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韩百灵案

五、韩百灵案

案1 李某,27岁。

初诊(1981年7月28日) 该患停经2月余,末次月经1981年5月20日。既往月经规律,婚后孕2产0,第一胎妊娠70日自然流产。近1周阴道少量流血,色紫,腰酸。昨晚11时阴道流血增多,微有下坠感,口干,手心热。门诊以“先兆流产”收入院。检查:体温36.5℃,脉搏100次/min,血压110/70 mm Hg,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发育正常,营养欠佳,神志清晰,唇红,舌淡红,苔少而干,脉滑数。尿妊娠试验阳性。B超提示:宫内见妊囊,胎芽和心血管搏动可见。辨证:阴虚血热伤胎所致胎动不安。治法:滋阴清热,止血安胎。处方:

白芍25 g,川续断20 g,黄芩20 g,生地15 g,牡蛎20 g,茜草20 g,炒地榆50 g,炒杜仲20 g,阿胶10 g(烊冲)。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服。

二诊 服药后4日血止,之后2日又见阴道少量流血,仍觉腰酸,宗上法,前方加墨旱莲20 g,减茜草。

又服4剂,流血停止,诸症消失,舌脉如常。知其病情已稳,嘱其忌食辛辣助热之品,禁房事。8月12日患者痊愈出院。

案2 张某,28岁。

初诊(1981年9月3日) 该患停经70日,已知怀孕。近10日出现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时觉小腹下坠,伴头晕、乏力、腰酸,小便清长,手足凉而恶寒,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滑而无力。1980年6月停经50日时曾做人工流产一次。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嘱其进行超声、血象检查,考虑途中不便,为减少其劳累,要求住院治疗。患者因条件所限勿允,故而门诊医治。治法:温补肾阳,固冲安胎。处方:

人参10 g,白术15 g,杜仲15 g,续断15 g,覆盆子15 g,阿胶10 g(烊化冲服),艾叶15 g,菟丝子20 g,补骨脂15 g,炒地榆20 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 自诉血量点滴,腰酸、小便清长已除,余证减轻,唯乏力、头晕,脉较前有力。

继以上方加减,去覆盆子,再服5剂。

三诊 血已停,以上方去炒地榆止血之药,令其再服用1周,并告其慎起居,禁房事,勿过劳。1982年4月由患者家人告知,半个月前张某正常产下一男婴。

【按】患者素体虚弱,肾阳不足。孕后气血下注冲任,气血愈虚,阳气愈弱,胞脉者系于肾,肾虚胎元失固,则见阴道下血,小腹下坠,腰酸;肾阳虚,膀胱失于温煦,则小便清长;阳气不能达于四末,则手足凉而恶寒;气血两虚则头晕,舌淡,脉沉滑无力。明代《景岳全书》云“冲任之本在肾”“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详辨其证后,予以温肾助阳、气血双补、固冲安胎之药,使肾气旺,阳气复,冲任盛,胎自安矣。

案3 程某,25岁,售货员。

初诊(1992年6月7日) 该患者月经初潮后一直规律。现停经65日,1周前,因工作时登高取货物摔倒而出现腰酸,小腹坠痛,阴道少量流血,色泽鲜红。自认无大碍,自服保胎丸,无效,又往医院医治,给予黄体酮肌内注射3日,仍有阴道流血,并出现小腹下坠感,遂来我院门诊就诊。诊时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质正常,脉滑而无力。尿妊娠试验阳性。辨证:该患者由于孕期不慎摔倒,而致气血紊乱,气乱则胎失所系,血乱则胎失所养,故胎元失去摄养而出现腰酸、小腹坠痛等胎动下坠症状;气血紊乱,冲任不固,故阴道下血;气耗血伤,则精神倦怠,脉滑而无力。治法:益气补血,固冲安胎。处方:

黄芪25 g,白芍20 g,杜仲15 g,砂仁10 g,续断20 g,桑寄生15 g,当归10 g,炒地榆25 g,阿胶10 g(冲服)。

5剂,水煎服。

二诊 血已止,腰酸腹痛减轻,自觉胃脘不适,便稀,脉较前有力。虽胎元已安,但母病未瘥。

按上方减滋腻之品阿胶、当归;加山药健脾益肾,固冲安胎,因血已止,去炒地榆。调整后再服5剂。

三诊 诸症均消失,食欲增进,脉弦滑有力。嘱其尽量卧床休息,不可再持重物,暂避房事,观其变化,随时来诊。7月1日患者自觉身体无恙,精力充沛,而返工作岗位。

【按】此案系由跌仆闪挫,劳力过度而致气血紊乱,冲任失固,发生胎动不安。因肾主生殖,胞脉者属肾,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气乱胎失所载,血乱胎失所养,胎元受损,冲任不固则阴道少量流血,腰酸,小腹坠痛。临证时应重于益气补血,固冲安胎。每每考虑补肾为安胎之要,故无胎漏、胎动不安之虞。(《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韩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