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蔡小荪案

十一、蔡小荪案

案1 吴某,23岁。

初诊(1991年11月4日) 经居五旬,近1周阴道出血少许,色暗,小腹不适,下坠感,腰脊酸楚,背冷形寒,小便频数,纳少微恶。曾流产两次,均在孕2个月左右,末次流产清宫迄今1年。孕前测基础体温呈双相不典型;染色体检查双方正常;尿HCG>5 000 U/L;B超示宫内有孕囊,偶见心管搏动。舌苔薄白,脉形细滑。乃肾气不固,胎失所系,姑拟补肾安胎。处方:

党参9 g,生地炭15 g,炒白术9 g,炒杜仲12 g,桑寄生9 g,炒川续断9 g,炙狗脊9 g,菟丝子9 g,条芩炭9 g,艾叶炭5 g,大白芍9 g,陈阿胶9 g(烊冲)。

5剂。

二诊 出血减少,仅在晨起便后略有淡红色血点,腰酸亦减,宗原法出入。

生地炭9 g,砂仁3 g(后下),炒白术9 g,条芩炭9 g,炒杜仲12 g,桑寄生12 g,川续断12 g,菟丝子9 g,地榆炭12 g,云茯苓12 g,南瓜蒂3 g,陈阿胶9 g(烊冲)。

5剂。

三诊 漏红已止5日,腹坠腰酸等恙显著好转,唯泛恶呕吐清涎,头晕纳少,舌苔淡薄,脉滑少力。再拟补肾健脾,和胃止呕。

炒白术9 g,炒黄芩9 g,云茯苓12 g,姜竹茹6 g,陈皮4.5 g,炒杜仲12 g,炒川断12 g,桑寄生12 g,姜半夏4.5 g,砂仁3 g(后下),苎麻根12 g。

5剂。

【按】本例素体脾肾不足,以致卵巢黄体功能不健,孕后易堕。患者曾流产2次,此次漏红1周,腹坠、腰酸,B超见胎心搏动微弱。患者思想紧张,当日出血甚多。此为素体肾气不固,胎失所系。《景岳全书》曰:“妇人肾以系胎,而腰为肾之府,故胎孕之妇最虑腰痛,痛甚则堕,不可不防。”治以补肾安胎,方中杜仲、桑寄生、川续断、狗脊、菟丝子补肾壮腰以系胎;生地炭、陈阿胶、白芍滋水益精,养血止漏;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安胎;条芩炭、艾叶炭止血安胎,平调寒热。服中药头剂后,翌日出血即显著减少,症见瘥减。二诊后出血基本已除,腹坠、腰楚、溲勤、形寒等症均好转。1周后泛恶呕吐明显,表明肾气已固,胎气已盛,改以健脾补肾,理气安胎,药后即好转停药。孕5个月后,送医院产科预检,示胎儿发育正常。

案2 曹某,34岁。

初诊(1992年3月20日) 经停2月半,末次月经1992年1月1日,妊娠试验阳性。不断续下血2周,色黯,量不多。腰脊酸楚,站立则腹部下坠感。微恶,头晕,夜不安寐。已用西药促绒及黄体酮等治疗一旬,未见效。患者有血小板减少、贫血、甲型病毒性肝炎史,曾于1990年6月流产1次。苔薄质红,脉象细数。嘱验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肝功能。患者乃气血两亏,胎元失养,姑先和养安胎。处方:

党参9 g,炒白术9 g,条芩炭9 g,炒归身9 g,大白芍9 g,生地炭9 g,墨旱莲15 g,陈阿胶9 g(烊冲),炒杜仲12 g,炒川续断12 g,苎麻根12 g,陈皮4.5 g。

5剂。

二诊 出血已少,每晨起仍下血点滴,腰酸、腹坠等均见减轻。化验检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均偏低;出凝血时间和肝功能正常。苔薄边尖红,脉细略滑。再拟前法出入。处方:

生地炭12 g,条芩炭9 g,炒白术9 g,大白芍9 g,墨旱莲15 g,地榆炭12 g,菟丝子9 g,炒杜仲12 g,炒川续断12 g,桑寄生12 g,苎麻根12 g。

