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光普照

二、佛光普照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其教义宣扬世间因果轮回与救赎。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佛教开始向印度次大陆以外地区传播,向北传至东亚,形成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向南传至斯里兰卡、东南亚,形成了强调个人勤奋修行的小乘佛教;在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了注重修炼成佛的冥想方式的金刚乘。佛教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流布广,影响大,直至今日,对各国的历史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拓展:犍陀罗艺术

犍陀罗位于今巴基斯坦西北部与阿富汗东部地区,后来特指从公元1世纪左右到7世纪之间,以犍陀罗地区为中心建立起的一种具有希腊风格的印度古代佛教造像艺术。

犍陀罗重要佛教遗址——塔克西拉遗址。图为塔克西拉焦里安寺院遗址(图片来自《犍陀罗: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年,第184、185页)

灰片岩佛陀立像

公元2—3世纪

高85厘米、宽39厘米

犍陀罗遗址中部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这尊佛陀立像为犍陀罗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拥有阿波罗椭圆形的俊美面相,穿着类似罗马通肩垂褶大衣,而白毫、肉髻、耳垂等则是印度佛教元素,为青年时期的佛陀形象。头顶隆起的肉髻,用流畅细致的波浪式发型雕刻出来。工匠以富有动感的U形线条雕刻衣褶,不但体现出衣料的厚重垂坠感,也呈现出佛陀健壮的形体。

灰泥佛陀坐像

公元2—3世纪

高47厘米、宽46厘米

犍陀罗遗址中部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佛教造像的坐、立都有一定姿势,手和手指的姿势称为“手印”。这尊佛陀像双手结禅定印(佛陀入于禅定时所结的手印),盘腿坐在叠涩拱中间,正在冥想。工匠用浮雕手法展现了领口和僧袍的褶皱起伏。

灰泥佛陀头像

公元3—4世纪

高19厘米、直径12.5厘米

巴基斯坦塔克西拉遗址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犍陀罗艺术在公元1世纪时已在塔克西拉萌芽。由于塔克西拉山谷缺少片岩,人们转而使用灰泥塑造佛像,以满足佛教徒日益增长的需求。灰泥雕塑便捷而高产,更容易对佛像的面部表情做细致精巧的处理。这尊佛陀头像保存较为完好,制作精湛,五官线条分明,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希腊风格。佛陀双眼半睁半闭,让人心生崇敬。

灰片岩观音菩萨像

公元2—5世纪

高84厘米、宽34厘米

犍陀罗遗址中部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这是一尊手持花环的观音菩萨,佩戴由多个珠串编织而成的璎珞。菩萨常被塑造成珠光宝气的王子形象。佩戴璎珞是菩萨的重要标志,源于犍陀罗。在贵霜帝国时期,菩萨的地位被抬高,成为犍陀罗佛教艺术极为重要的表现主题和描述对象。菩萨是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修行者,其出现代表了佛教从小乘向大乘发展。

灰泥菩萨头像

公元3—4世纪

高10.5厘米、直径13厘米

巴基斯坦塔克西拉遗址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该菩萨头像保存较为完好,五官线条分明,栩栩如生。菩萨额头中间的第三只眼形状细小,凸起明显,波浪般的卷发用发带向后束起,露出额头,带有浓烈的希腊风格。菩萨双目半闭,引人遐思。这尊雕像是先用模子做出素坯,在装饰和上色完毕后,工匠对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了进—步雕刻。

“初转法轮”故事石雕

公元2—3世纪

高24厘米、宽37.5厘米

犍陀罗遗址中部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犍陀罗艺术中出现过至少七十个佛传故事,比较著名的如降生、降魔、说法、涅槃等情节。此件作品讲述的是佛传故事“初转法轮”的部分内容。相传佛陀在鹿野苑初次公开宣讲佛法,是佛教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之一,象征着佛教的佛、法、僧三宝初创完成,意义深远,故“初转法轮”成为佛教艺术中最被广泛刻画的题材之一。

