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徐荣斋

四、徐荣斋

妊娠期忽有腰酸、腹重、阴道出血,或流如赤豆汁样血性液,腹不痛,病名“胎漏”。多因气血素虚、冲任不固,或跌仆闪挫,损伤胞胎所致。如轻证腰不重堕,腹部无痛者,以苎麻根用水酒煎服,简便有效。若腰酸腹痛,下血不止之重证,用圣愈汤去川芎,加阿胶、艾叶炭、桑寄生、仙鹤草,疗效亦佳;如下血量多而持续不止,腰腹酸疼,伴有下坠感者,胎已难保,用胶艾四物汤加黄芪、萸肉有部分疗效。

胎漏之脉,宜弦大滑利,忌沉细而微。用药既要根据症状,也要结合体质。凡阴虚内热者,总宜养阴清热,不宜用艾叶、香附、白术、砂仁;阳虚内寒者,应温养脾肾,不宜用黄芩、白芍。一般3个月前宜养脾胃,4个月后宜补肝肾,再结合辨证施治。然而胎漏的辨证施治,也比较复杂,有的孕妇气血充盛,月经按月来潮而不坠胎,治之反堕;有的孕妇脉见滑数,月经量少,至三四个月而月经不潮,孕象明显,至7个月而分娩,人以为7月生,其实是足月;又有壮盛的孕妇,前3个月都有少量出血,似经非经,如无腰酸重堕感,也不必服药。

一般来说,胎动是胎漏的先兆,但也有胎动同胎漏同时并见的。胎动不安而兼下血多属热,无胎动现象而下血的多属于寒。热用生地、黄芩为主,虚寒用驴胶、艾叶为主。旧法安胎常用黄芩、白术,有的还加续断。其实黄芩性寒,白术性燥,怀孕3个月前后,多有胎热现象,只宜清养,不宜温燥;续断性温而动,不能因其名是“续断”而滥用它。安胎用药,当以生地养血、凉血为主,黄芩斟酌加入,白术则少用。至于胎漏动血,若下血不多,胎尚未伤,但出血淋漓不止者,宜凉则凉,宜补则补,惟以止血安胎为首要;若下血较多,又有离胞之血蓄积宫腔,腹部胀痛难忍,则用胶艾四物汤原方浓煎,一日服两剂,止血、止痛、安胎,颇有疗效。

妊娠3~5个月,腹部常痛,胎动如跃,阴道不出血,或出血而自止,习惯上称“胎动不安”,进一步会导致“胎漏”及“流产”。胎动不安,经常腹痛,阴道无出血;治用圣愈汤,加杜仲、菟丝子、砂仁;胎动不安,腹痛下血,胶艾四物汤去川芎加山茱萸、杜仲、白术、黄芩。(《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妇科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