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辨证论治
韩百灵谨遵“胞脉者系于肾”的理论,临证时十分重视肾脾二脏在该病中的作用。他认为患胎漏或胎动不安的人,大多与脾肾两虚有关,即使由它因而引起胎漏、胎动不安,在治疗时也必须考虑到肾脾。《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韩百灵认为,补脾益肾,固冲安胎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另外还须注意母病和胎病的关系,如《经效产宝》云:“安胎有二法,因母病以动胎,但疗母疾,其胎自安;又缘胎有不坚,故致动以病母,但疗胎则母瘥,其理甚效,不可违也。”指明了母病、胎病导致胎动不安,当分清先后的治疗原则,予以治之无不收效。
1.肾虚型……………………………………………………………………
(1)肾阳虚
[主证]妇人孕后小腹坠痛,阴道少量流血,甚至胎动不安,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尿频或失禁,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此属肾阳虚,冲任不固所致胎动不安。
[治法]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方药]加味补肾安胎饮(经验方)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10 g,白术15 g,炒杜仲15 g,续断20 g,桑寄生15 g,益智仁15 g,阿胶(烊化)15 g,艾叶15 g,菟丝子15 g,补骨脂15 g,巴戟天15 g,山药15 g。
方中人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安胎;杜仲、续断、桑寄生、菟丝子、补骨脂温补肾阳,固冲安胎;益智仁益肾止遗尿;阿胶养血止胎漏;艾炭温暖命门而除寒邪,兼以止血安胎。若素有滑胎史者,可加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大补肾气以助安胎之效。
(2)肾阴虚
[主证]若见手足心热,面红赤,甚则潮热盗汗,口干不欲饮,舌红无苔,脉细数,属肾阴虚之胎动不安。
[治法]滋阴补肾,固冲安胎。
[方药]百灵育阴汤(经验方)加减,亦可用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15 g,山茱萸15 g,续断15 g,桑寄生15 g,山药15 g,杜仲15 g,白芍20 g,牡蛎20 g,阿胶(烊化)15 g,龟板20 g。
方中熟地、白芍滋阴补血,益肾填精。《本草纲目》曰熟地治“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阿胶补血,止血,安胎。该药源于血肉,化于精血,既能补血,又能止血,为治疗血虚诸证之要药,兼有出血者更宜。《神农本草经》云治“女子下血,安胎”。杜仲、续断、桑寄生、山茱萸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固肾安胎,而止胎漏。《经》云杜仲“止小水梦遗,暖子宫,安胎气”;《滇南本草》言续断“安胎,治妇人白带,生新血”;龟板、牡蛎滋阴潜阳,益肾填精。方中诸药皆入肝肾两经,共奏滋阴补肾、养血安胎之功。若流血多者,加炒地榆、墨旱莲以增强止血之力。
2.气虚型……………………………………………………………………
[主证]孕期腰酸腹痛,小腹坠胀,阴道流血,血色浅淡,甚或流血量多,其胎欲堕,伴精神疲倦,头眩气短,动则汗出,面色㿠白,舌质淡润,苔滑,脉缓滑。
[治法]益气安胎。
[方药]益气养血汤(经验方)或举元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15 g,白术15 g,黄芪20 g,升麻10 g,熟地15 g,当归10 g,续断15 g,桑寄生15 g,杜仲20 g,炙甘草10 g。
方中参、芪大补元气;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安胎。《本草正义》:“东垣谓,白术主安胎,盖为妊娠养胎,依赖脾土,术能健脾故耳。”故有白术为安胎之要药之说。熟地、当归补血养血以安胎;续断、桑寄生补肾以固冲任,止血安胎;升麻有升阳举陷之功。全方共奏益气养血安胎之效。若腰酸小腹坠痛甚者,加菟丝子;若出血多者去当归,加阿胶、艾叶炭以助养血止血安胎之力也。
3.血虚型……………………………………………………………………
[主证]以孕期胎动下坠,阴道流血,腰酸而痛,头眩目花,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少苔,脉虚细而滑。
[治法]补血益气安胎。
[方药]补血安胎饮(经验方),或苎根汤(《妇人大全良方》)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15 g,当归15 g,白芍20 g,阿胶15 g,菟丝子15 g,续断15 g,桑寄生15 g,杜仲15 g,白术15 g,甘草5 g。
方中熟地、当归、白芍养阴补血安胎;白术、甘草助后天气血生化之源而安胎;杜仲、菟丝子、续断、桑寄生补肝肾,益精髓,以固胎元。韩百灵说:“若想精血重生,必须阴阳并补。因其孤阳不生,独阳不长之故也。”如流血较多者去当归,加炒艾叶、炒地榆以达止血之目的;如气虚较重者加人参、黄芪以增加益气之力。因此气血旺盛,胎元得固,方保无忧。
4.血热型……………………………………………………………………
[主证]孕妇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五志化火,损伤冲任而致孕期阴道流血,血色深红,甚则胎动欲堕,伴心烦口渴,喜饮冷,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养阴,止血安胎。
[方药]清热养阴汤(经验方),或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凉血止血药。
[药物组成]生地15 g,白芍15 g,地骨皮15 g,知母15 g,山药15 g,炒黄芩15 g,续断15 g,桑寄生15 g,阿胶15 g,麦冬15 g。
方中生地、炒黄芩清热凉血,止血安胎。《滇南本草》云黄芩治“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中有火热不安,清胎热”,故被称为安胎要药。白芍补血养血敛阴;地骨皮、知母、阿胶、麦冬滋阴养血,清热安胎;续断、桑寄生、山药补肾固冲,尤能安胎。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凉血、养阴安胎之效,可用于血热引起的胎漏及胎动不安病证。若流血多者加墨旱莲、炒地榆以增强凉血止血安胎之力。
5.外伤型……………………………………………………………………
[主证]孕妇因登高持重,或跌仆闪挫,而致气血紊乱,冲任失固出现腰腹疼痛,甚则胎动欲堕,阴道下血,精神疲倦,脉滑无力。
[治法]益气补血,固冲安胎。
[方药]加味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组成]人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白芍,杜仲,续断,砂仁。
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升阳举陷;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养血;杜仲、续断补肝肾,安胎元;砂仁理气安胎。若下血较多、胎动甚者,去当归、川芎辛窜动血之药,加阿胶、炒艾叶以止血养血安胎。(《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韩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