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哈荔田案

七、哈荔田案

案1 陈某,25岁,已婚。

初诊(1978年4月5日) 妊娠2月余,漏红3日,自服保胎丸数丸血不止。又加小腹隐痛,腰背酸楚,两腿无力,小溲频短,间或自遗,头晕面白,四末不温,脉细弦,苔薄白。此肾气虚弱,无以载胎,冲任不固,摄血失职,治拟温肾固胎,兼予止血。处方:

桑寄生12 g,炒杜仲12 g,川续断、菟丝子、山茱萸、炒白术、云茯苓、棕榈炭、海螵蛸各9 g,金狗脊15 g(去毛),鹿角胶9 g(烊化冲服),贡阿胶12 g(烊化冲服),三七粉2.4 g(分2次冲服)。

3剂,水煎服。

二诊(1978年4月10日) 胎漏减少,血色转淡,四末渐温,腹痛已止,唯仍腰酸无力,气短溲频,脉来弦细。胎气虽得暂安,肾气尚未得复,再步原法,务慎劳乏。处方:

炒杜仲、桑寄生各12 g,金狗脊15 g(去毛),川续断、菟丝子、山茱萸、益智仁、炒白术、云茯苓各12 g,海螵蛸、甘枸杞、女贞子各9 g,炙黄芪15 g。

5剂,水煎服。

三诊(1978年4月15日) 胎漏已止,小溲如常,面色转润,略感腰酸,脉呈滑缓,上方出入再予3剂。

【按】本例因妊娠期间,不慎房帏,肾气为伤,冲任失固,致漏红腹痛,腰酸腿软;肾虚髓弱,精不化气,故头晕面白,四末不温;膀胱失约,则溲频不禁。治用狗脊、菟丝、杜仲、川续断、桑寄生、山茱萸等固肾安胎,填精养血;阿胶、棕榈炭养血止血;鹿角胶、海螵蛸温肾涩精,止血缩泉;少用三七粉止血行血,使无留瘀之弊。全方重在补肾,俾肾气足,冲任固,则胎自安,血自止。二诊加重白术、茯苓、益智仁之量并配以炙黄芪两顾脾肾,摄血安胎,以求巩固。

案2 席某,27岁,已婚。

初诊(1972年8月8日) 孕将3个月,胎漏不已。初仅点滴而下,昨日血量增多,颜色鲜红,腰膂酸坠,心烦口渴,面赤头痛,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来滑数。询知素嗜辛辣,几至每餐不辍。既往经期超前,色鲜量多。此热伏冲任,肾阴久虚,血热胎漏,已无疑义。治宜滋肾养胎,凉血止血。处方:

炒杜仲、桑寄生各12 g,川续断、山茱萸各9 g,杭白芍、苎麻根各12 g,淡条芩、炒地榆、生侧柏各9 g,细生地、云茯苓各12 g,粉甘草6 g。

2剂,水煎服。

二诊(1972年8月10日) 药后胎漏有减,烦热已轻,唯腰酸腹坠依旧。此血去较多,下元失养,冲任不固,系胎无力,堪虑堕殒。仍步前法,并嘱卧床休息,以资治疗。处方:

炒杜仲、金狗脊(去毛)、山茱萸各12 g,川续断、桑寄生各9 g,淡条芩6 g,炒地榆、墨旱莲、杭白芍各12 g,贯众炭、云茯苓各12 g,台乌药4.5 g,粉甘草6 g。

3剂,水煎服。

三诊(1972年8月14日) 漏下尚有点滴未净,腰酸腹坠减而未除。虽获效机,仍须静养,固肾安胎,一如前法。处方:

