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朱南孙案
案1 张某,39岁,工人。
初诊(1959年9月12日) 结婚2年,停经3个月,尿妊娠试验阳性,因操劳家务,1周前先感腰痛神疲,近2日腰腹坠胀,阴道漏红,色褐量少,乃来就诊,脉细软而滑,舌淡,少苔。证属气血亏虚,胎元不固。治拟补气养血,益胃安胎。
黄芪9 g,归身炭9 g,熟地9 g,白芍6 g,淡芩6 g,杜仲9 g,续断9 g,菟丝子9 g,覆盆子9 g,南瓜蒂2枚,苎麻根12 g,藕节炭9 g。
2剂。
二诊(1959年9月14日) 上药服毕,漏红即停,续予健脾养血,益肾安胎以固其本。于次年4月间平安生产。
案2 刘某,26岁,工人。
初诊(1983年6月15日) 孕5个月,在孕46日时,阴道出血,淋漓不断,迄今3月余,尿妊娠试验阳性,近日来阴道见红,量多有块,按腹宫底近脐,如5月大小,烦热口渴,纳呆神疲,脉滑数,舌暗偏红,舌苔薄黄。证属肝肾阴虚,血热动胎。治宜滋水凉血,清热安胎。
鲜生地24 g,淡黄芩6 g,黄柏6 g,于术炭4.5 g,地榆炭12 g,血余炭4.5 g,制何首乌9 g,肥玉竹6 g,川续断9 g,藕节炭9 g,黄阿胶丸6 g(包)。
3剂。
二诊(1983年6月18日) 服药后下血仍多,腰疼腹胀,心烦口渴,内热未清。治宜清热固摄。
小生地12 g,黄芩6 g,黄柏6 g,川连3 g,黄芪9 g,白术6 g,归身炭6 g,升麻炭0.8 g,陈皮6 g,党参4.5 g。
2剂。
三诊(1983年6月20日) 血下已少,稍有血块,头晕腰疼,小便频数,孕中失血,胎虽不堕,究属气血受损,宜清热培补并重。
黄芪9 g,党参4.5 g,生地9 g,阿胶珠9 g,白术6 g,黄芩6 g,黄柏9 g,地榆炭12 g,十灰丸9 g(包),苎麻根9 g,藕节炭9 g。
2剂。
四诊(1983年6月22日) 胎漏渐止,胸闷腹胀,脉细滑,舌苔薄黄,症已好转,治宜补养安胎。
黄芪9 g,归身炭4.5 g,阿胶珠9 g,白术6 g,生地9 g,黄芩6 g,升麻炭0.8 g,南瓜蒂3枚,藕节9 g,川连3 g。
2剂。
上药共服8剂,漏红之症痊愈。
案3 赵某,27岁,工人。
初诊(1987年3月28日) 去年4月产1胎,因前置胎盘合并脐带脱垂,婴儿宫内死亡,自然分娩,人工剥离胎盘时大出血,输血800 mL,产后又感染外邪,继而常低热腹痛,西医妇科诊断为“附件炎”。今又怀孕5月余,漏红已1周,经注射黄体酮无效。腹痛隐隐,腰尻酸楚,纳呆口苦,脉象细滑微数,体胖,苔薄腻,有齿痕。阴血不足,脾胃气虚,以防不固。治拟健脾益胃,固气安胎。
党参6 g,沙参6 g,白芍6 g,白术6 g,淡黄芩4.5 g,生地9 g,阿胶珠9 g,海螵蛸12 g,炙升麻2.4 g,川续断12 g,苎麻根12 g,二至丸12 g(包煎)。
5剂。
二诊(1987年4月2日) 服药后漏红已止,纳呆口苦咽干,夜寐不安,3月29日B超示:胎儿发育正常,脉细滑数,左甚于右,仍属阴血不足,肾气虚弱。治拟养肝益肾,固气安胎。
党参9 g,沙参9 g,白芍9 g,白术9 g,淡黄芩4.5 g,川续断12 g,苎麻根12 g,钩藤12 g,夜交藤12 g,合欢皮12 g,菟丝子12 g,谷芽9 g,麦芽9 g。
7剂。
【按】朱南孙认为,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不足,冲任不固,影响胎元,并认为腹痛与漏红程度与预后关系相当密切,腹痛甚,流血多而持续,一般难保,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胚胎缺陷较重,属自然淘汰范畴。腹痛轻,流血量少,安胎较易。宋代《陈素庵妇科补解》曰:“妊娠胎动不安,大抵冲任二经血虚,胎门子户受胎不实也。”“漏胎与下血不同,或因久病气血两亏渐积而至,或因男女多欲所致,但妊娠全赖诸经血以养胎,漏而不已,胎必受损,母亦致病。”《妇科经纶》曰:“凡胎前病,总以养血、健脾、清热、疏气为主。”案1证属气血亏虚,治疗以益气养血,补肾安胎而取效。案2为阴虚内热之典型病例,治疗应以清热摄血、养阴补气为主,如其流血已停而身体衰弱者,又宜培养固本,以善其后。案3系纺织工人,平时工作久立多走,头胎前置胎盘,分娩时大量出血,肾气耗伤,产后复感外邪,冲任受损,正虚邪盛,未满一载又受孕漏红,血量较多,方拟举元煎加减,补气固肾,清养胎气,二诊时漏红即止,腹痛亦减。患者阴血不足,胎气亦虚,原方加减,着重养血安胎,后往随访,知胎已安。朱南孙认为,安胎之法总以养血、补气、益肾为大法。(《朱南孙妇科临床秘验·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