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玻璃制造与传播
公元前9世纪,地中海东岸地区已经可以熟练使用浇铸、热焊接、冷加工和马赛克拼贴等玻璃技法生产造型复杂的玻璃制品。大约同一时期,在经历了社会动荡后,玻璃在两河流域地区再次兴起,该地区出土的亚述楔形文字泥版书中便有关于玻璃器制作工艺的记载。埃及的玻璃生产也曾短暂衰落,在托勒密时期(公元前305—前30年)又重新繁荣,缠绕法制作的玻璃容器和珠饰被大量生产。
与此同时,以多种技法结合制作的玻璃眼纹珠在地中海东侧地区制作并流行。这类珠子主要以钠钙硅酸盐质玻璃制造(图五),公元前5世纪时已经通过贸易流通到东亚地区,同时先进和成熟的玻璃生产技术或许也伴随贸易东传至东亚。〔4〕在中国,以曾侯乙墓为代表的诸多战国时期墓葬中都有这类蓝白相间且具有若干同心圆纹装饰的珠饰出土(图六)。

图五 公元前6—前3世纪,埃及晚王朝——托勒密时期玻璃质眼纹珠(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六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来自地中海东岸的玻璃质眼纹珠(湖北省博物馆藏)
1930年左右,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检测发现,大量战国两汉时期的中国玻璃制品含铅钡成分极高,完全不同于同时期的地中海地区的“钠钙玻璃”。据研究,中国古代玻璃制造中或许使用了铅氧化物作助熔剂,钡盐作乳浊剂,现公认这类含高铅、钡的硅酸盐玻璃为中国古代独创。〔5〕战国早期,楚国工匠已在本地生产少量钾钙玻璃和大量铅钡玻璃用以仿制具有浓厚异域色彩的眼纹珠(图七)。这些珠子早期制品造型简单,设计上基本是复制地中海的珠子,技术尚不成熟。经过短暂的发展,楚国玻璃珠饰迅速变得华丽繁复,突破了地中海母本的设计套路,工艺上也明显更精细,纹饰排列规矩对称,几何纹和复合圈纹组合运用,极具秩序美感。作为一类贵重的手工艺奢侈品,这类珠饰在东周列国中也进行了交流。〔6〕

图七 以铅钡玻璃制造的玻璃眼纹珠,分别出土于湖北荆州(左图,荆州博物馆藏)、河南淮阳平粮台战国楚墓(右图,河南博物院藏)
由于玻璃基料中添加有起乳浊作用的钡化合物,乳白色和灰绿色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外观温润似玉,除珠饰外亦被用于制作璧、环、璋、璜、剑饰、圆雕动物、礼乐器等器物,并多出土于以长沙—常德—江陵一线为中心的战国至两汉墓葬(图八),汉代后铅钡玻璃制造业则承袭了楚国仿玉的技术路线,放弃了装饰复杂的玻璃珠饰制造,转而走上了专注于对玉器的模仿道路。[7]

图八 湖南地区出土的铅钡玻璃制造的玻璃璧(湖南省博物馆藏)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23—前31年)出现了不少新的玻璃技术。以前,尺寸较大的玻璃器由于冷却不均匀容易自然爆裂,经过再加热并缓慢降温的玻璃器内部结构更加稳定,此过程被称为玻璃的退火工艺,这项工艺的发展使得当时的人们能制造尺寸更大的玻璃器。这时的玻璃工匠还将蓝、绿、紫、白、淡黄、砖红、赭等颜色和具有简单纹理的玻璃棒料切成一定厚度的薄片,并将这些薄片按照设计图案排列后在模具中适度加热至重新软化粘合,其间也可略加搅动以形成更复杂的花纹,以此技法生产的玻璃器被称为“大理石纹玻璃器”或“千花玻璃器”(图九)。这类玻璃器色彩绚丽,图案复杂华丽,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时期非常贵重,自公元前1世纪起多制造于意大利半岛地区,至公元1世纪时仍有生产。〔7〕马赛克纹千花碗作为贵重物品通过贸易广泛出现在中亚、高加索地区、南亚、东南亚甚至东亚地区,著名的阿富汗贝格拉姆“密室遗址”〔8〕、中国汉代广陵王墓〔9〕里都有这种玻璃器出土。

图九 左图为希腊至罗马早期的马赛克工艺千花碗(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右图为阿富汗贝格拉姆发现的玻璃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
公元1世纪后,地中海东岸的玻璃工匠发明了玻璃吹制技术,他们将一根粗细约1厘米,长1—1.5米的铁管子一端伸入熔化的玻璃液中,使一定量的玻璃液粘附在铁管上,然后将铁管取出,用嘴吹铁管的另一端,根据模具的形状吹制成形状各异的器皿,不仅能制作出圆形、薄壁器皿,而且可以利用模具吹制成其他形状的器皿,使玻璃器皿生产标准化、成套化。玻璃吹管的使用是玻璃制作工艺的第一个变革,此项技术给玻璃工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玻璃器的制造成本大幅降低,在罗马帝国比陶器还便宜而且得到迅速普及,相应的玻璃生产规模也更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在黎凡特的大型玻璃工坊中,巨大的窑炉一次可以熔炼数吨的沙子和苏打,玻璃半成品流通到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并重新熔融加工成不同的器物。〔10〕
来自罗马帝国区域的玻璃器沿着复杂的贸易路线交流到亚洲各地(图十)。地中海东岸的玻璃工坊以海砂作为二氧化硅来源,氧化钙可能由海砂中掺杂的贝壳碎片带入,以碱性物质作为助熔剂降低熔融温度,故多以埃及西奈、瓦蒂等地出产的泡碱矿作为助熔剂,所得成品中钾、镁氧化物的含量一般不超过1%,铁杂质的含量也很低,玻璃质量较好,根据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印度南部、中南半岛南部等多处重要的古代贸易港口遗址都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玻璃器。〔11〕

图十
左图为短颈球状玻璃瓶,罗马时期(公元2—6世纪)黎巴嫩贝鲁特出土(黎巴嫩文物局藏)
右图为长颈锥形底座玻璃瓶,罗马时期(公元2—6世纪)黎巴嫩贝鲁特出土(黎巴嫩文物局藏)
公元5世纪之前,玻璃工业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区域内蓬勃发展,通过雕刻、套色雕花、搅料、热焊接等精巧的工艺将玻璃制成各类精美的奢侈品。同时,由于玻璃原材料生产成本降低,工匠以透明的彩色玻璃仿制各种宝石,甚至还将捶打得极其薄的金、银夹入两层玻璃之间制成夹金玻璃以仿制贵金属(图十一)。〔12〕公元1世纪以后,罗马的工匠发现在玻璃中添加二氧化锰等添加剂可以生产出无色透明的玻璃,这些玻璃被广泛地用在建筑中,公元3世纪建造的“国王浴场”内甚至在墙面、穹顶和窗户上使用了约350吨重的玻璃。

图十一 玻璃夹金以仿制贵金属器物的人像珠,地中海东岸地区或埃及制造,公元前100—100年间托勒密或罗马时期(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