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高慧
胎漏与胎动不安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基本相同。其致病原因有先天父母精气不足、平素体虚、房劳所伤、邪热动胎、跌仆闪挫等。其病机关键在于气血不调,胎元不固。胎漏、胎动不安应结合不同致病原因来辨证,特别要注意体质因素和有无外伤史、其他病史、服药史以及情志因素等。其治疗以安胎为主,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固肾、调气、养血、清热等法。胎漏、胎动不安之因,隋代《诸病源候论》即指出有“其母有疾以动胎”和“胎有不牢固”的母体和胎元两大类病因病理观。明代《景岳全书·妇人规》所补充的“父气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又涉及父精不足,以致胎元不固的原因。清代《胎产心法·胎动不安论》又有“子宫久虚,血海虚羸”的病机病位说。但究其根本,本病主要责之母体气血不调、胎元不固。综历代医籍,结合今人认识,导致孕母气血不调、胎元不固的主要原因有肾虚、气血虚弱、血热以及父母精气不足等。此外,孕母不慎为跌仆所伤,或误食毒药毒物,或因痼疾,或孕后而患他病,或因胞宫病变亦可影响母体气血或直伤胎元,亦常为胎漏、胎动不安之因。
一是肾虚,孕母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或因多产(含堕胎、小产、人流等)房劳损伤,或因孕后不节房事,耗肾精伤肾气。肾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藏,阴血下漏,胎失所系,发为胎漏、胎动不安。《女科经论·嗣育门》引《女科集略》云“女子肾藏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所赖也……儿从母气……不可不慎也”,即突出了肾与胎元间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
二是气血虚弱,胎居母腹,赖孕母气载血养而发育成实,若其母素体不足,气血虚弱,或由劳倦过度,饮食不节,忧思气结,或因病恶阻、频繁呕恶所伤,以致脾虚气弱,化源匮乏;或因他病损伤气血,终至气虚而胎失所载,血失统摄,血亏故胎失所养,胎元不固而病胎漏、胎动不安。《临证指南医案·胎前》所云:“胎气系于脾,如寄生之托于苞桑,茑与女萝之施于松柏。”即举象比类、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胎元与脾气间的密切关系。《万氏妇人科·胎前章》云“脾胃虚弱不能管束其胎,气血素衰不能滋养其胎”,又直接提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致病的机制。
三是血热,孕妇素体阳盛或因孕后过食辛辣椒荽类助热生火食物,过服温热暖宫药物,或外感热邪,或因七情内伤郁而化热,或因阴虚而内热,热伤冲任,冲任失固,血为热迫而妄行,不能养胎反离经下走发为胎漏,热扰胎元则胎动不安。《经效产宝·妊娠伤寒热病防损胎方论》云:“非即之气伤折妊妇,热毒之气侵损胞胎,遂有堕胎漏血。”《医宗己任编·胎前》所称“胎前下血,名曰漏胎……其恼怒伤肝,肝木贼土,血不能藏而成漏”,均指此种病因而言。
四是跌仆外伤,孕后或因起居失慎跌仆闪挫或为举重提挈强力所伤,或因劳累过度所伤,致使气血失和,气乱而不载胎,血乱则胎失所养;或因伤而直损冲任内扰胎气,以致胎元失固导致胎漏、胎动不安。即如《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候》“行动倒仆,或从高堕下,伤损胞络,致血下动胎”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漏阻例》“怀孕全假经血以养胎,忽因事惊奔,或从高坠下顿仆失据……致暴下血”所言。
五是癥疾伤胎,孕妇胞内宿有癥疾,孕后因癥疾未除,瘀血内阻胞脉,恶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冲任气血不调,胎失所养而病胎漏,胎动不安。是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产科二十一论评》有“或因顿仆惊恐,出入触冒,及素有癥瘕积聚、坏胎最多”的见解。
六是毒药毒物,妊娠期间,因误食毒药或毒物,内伤母体脏腑气血而胎失载养,或径伤胎元损动胎气,均可导致胎漏、胎动不安。类如《陈素庵妇科补解·胎前杂症门》所云:“妊娠误食毒药如硝石、巴豆,砒霜、乌附等味。毒物如野菌及无名草药酿酒,病死牛羊鸡豕等,内则伤胎气、血下不止。”此外胞宫为女性主行月经、孕育胎儿的特有器官,具藏纳和泄溢的双重性生理功能,若母体胞宫发育尚不完善或有畸形,则将直接影响其孕育胎儿之功而导致胎漏、胎动不安之疾。如《广嗣五种备要·保胎方论》所云:“胎动不安者,盖因子宫久虚,气血两弱,不能摄之养胎,致令不安欲堕。”对此已有一定认识。至于胎元因素,因“胎病”属于父母精气不足,胎元有所缺陷而致胎漏、胎动不安者,因其根本源于“胎多不牢实”。药物治疗多难以建功,最终常难以避免而出现堕胎、小产之患,故此作重点讨论。
