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相关理论

2.3.1 相关理论

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原理,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入与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内容,目前较为常见的是生态平衡、生态位理论、生态系统结构理论、生态足迹、生态容量等相关理论。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包括生物平衡和非生物环境的平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但若超过承受的限度,生态破坏将难以恢复。

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都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生态位理论强调生物物种在其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特别是与其他物种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结构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及特点。

生态足迹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生态足迹理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研究分析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全球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能够消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