贡阿胶(烊化冲服)、炙黄芪、山茱萸各15 g,菟丝子12 g,炒杜仲、川续断、当归身、贯仲炭、黄芩、炒地榆、生侧柏各9 g,五味子4.5 g。

2剂。

四诊(1972年8月17日) 药后胎漏已止,略感腰酸,余症若失。

上方去侧柏、地榆、贯众等固涩止血之品,加山药、白术等健脾之味。又服3剂,将养数日,遂得复常。后顺产一子,无何异常。

【按】本例既往月经先期量多,属阴虚血热之质,孕后热伏冲任,血海不宁,因致胎漏量多,血色鲜红,热邪上扰,津液为伤,则头痛面红,心烦口渴;阴血不足,胎失所养,故腰膂酸楚,小腹下坠。其症情急迫,已有坠胎之虞,故以杜仲、寄生、川断、山茱萸等固肾安胎,兼能止血;条芩、地榆、侧柏、生地、苎麻根等凉血止血,亦助胎安;再加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和血,云苓交通心肾,安神怡志。全方安胎止血,双管齐下,以防不测,俟血漏渐止,则侧重益气养血,固肾安胎,使胎元得固,血热得清,遂能化险为夷,足月顺产。

案3 王某,29岁,已婚。

初诊(1971年9月13日) 体质素弱,不耐劳乏,纳后脘腹撑胀,常见头晕眼花,四末清冷,两孕俱殒。今次孕将4个月,胎漏不已,色淡质稀,腹坠不舒,腰背酸软,两腿无力,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弦。此系脾肾气虚,统摄失职,胎元不固,亟须益气固元,宜防重蹈覆辙。处方:

野党参、怀山药、炙黄芪、川续断、山茱萸各15 g,桑寄生、菟丝子、炒杜仲、杭白芍各12 g,贡阿胶、鹿角胶各12 g(打,另煎兑服),祁艾叶、贯众炭各9 g,海螵蛸12 g。

3剂,水煎服。

二诊(1971年9月17日) 药后漏红减少,胎坠较缓,腰酸渐轻,脉仍沉细,此胎未离经,尚属可安,倘见崩红脉浮,虚阳上越,则恐难挽救。再予益气摄血、固肾安胎之剂。处方:

野党参、炙黄芪、怀山药、大熟地各15 g,炒白术、云茯苓各9 g,菟丝子、炒杜仲、川续断各12 g,贡阿胶、鹿角胶各9 g(烊化冲服),苎麻根15 g,海螵蛸9 g。

3剂,水煎服。

三诊(1971年9月21日) 胎漏已止,四末转温,腹坠若失,微感腰酸。胎气虽得暂安,仍宜培补气血,滋肾和胃,务使脾胃健旺,生血养胎,否则难以预期安产。处方:

野党参、炙黄芪、怀山药、菟丝子、金狗脊(去毛)、大熟地各12 g,炒杜仲、补骨脂、川续断、炒白术、云茯神各9 g,广陈皮6 g,砂仁1.5 g。

4剂,水煎服。

兹后又以上方去补骨脂,加黄芩4.5 g,略清胎热,嘱每月服3剂,至8个月停药。届期举一婴,母子无恙。

【按】前人谓:“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本例素有头晕眼花、肢冷腹胀等症,乃因气虚血弱,无以温养之故。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胎元失养。《妇人大全良方·妊娠数堕胎方论》曰:“若血气虚损……故不能养胎,所以数堕胎也。”本例既往两次殒胎,今次又结而不实,腰酸腹坠,漏下淡红,皆以脾肾气虚,不能摄血养胎之故,当务之急在于补气摄血,以安胎元。方用菟丝、杜仲、续断、寄生、参、芪、山药等大队益气固肾之品,使气固则胎亦固;阿胶、杭芍、萸肉、贯众炭、艾炭、海螵蛸等养血止血之味,使血充则胎自养。尤以二胶同用以温肾阳,滋肾阴;山药、白术相伍以滋脾阴、助脾用,深合“阳生阴长”“生生不息”之旨。全方补气养胎,温而不燥,摄血养血,全力以赴,遂得转危为安,免蹈前辙。末诊补气血,益肾,兼和胃气,俾增进饮食,助纳运,以策安全,是为善后之法。(《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妊娠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