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3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6.2.3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科学判断区域内生态系统状况及组成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1.物种的重要值参数及计算

重要度是评价植物种群作用的一项综合性数量指标,它是植物物种的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的总和。

在样方调查(主要是进行物种调查、覆盖度调查)的基础上,可依下列方法计算植被中物种的重要值:

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

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优势度=底面积(或覆盖面积总值)/样地面积

相对优势度=(一个种优势度/所有种的优势度)×100%

频度=包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

相对频度=(一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2.物种多样性指数及计算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中心,是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代表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一定区域内物种的丰富程度,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指生物群落中种类与个体数的比值,其常用的测度方法通常有3种: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

其中,α-多样性是在栖息地或群落种的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信息指数(香农-维纳指数);β-多样性是度量在地区尺度上物种组成沿着某个梯度方向从一个群落到另一个群落的变化率,可以定义为沿着某一环境梯度物种替代的程度或速率、物种周转率、生物变化速率等;γ-多样性反映的是最广阔的地理尺度,指一个地区或许多地区内穿过一系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3.植物调查

在调查区域内,基于全国统一划分的调查网络(分辨率为10 km×10 km),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

调查线路应覆盖区域内各种植被类型,并布设在植物生长旺盛的典型地段。陆生植物调查线路应注意覆盖调查区域内不同的海拔段、坡位、坡向、生境,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森林、灌丛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为 5~10 km,草原、湿地类型的调查线路每条长度为2~5 km。

重点物种详查采用样方调查法。调查样方按照典型取样原则,布设在重点调查物种及其群落的集中分布区。对于罕见、稀有、种群数量稀少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发现到的所有分布点均应布设样方。对于分布较广泛的种类,在调查区域内,每种目标物种调查的总样方数不少于15个。

4.动物多样性调查

动物多样性调查多采用样线调查法,通常在评价区域设置10 km×10 km 的网格开展调查。

(1)哺乳类:主要利用样线调查法、红外触发相机法和直接计数法等对网格进行调查,其中调查样线要求尽量覆盖调查区域内不同生境、不同海拔段,布设长度不少于5 km,每条样线调查2~3次。

(2)鸟类:主要利用样线调查法、样点调查法、鸣声回放法、直接计数法等对网格进行调查,调查样线要求尽量覆盖调查区域内不同生境、不同海拔段,布设长度不少于 1~3 km,调查次数为 4次(其中夏季1次、冬季1次、春秋迁徙季节各1次)。

(3)两栖爬行类:主要利用样线调查法进行调查,调查样线要求尽量覆盖调查区域内不同生境、不同海拔段,布设长度一般为100~1 000 m,每条样线不少于4次,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

(4)昆虫:主要采用样线(踏查)法和马来氏网法对网格进行调查。其中,调查样线要求覆盖调查区域所有生境,并尽量覆盖更多网格,每条调查样线长度为不小于1 km,每种生境类型中设置不少于3个马来氏网诱捕昆虫。

5.大型真菌调查

大型真菌的调查区域一般要除开农田和城镇区域,根据调查区域内的生态类型(如森林、草地、灌木林等)和海拔高度确定调查区域,每种生态类型至少调查3个区域。调查方法采用样线法、踏查法、访谈和市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其他原始植被分布区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采用踏查法,其他区域采用样线法。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需要结合访谈和市场调查法。

6.水生生物调查

水生生物的调查区域应包括调查范围内主要自然及半自然水域,采样点应覆盖激流、浅滩、深潭、河口、支流河口、河漫滩、水库和湖泊的代表性生境类型,重要物种和珍稀种类的索饵场、洄游通道、产卵场等重要栖息地。威胁因子发生地点应设置采样点。根据河流类型与环境条件,鱼类应在采样点布设样线,采用围网法、撒网法、刺笼法等方法进行直接采样,并通过鱼市调查作为补充,底栖动物及浮游生物应布设断面进行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