铁路贵阳至南宁客运专线环境影响报告书[R].成都,2016.

[26]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环境影响报告书[R].西安,2010.

[27]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新建铁路西安至十堰线环境影响报告书[R].西安,2020.

[28]赵济,陈永文,韩渊丰,等.中国自然地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9]金岚,王振堂,朱秀丽,等.环境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0]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1]梁士楚,李铭红.生态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2]江源,顾卫,陶岩,等.道路生态影响与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33]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环境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34]李洪远,文科军,鞠美庭.生态学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5]毛文永.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6]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Z].2015.

[37]殷晓松.森林植被生态修复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0.

[38]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3S 技术与野生动物生境评价的结合:优势、问题和未来 [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9]陆书玉.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0]蔡艳荣.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1]郭廷忠.环境影响评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2]马太玲,张江山.环境影响评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3]符蓉.京九铁路(江西段)次生环境影响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44]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等.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45]匡星,白明洲,王连俊,等.铁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探析[J].铁道学报,2009,31(2):125-131.

[46]伍玉容,杨成永.铁路建设对动物生态行为的影响与控制策略[J].交通环保,2001(2):42-43.

[47]匡星,白明洲,杨成永.交通建设环评中生物量影响评价指标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10,36(3):99-101.

[48]姜必亮.生态监测[J].福建环境,2003,20(1):4-6.

[49]钱仲侯.高速铁路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50]傅伯杰,刘世梁,马克明,等.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J].生态学报,2001(11):1885-1892.

[51]宋红波,朱旭.对我国生态监测的思考[J].环境科学动态,2004(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