7剂。

【按】患者素体气血虚弱,胎气不足,曾流产1次。今孕后又下红,腰脊酸楚,头晕,夜不安寐,一派气血不足之象。气以摄胎,血以养胎,气血虚弱,濡养不足,胎元不固,故胎动不安。叶天士指出:“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固,是以胎堕,故善保胎者,必当专补气血。”方中白术、党参补中益气,摄血固胎;归身、白芍、生地炭、墨旱莲养血止血安胎,使气血俱旺,胎有所养;阿胶、川续断、杜仲补益肝肾,养血止血;陈皮、苎麻根顺气清热安胎。投药后出血逐渐减少,至3月29日完全停止,腹坠已瘥,腰酸头晕等症亦见好转。4月6日B超示宫内胎儿存活,胎儿发育与胎龄相符。胎漏告愈。

案3 郭某,26岁。

初诊(1992年5月8日) 停经2个月,末次月经1992年3月6日。曾因长途旅行,纳食不慎致腹泻呕吐,腹痛,发热,服药后热退痛除,呕恶已减。近因劳累又致腹泻,腰酸似折,今晨阴道下红少量,色黯、小腹不适,畏寒喜暖,嗜卧懒言,头晕神疲,苔薄脉濡,妊尿试验阳性。患者为肝肾不足,胞脉失养,姑先健脾补肾,温中安胎。处方:

炒党参12 g,炒白术9 g,怀山药9 g,云茯苓12 g,仙鹤草15 g,煨木香3 g,菟丝子9 g,炒杜仲12 g,炒川续断12 g,炒白芍9 g,淡芩炭9 g。

3剂。

二诊 漏红已少,未止,腰酸腹坠,大便欠实,再宗原法出入。

炒党参12 g,炒白术9 g,怀山药9 g,炒杜仲12 g,川续断12 g,桑寄生12 g,升麻炭4.5 g,炒白芍9 g,菟丝子9 g,南瓜蒂3只,云茯苓9 g,艾叶炭3 g。

3剂。

【按】患者早孕期间长途旅行,劳累过度,加之纳食不慎而致腹泻,腰酸似折,下红。此乃脾肾不足,胞脉失养。拟健脾补肾,温中安胎。方中党参、白术、怀山药、云茯苓健脾益气固胎;白芍养血柔肝;菟丝子、杜仲、川续断补肾壮腰固摄;仙鹤草止血;姜夏温中止呕,安胎。药后漏红已止,腹疼下坠感及腰酸腹泻等恙均见好转,唯不思饮食,泛恶频作。三诊改服香砂六君加杜仲、寄生、川续断、姜半夏、姜竹茹,5剂后泛恶亦减,纳食已增。孕3个月后B超示宫内胎儿发育符合孕月,胎心胎动正常。

案4 陈某,29岁。

初诊(1991年7月22日) 孕将2个月,阴道出血2日,缘周前母病告危,心急烦恼所致。用西药止血保胎,出血今反有增,小腹隐痛,纳少作恶。曾于去年冬季流产1次。苔薄质红,脉弦滑。此乃气郁火盛,胞脉受损。姑拟清热止血,理气安胎。处方:

生地炭12 g,炒黄芩10 g,侧柏叶10 g,墨旱莲15 g,广木香3 g,紫苏梗9 g,陈皮4.5 g,白芍9 g,阿胶9 g(烊冲),炒杜仲12 g,川续断12 g,苎麻根15 g。

5剂。

二诊 阴道漏红减少,腹痛已除,唯带多黄白间赤,腰酸泛恶,舌脉同前。宗原法进退。处方:

生地炭12 g,川柏炭5 g,炒白术10 g,炒黄芩10 g,椿根皮12 g,云茯苓10 g,地榆炭12 g,苎麻根12 g,炒杜仲12 g,桑寄生12 g,紫苏梗9 g,姜竹茹6 g。

5剂。

【按】本案病出有因,因母病告急,心急烦乱以致肝郁化火,邪热动胎。叶天士云:“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治当清热止血,理气安胎。生地炭、黄芩、侧柏叶、墨旱莲清热止血;紫苏梗、陈皮、木香解郁,顺气安胎;白术、阿胶滋养阴血,血气调和而胎气平安。药后漏红止,腹痛除,腰酸瘥,带已少。B超示宫内胎儿胎心搏动良好。停药后再未出血。1992年2月因低置胎盘行剖腹产,生一健康女婴。

