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明肇始

一、文明肇始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和狩猎采集为主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1.2万年前,人类历史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业、家畜饲养业、原始陶器和磨制石器,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中国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近7000处,遗存丰富。西亚最早跨入新石器时代的是安纳托利亚和新月沃地地区,在此期间出现了最早的定居点、宗教神庙乃至最早的城市。哈逊纳文化、萨马拉文化、哈拉夫文化、欧贝德文化是近东主要的新石器时期考古文化。南亚次大陆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出现陶器,并且很快出现彩陶。

石砍砸器

旧石器时代(距今10万年—5万年)

长12—13厘米、宽10厘米

湖南澧县万红岭遗址采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石尖状器

旧石器时代(距今10万年—5万年)

长19.5—30厘米、宽9厘米

湖南澧县多宝寺遗址采集

湖南省博物馆藏

在亚洲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频繁,遗址和遗物都很丰富。此组石器出自湖南澧县境内,属距今10万—5万年前的“澧水文化类群”早中期代表。石砍砸器可作砍劈、锤砸或切割之用,尖状器顶端尖刃,或可用来挖掘、钻凿。湖南先民使用这些石器从事原始的采集、狩猎,开拓三湘大地,为湖南历史的起始迈出了最初,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石钺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9000—5000年)

长10.5—22.4厘米、刃宽7—16.6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石斧·石锛·石磨棒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9000—5000年)

长16.5—23厘米、刃宽4.9—11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距今约1.2万年前,亚洲进入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器物,它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距今9000年以来,稻作农业随之在中国长江以南蓬勃发展。此组磨制石器有石钺、石斧、石锛、石磨棒,广泛见于华南、东南亚乃至南亚部分地区。穿孔石钺加工细致,或也曾在祭祀等仪式中使用。

黑石残件

公元前9200—前8800年

残长4.8厘米、宽4.3厘米、厚1.8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黑石残件上部饰有等距同心圆圈,下部刻有直线,整体被从中间切割出一道凹痕。此物出土于幼发拉底河附近、约公元前9000年的杰尔夫哈马尔山丘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这些刻有原始抽象图案的石块出土数量不多,因此极为珍贵,它们代表了人类最初的图像认知与表达形式,是文字发展的启蒙。

女性石雕像

公元前9200—前8800年

长19.2厘米、宽7.8厘米、厚5.7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西亚人像雕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尤以裸体女性形象为代表,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地区人物形象的创作风格。此雕像类似于史前的地母神,其脸部特征抽象,双手背于身后呈站立姿势,用弯曲波浪和宽阔的线条抽象化地展示人物躯体。该雕像应是原始宗教活动的产物,始于史前人们对生命起源的追寻。

狗形陶像

公元前8200—前7500年

高3.2厘米、宽2厘米、厚1.3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史前动物雕塑作品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关系密切,造型往往模拟家禽和家畜形象。此件狗形陶像缺失一耳和尾巴,四肢明显,头部、身上和前肢布有黑点。该陶像造型写实、简单古朴,形体较小,仅刻出动物的大体形状和主要特征,或是史前人类用于巫术活动的动物雕像。

羊形陶像

公元前8200—前7500年

高3.2厘米、宽2厘米、厚1.3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动物雕塑表现的动物种类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从事的生产类型有关。此件陶像双角破裂,四肢短小,依形分析是只山羊,小巧可爱,应是模拟史前人类饲养的家畜,或与当时的巫术活动有关。

锥形陶人像

公元前8200—前7500年

长3.3厘米、宽2厘米、厚1.5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锥形人偶似端坐的抽象人形,两腿上盘。人物造型高度抽象,造型简单,制作粗糙,仅具轮廓,不见细致五官,未做进一步加工,可能是史前人类巫术信仰最初期的表现形式。

石斧

公元前7500—前5500年

长7厘米、宽4厘米、厚2厘米叙利亚拉斯善马拉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石斧为磨制石器,光滑润泽,黑、白、灰三色相间,两侧边缘锋利,为实用器,是新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

知识拓展:两河流域的古老文明

两河流域,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大部分地区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小部分地区位于今天的叙利亚和土耳其境内。公元前11500年至公元前6800年左右,两河流域先民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畜牧、农耕生产,狗、山羊、绵羊、黄牛及大麦、小麦分别在新月沃地被驯化和种植,为近东地区农耕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长方形石刻

公元前9200—前8800年

长5.5厘米、宽3.4厘米、厚0.7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石刻一面刻有符号图形和波浪线,并分布有长线条、斜线及十字形等图案;另一面刻有横向线和纵向线。有学者推测此类刻画物品应为印章的前身。

金字塔形石印章

公元前7500—前5500年

长2.5厘米、宽2.1厘米、厚2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石印为平印,上面刻有几何图形。整体呈金字塔形,悬挂处有一小孔。在滚印出现之前,平印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平印印戳可按压产生印纹,兼具记录、传递信息、封存物品以及装饰或辟邪等功能。

三角形灰色石印章

公元前7500—前5500年

长4.1厘米、宽2.7厘米、厚1.2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该印章呈三角形,顶部为一光滑的悬挂小孔,底部中心刻有横长线及不规则竖线图案。该类印章多背部穿孔,印面多为几何形平面,刻网格纹、交叉直线纹、十字纹等,材料多以石质为主。

石印章

公元前7500—前5500年

长1.6厘、宽1.7厘米、厚1.1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印章上方带有悬挂孔,底部刻有网格图案,线条纹饰浅且粗。

知识拓展:西亚印章

西亚印章起源于史前刻画物,源头可上溯至石器时代。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西亚印章发现于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地区,年代为公元前6000年。根据印章形状以及印纹产生的方式,可以将其分为平印和滚印。早期印章多以平印为主,兼具封存物品、传递信息、装饰或辟邪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