1.肾气不足证………………………………………………………………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漏红,量少色淡。腰酸腹坠,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或有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尺弱。
[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
药物组成:菟丝子120 g,桑寄生60 g,续断60 g,阿胶60 g。
水化阿胶和为丸。每次6 g,每日2次,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若兼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覆盆子以温肾固涩;若兼失眠者,加炙远志、炒酸枣仁、茯神以宁心安神,交通心肾;若腰酸,坠痛明显者,加炙黄芪、升麻以益气升阳,或可改用安奠二天汤;若阴道流血量多,加用艾叶、仙鹤草以止血安胎,或改用补肾安胎饮。
2.气血亏虚证………………………………………………………………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漏红,量少,色淡质薄。腰酸腹坠,神疲肢软,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补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
[药物组成]人参、当归、杜仲、芍药各6 g,熟地6~9 g,白术4.5 g,炙甘草3 g,陈皮2.1 g。
水煎服,每日1剂。
小腹下坠明显者,加黄芪、升麻以益气升提;若兼带下量多者,加补骨脂、五味子以固肾止带;若偏于血虚,心悸失眠者,加何首乌、龙眼肉、合欢皮以养血安神;若因房事动血者,加续断、阿胶以固肾止血安胎,或改用八物胶艾汤;若兼大便溏者,去熟地,倍白术,加黄芪以益气健脾。
3.血瘀证……………………………………………………………………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质稠,或小腹拘急而痛,腰酸下坠,或有堕胎、小产病史,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滑,辅助检查可见盆腔包块或子宫肌瘤。辨证依据:有癥瘕病史;阴道出血,色暗,小腹痛,腰酸下坠;舌暗或有瘀点。
[治法]调和气血,固冲安胎。
[方药]当归芍药散或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药物组成]当归芍药散加三七、丹参、益母草、川续断。
少腹胀痛,腰痛者,加柴胡、香附、木香;兼带下多,色黄者,加败酱草、茵陈;虚实夹杂,头晕气短,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续断、黄芪、何首乌;胞中结块,加龟甲、鸡内金、橘核。桂枝茯苓丸则在阴道反复下血,色暗,或有宫腔积血,而胎儿存活者,可在严密观察下用之。中病即止,不宜过用。
4.血热证……………………………………………………………………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漏红,色鲜。或腹痛下坠,心烦不安,手心灼热,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安胎。
[方药]生苎根散。
[药物组成]生苎麻根45 g,阿胶45 g,黄芩、赤芍、当归各25 g。
上为粗末,每次12 g。水煎服,每日1剂。
阴道流血量较多者,加墨旱莲、生地等,以清热凉血止血。兼骨蒸潮热盗汗者,为阴虚致血热,加地骨皮、知母以清虚热。腰酸明显者,加桑寄生、菟丝子以固肾安胎。方中苎麻根、黄芩为清热安胎圣药,临证时用新鲜苎麻根,效果更佳。
5.外伤损络证………………………………………………………………
[主要证候]妊娠外伤后腰腹胀坠作痛,阴道漏红,色紫红,或有小血块。舌淡红,脉细滑无力。
[治法]调气活血,固冲安胎。
[方药]安胎散。
[药物组成]砂仁、当归、川芎各3 g。
当归、川芎水煎调入砂仁末,每次1剂,每日2次。
兼腰酸重坠者,加川续断、桑寄生、杜仲以补肾安胎。兼气短乏力者,酌加白术、党参、黄芪等,以健脾补气安胎。若舌有紫气或有瘀点,阴道漏红色紫,或有瘀块,加丹参、益母草等,以养血活血安胎。(《全国名老中医高慧妇科疑难症诊治经验实录·中医妇科疑难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