浮雕“初转法轮”故事石板

公元2—3世纪

高91厘米、宽66厘米

印度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是用于装饰佛塔基坛的石板浮雕。中央图案是象征佛陀教义的法轮,下方雕有两头狮子。用法轮象征佛陀,是早期佛教艺术的特征。但在犍陀罗,至少是早期时候,仍然保留着这样的表现手法。在基坛上还雕刻有一对草食兽,似为此地的镇守兽。周围刻有莲花蔓草图案以及花纹,右侧刻有动物(马、狮子)等与佛教相关的元素。

浮雕“运送佛陀圣骨”故事石板

公元2—3世纪

高31厘米、宽28厘米

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此幅浮雕石板刻有白象运送佛陀舍利的场景。传说一头白象驮负分得之佛陀舍利,行经此处筋疲力尽,突然倒地化作岩石,赶来迎接的国王见此就地建起佛塔供奉舍利。这件石板饰正好与此传说对应。公元7世纪,唐代玄奘游历印度时也听闻了此传说。

男女神像砂岩门柱

公元2—3世纪

高68厘米、宽19.5厘米

印度马图拉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古印度时期,佛塔外围均有护栏,东南西北四方也设有塔门。此物便是一道门柱。男神为夜叉,为大地守护神,亦司丰收。女神为药叉,是一尊树神,掌管着丰收多产与轮回转世。古印度初期的每一座佛塔栏楣上,都无一例外会出现这两尊神像。药叉原是印度神话中的小神灵,在佛教艺术兴起之前,信仰药叉已十分盛行。

陶神明头像

公元8—9世纪

高25.5厘米、宽15.5厘米

印度北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尊雕像没有菩萨像中常见的白毫,从头部的尺寸和他瞠目而视的锐利眼神等特征猜测,这应该是某位神明的头像。大幅上挑的眉眼,构成了十分特别的头部。冠和头顶部的发饰与克什米尔出土的宝冠、菩萨像头冠十分相似。据推测,这是以巴米扬壁画中的三面头饰为原型变化而来。

镀金青铜佛陀立像

公元9—10世纪

高17厘米、宽7厘米

印度东北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佛陀赤脚站立,佛衣下摆八字形外展下垂,这是一种轻薄透体的纱衣,除颈下衣边和下摆外,造像表面不见任何褶皱。佛陀一手似拿衣帛一角,另一只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施与愿印,这是给予众生愿望满足,使众生祈求之愿都能实现的手印。

灰泥菩萨头像

公元2—4世纪

高32.5厘米、宽25厘米

阿富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佛教塑像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带来的希腊造像艺术与佛教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一尊彩绘菩萨头像,眼睛灰蓝,双唇丹红,眉间塑白毫,威仪庄重。这种圆形白毫起源于中亚,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地较为常见。此尊头像的白毫以凹陷为中心,被四重同心圆所围绕,是极为罕见的珍品。

灰泥佛首

公元3—4世纪

高27厘米、宽15厘米

阿富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阿富汗出土了大量泥质佛像和佛陀头像。此尊佛首黑墨点睛,唇若丹朱,发际、眼眸、脸部、耳朵等均采用了勾画脸谱似的色彩渲染。耳垂饱满厚实,双眸半阖若冥想,脸上表情呈宁静祥和之美。

石雕佛头像

公元7世纪(前吴哥时期)

高31厘米、直径20厘米

柬埔寨茶胶省吴哥波雷县出土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尊典型的柬埔寨佛头像,具有东南亚人的面相特征,有别于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中亚与南亚的佛头形象。此佛头螺发右旋,前额宽平,鼻头宽厚,双唇肥厚,唇线舒缓。这尊佛像脸庞浮现出淡淡微笑,这种恬淡浅笑的风格在吴哥时期发展到顶峰,演变成大吴哥城巨型四面佛首的经典表情——“高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