案5 姚某,32岁。

初诊(1996年3月27日) 结婚1年,去年秋季孕2月许因自然流产刮宫。末次月经1996年2月16日,尿HCG阳性,兹孕6周许。1周前下红少许,色如咖啡,旋净。昨又见少量阴道出血,色如咖啡,时有时无,至今未止。伴下腹轻度坠胀疼痛,微恶、腰酸楚,未作诊治。刻下下腹隐痛且胀,腰酸楚,内裤见少量咖啡色血。精神欠振,面色无华,情绪欠舒。苔薄中根微腻,舌质微红,脉弦略滑。证属肾虚肝郁,胎元不固,不足之象显露,慎防堕胎。治拟健肾安胎止漏为先,以观动静。处方:

炒党参12 g,炒白术9 g,淡黄芩9 g,白芍9 g,桑寄生12 g,炒杜仲12 g,川续断12 g,地榆炭12 g,生地炭12 g,紫苏梗9 g,木香3 g,苎麻根12 g。

7剂。

嘱绝对卧床休息,注意起居、饮食调养,暂禁性生活。若腹痛剧烈或阴道出血量多即赴医院急诊。

二诊 间日下红极少,色如咖啡,腹痛见减,脘胀嗳气,苔薄白,质微红,脉弦滑。方既应手,守法再进。嘱B超检查。处方:

炒党参12 g,炒白术9 g,木香3 g,砂仁3 g(后下),桑寄生12 g,炒杜仲12 g,川续断12 g,白芍12 g,生地炭12 g,淡芩炭9 g,苎麻根12 g,紫苏梗9 g。

7剂。

三诊(家属代诊) 阴道出血1周已止。腹痛腰酸均除。日前B超检查示子宫增大,宫内见孕囊36 mm×21 mm,内见胚胎及原始胎血管搏动;孕囊右前方见16 mm×11 mm似孕囊样回声,未见明显胚芽。提示双胎妊娠,一胎8周+,一胎已停止发育。刻下稍见黄带,纳差,要求转方。再守前意。处方:

炒党参12 g,炒白术9 g,姜竹茹9 g,砂仁3 g(后下),白芍12 g,生地炭12 g,桑寄生12 g,炒杜仲12 g,川续断12 g,紫苏梗9 g,苎麻根9 g,陈皮4.5 g。

7剂。

【按】因胎系胞,主在脾肾两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根,生殖生长之根本。古人曾喻胎孕如“寄生之托于苞桑,茑与女萝之旋于松柏”。若脾肾虚弱则尤寄生松柏之不固也。而胎无所附,漏坠难免。故胎漏、胎动不安之治,当重于补脾益肾,肾固脾健自无漏动之虞。临证常以党参、炒白术、淡黄芩、桑寄生、炒杜仲、川续断、苎麻根为基础方,根据患者具体症情,再佐择清热、化湿、解郁、疏理、温养、滋润、止血诸法,每得良效。益中气系胎元以党参、炒白术为最佳;补肾气固冲任以寄生、杜仲、川续断为首选;黄芩苦寒清热,止血安胎;苎麻根加强系固之力。众药相辅,具有较好的安胎作用。

本案前次妊娠时不慎因外伤导致坠胎,行清宫术,致肾气受损,复加调养失当再伤脾胃。间隔五月许又孕,肾气未盛,脾气未复,脾肾失系乃成胎漏之证。恐于再度殒坠,心情忧郁,又致木失条达之性。谨守病机,蔡小荪在安胎基础方中,佐白芍养血柔肝,和里缓急;木香、紫苏梗疏调气机;生地炭、地榆凉血止血。二诊漏下极少,然其色仍如咖啡,嘱服药同时行B超检查。胎漏者漏下淡红或鲜红者,多属现代医学“先兆流产”之列,中药安胎往往能获良效;凡下血色如咖啡,甚则酱色者,必当B超检查,排除“过期流产”。若已胎死腹中,已非药力所能挽,应及时清宫,防止暴崩休克,造成亡血脱气危证。本案经B超检查,果一胎已殒,幸双胎妊娠,另一胎发育正常。继以安胎法治疗将月,经观察症情稳定,翌年剖腹产一女婴,母女皆安。(《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小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