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后青铜镜的行用与传播
20世纪70年代之前,俄罗斯米努辛斯克盆地和位于西伯利亚南缘、阿尔泰山北侧地区出土各类铜镜300余面,共分为5个时期:(1)公元前4—前3世纪;(2)公元前2—公元5世纪;(3)公元6—7世纪中期;(4)公元7世纪中期—13世纪早期;(5)公元13世纪早期—16世纪。另外,还有公元9—16世纪当地仿造的中国汉代式样铜镜若干。〔19〕
除了前(1)(2)时期内常见于欧亚大陆的中国铜镜外,葡萄海兽镜、十二生肖八卦铭文镜等典型的中国唐宋铜镜也在当地多有发现(图五,a—c)。根据《唐书》记载:“黠戛斯以十二物纪年。”黠戛斯即叶尼塞吉尔吉斯人,他们在公元6世纪时便已生活在南西伯利亚,与中国西域来往密切。当地出土的可能是中国直接输出的葡萄海兽纹镜更是多达25面以上,叶尼塞吉尔吉斯人非常喜欢这种纹饰的铜镜,所以当地仿制品不少(图五,d),但工艺逊色。唐代典型的瑞兽镜、双凤镜、团花镜等常见于中国的铜镜在当地也多有发现。
宋代以后流行于辽、宋地区的双鱼镜、仙人童子镜等圆板具钮铜镜在当地也有广泛发现,甚至还出土有2面带有南宋“徽州”铭文的铜镜。中国铜镜在当地十分受欢迎,不慎破损后舍不得丢弃,完整和破损铜镜一样受到珍视,一些出土的破损铜镜中,破口明显经过再次磨边加工,并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元朝时期,中国铜镜与当地的仿制品继续在当地流行,一些唐、宋代式样的铜镜在当地依然被仿造。

图五 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发现的中国唐、宋铜镜及其仿制品(图片引自J.H.Hasking,1963)
a、b.米努辛斯克盆地出土的八卦十二生肖铭文镜;c、d.俄罗斯Tomsk省Yekaterinovka发现的葡萄海兽镜及当地仿制品
南宋后流行具柄铜镜,多以仙人指路、吴牛喘月、双龙(鱼、凤)等图案为装饰,多为道教常用风格。类似的铜镜在阿富汗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科赫科山谷和丹扎布尔地区有发现(图六),国外学者认为这类铜镜是中国北方地区(辽)制作,或者是中原地区制造后专门通过贸易输送到辽国,后由契丹难民带到现今阿富汗和吉尔吉斯斯坦(花剌子模)。〔20〕

图六 阿富汗与吉尔吉斯斯坦发现的中国式具柄铜镜(图片引自William Trousdale,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