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罗元恺案

八、罗元恺案

案1 黄某,32岁。

初诊 停经2月余,停经50多日时,曾做尿妊娠试验为阳性。近日没有注意休息,阴道少量出血5日,色鲜红,腹隐痛及有下坠感,腰微酸,且感疲倦。患者形体稍瘦,常有头晕腰酸,本次孕后有轻度妊娠反应。舌色稍淡,但尖边较红,脉细滑略弦。年前曾自然流产2次,均发生在早孕2个多月,未有小孩。诊断为胎动不安,证属肾阴不足兼有肝经虚热。治拟滋肾健脾,益气安胎,佐以养肝清热止血。处方:

菟丝子25 g,川续断15 g,桑寄生15 g,阿胶12 g(烊服),墨旱莲15 g,女贞子15 g,白芍10 g,生甘草5 g,荆芥炭6 g。

4剂,每日1剂。留渣再煎,并嘱卧床休息。

服药3剂后,阴道流血和腹痛已逐渐停止,但仍有腰酸和大便干结。后按上方去荆芥炭、白芍,改用桑椹15 g、肉苁蓉15 g,4剂。药后诸症已基本消失,舌脉亦正常。后按二诊方去墨旱莲改用怀山药15 g,续服6剂,俟后每周服药3剂,以兹巩固,至妊娠5个月后停药,后足月顺产男孩。

案2 袁某,37岁。

初诊 停经3个月,阴道出血3日,伴恶心、呕吐。患者曾连续自然流产5次,流产后月经常常后期而至现停经已3个月,但近1周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近3日有少许阴道出血,色淡。无腰腹痛,胃纳尚可。形体胖,眼眶黯黑,舌淡红,苔白,脉沉细滑。有糖尿病史。尿HCC定量:5000 U/L。诊断:①胎漏。②妊娠恶阻。③滑胎。辨证:脾肾虚弱,冲任不固。治法:健脾补肾,养血和胃安胎。处方:

菟丝子25 g,党参25 g,桑寄生15 g,杜仲20 g,阿胶12 g,艾叶10 g,陈皮10 g,制何首乌25 g,枸杞子15 g。

每日1剂,留渣再煎。

二诊 阴道下血已止,仍头晕,恶心,近日咳嗽,痰涎清稀,舌脉同前。B超示子宫内活胎约8周。守前法,佐以宣肺止咳。守处方:

菟丝子25 g,桑寄生20 g,太子参20 g,制何首乌25 g,陈皮3 g,法半夏12 g,茯苓20 g,怀山药30 g,甘草6 g,百部10 g,紫菀15 g,北杏仁10 g。

每日1剂。

三诊 近日皮肤瘙痒,有风团样疹块,无腰腹痛,无下血,仍恶心。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滑。守前法,佐以疏风止痒。处方:

菟丝子25 g,桑寄生20 g,川续断15 g,杜仲20 g,阿胶12 g,太子参30 g,防风6 g,荆芥6 g,川芎6 g,牡蛎20 g,白芍15 g,甘草9 g。

每日1剂。

隔日剂用药调治至妊娠6月余。继续随访,已足月剖腹产一男婴,体重4 kg。母子平安。

【按】此例曾滑胎5次,且为高龄孕妇,孕后有胎漏,并有糖尿病史。其证属脾肾虚弱,冲任不固。治法以健脾补肾为主,脾肾并重,安胎以防再次流产。方药以寿胎丸加减为主,重用菟丝子、党参,并配伍怀山药、杜仲、枸杞、何首乌等,以加强健脾固肾、养血安胎之功。治疗期间,出现恶阻、咳嗽、皮肤瘙痒等症状,亦随症予以调治。如荨麻疹,俗称“风疹块”,为血燥生风之象,用荆芥、防风、川芎、熟地等养血祛风,效果颇佳。此与西医之风疹病毒感染不同,应予说明,因风疹病毒为致畸因素之一,病者不解两者之别,常混淆之。(《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罗元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