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张国屏案

六、张国屏案

案1(内热扭伤) 邓某,27岁。

初诊(1952年6月18日) 停经2个月,不欲食,恶心,吐水甚重,抬物扭伤后小腹痛,阴道有少量流血,脉左寸浮数,此为内热,经扭伤见红,有流产之象,以急清之。处方:

黄芩9 g,生枇杷叶9 g,川连9 g,竹茹9 g,炒栀子9 g,紫苏梗6 g,生白芍9 g,生地炭9 g。

二诊 腹不痛,红仍有,恶心呕吐,稍咳嗽,内热仍盛应清之。

黄芩9 g,竹茹9 g,生杷叶9 g,川连6 g,苎麻根9 g,生白芍12 g,生地12 g,知母9 g。

3剂后血止。

【按】《景岳全书》:“凡胎热者,血易动,血动者,胎不安。”此例脉左寸浮数为心火盛。火盛热邪直犯冲任,内扰胎元,胎元不固,热迫血行,故阴道下血。不慎扭伤可致气血不和,瘀阻子宫,冲任使胎元失养而不固,也可出现阴道下血。热伤脾胃故不欲食恶心呕吐。以黄芩、栀子、黄连清内热;白芍、生地以顾阴;竹茹、枇杷叶清胃热和胃;紫苏梗和胃安胎;知母清肺金润燥咳;苎麻根散瘀安胎。

案2(热伤任冲) 谷某,28岁。

初诊(1967年11月14日) 孕2月余,阴道流血,呈咖啡色,腹胀疼下坠,恶心怕冷,口发黏,现流鲜血较多,脉左尺弦洪滑有力,右寸洪有力,关弦劲偏沉,舌黄厚苔。此为热邪侵伤任冲血海,虑其坠胎,勉以清和安胎之法进以观察。处方:

紫苏叶9 g,黄芩9 g,黄芩炭9 g,竹茹9 g,砂仁6 g,广木香5 g,炒白术9 g,苎麻根12 g,荷叶12 g,炒白芍9 g。

二诊 1剂后,患者每次流血多在夜间六七时,昨晚五时服药,六时流血一阵,一夜安静,今晨仅有一点血,较稠,腹不痛,舌黄厚苔消失,舌苔中部有两块并列无苔,大便较干,脉洪较缓和,右关浮弦,以前方化裁。

紫苏叶9 g,黄芩9 g,黄芩炭9 g,竹茹9 g,砂仁6 g,炒白术9 g,苎麻根12 g,荷叶12 g,炒白芍12 g,生地12 g,广木香3 g,麦冬9 g,沙参9 g。

三诊 2剂后,昨日阴道流少量暗黑色血,腹痛不坠,舌白苔,脉缓和,右寸洪,关尺弦,此为气血热,予以清热安胎。

苎麻15 g,荷叶18 g,紫苏叶9 g,黄芩9 g,炒白术9 g,生地12 g,炒白芍12 g,当归9 g。

四诊 1剂后,流血减少,腹痛已减,脉缓和,关尺弦软。仍以上方1剂。

五诊 2剂后,流血为正常血色,量很少,舌薄白苔,脉两寸洪滑,关尺弦耎缓和,左尺偏滑。仍以清热安胎法。二剂后血止,腹痛消失。

【按】孕2个月阴道流血,腹痛,其脉右寸洪有力为气分热,关脉弦劲偏沉为肝旺气滞,左尺弦洪滑有力为肝肾热。此为热邪侵伤任冲血海,胎元不固以致阴道流血伴有腹胀疼下坠感,虑为坠胎。气分热则口发黏,恶心怕冷,舌苔黄厚。以黄芩及炭清气分之热并止血;紫苏叶开胃益脾,祛风安胎;白芍抑肝敛阴;砂仁、木香理气;白术和中安胎;苎麻根清热止血安胎;荷叶升发脾阳,散瘀止血。再诊舌黄厚苔已消失,舌苔中部有两块并列无苔,大便较干,脉洪较缓和,此为热减,但显现出热耗津液之象,上方中加用麦冬、沙参、生地以顾阴。以清热安胎而痊。

案3(气血虚) 解某,27岁。

初诊(1967年11月6日) 孕3月余,有时恶心,阴道经常流淡色红水,伴有腹胀下坠,脉左寸虚,右关弦无力,此为气血虚,有流产之象,治拟补气血安胎。处方:

党参9 g,炒白术9 g,陈皮6 g,甘草3 g,竹茹9 g,当归9 g,炒白芍9 g,川续断9 g,紫苏叶9 g,山药12 g。

二诊 3剂后,不恶心,阴道流出红水已减少,继以补气血剂,10余剂后,症状消失。

【按】孕3个月,阴道流淡红水,其脉左寸虚为血虚,右关弦而无力为脾气虚。气血虚弱冲任匮乏,胎元失于滋养以致胎元不固,故阴道流血气血虚弱本源不足,则色淡质稀,腹部下坠感。以四君子汤去茯苓之淡渗以补气,当归、白芍以养血,山药补脾胃,川续断暖子宫,陈皮理气健脾,苏叶益脾胃。气血足胎安。(《名中医张国屏先生医案·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