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国荣耀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加速和强化了希腊文化对西亚地区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时代,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也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达到全盛,经济空前繁荣。罗马帝国的统治也为擅长商业、贸易的叙利亚人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当地玻璃器皿的制作已在希腊、罗马地区享有盛名,琳琅满目的玻璃瓶更是古代世界商贸往来的重要商品之一。与此同时,得益于秦汉王朝的统一和贸易路线的开辟,大量精美的珠饰及其他域外舶来品进入中国。
绉纱手帕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28厘米、宽24厘米
湖南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绉纱,与普通纱织物不同,其经、纬丝线的拈度和拈向不同,织成后表面自然绉缩而显得凹凸不平,虽然细薄,却给人一种厚实感。此件绉纱整体泛白,结构紧实,是战国时期纱织物的精品。在北方草原地区也有类似的绉纱织物出土,反映出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部落间的贸易交流不断。

深棕红黄色菱纹锦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32厘米、宽22厘米
湖南长沙左家塘44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丝绸是中国特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丝绸制品的兴盛,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之路——丝绸之路。中国丝绸不断输往亚洲各地,商贸空前繁荣。这件锦上织有多种样式的菱形图案,工艺繁复,纹饰精美,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我国丝织业技艺水平的高超。

铜箭镞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4.3—28.6厘米
湖南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箭镞,早期有青铜质,后改进为铁质。这里展示的铜质箭镞有三棱式、圆锥式、平头式、长杆式等,用途不一。箭镞形制的变迁反映出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战争形式日渐多样。伴随着弓箭在战争中的普及,箭镞的发展也愈发成熟,在大国之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铜马铃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3.5厘米、口径1.9—3.3厘米
湖南长沙麻园湾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组青铜铃形制为合瓦状,铃身顶部平整,上有半圆形环钮;下部敞口,口缘呈凹弧形;铃身有浮雕纹饰。此类青铜铃主要为车马饰件,悬挂于车顶四周。伴随着轻骑兵的广泛运用,铜马铃也随之奔腾在大国征伐的战场硝烟之中。

铜车軎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通长13.1厘米、口径5.4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车軎是古代用来固定车轴的轴头,大多时候与“车辖”配合使用。这对车軎呈圆筒状,外观无纹饰。青铜车軎早在商代末期就已出现,伴随着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兵车逐步成为战争的核心,成为战场冲杀的利器,千乘之国也成为大国、强国的标志。
玛瑙珠、管
东汉(公元25—220年)
长0.7—2.8厘米
湖南长沙伍家岭杨家湾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玛瑙、玻璃、水晶珠串
东汉(公元25—220年)
长0.9—2厘米
湖南长沙五里牌铁道线3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水晶、玛瑙、石榴石、玻璃珠串
东汉(公元25—220年)
2件花斑纹玛瑙管长3.6—3.8厘米,
水晶珠长2.5厘米,石榴石、玻璃珠直径0.7厘米
湖南长沙丝茅冲东汉墓144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玛瑙、水晶、琥珀珠
东汉(公元25—220年)
玛瑙珠长1.6厘米,水晶珠长1.5厘米
湖南耒阳营建工地17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水晶、玻璃珠
汉(公元前206—220年)
最大长2.3厘米,宽2.3厘米
湖南衡阳空军医院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玛瑙珠
汉(公元前206—220年)
长1—3.2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玻璃珠
东汉(公元25—220年)
直径0.6厘米
湖南长沙新五一马路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印度-太平洋贸易珠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长1—3.2厘米
长沙杨家山297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各类珠饰等异域“奇石异物”从合浦、番禺等港口登陆,逆流而上跨灵渠入湘江,或沿潇贺古道抵达长沙。这组珠饰是湖南、岭南地区与南亚、西亚进行海外交往的实证,足以证明湖南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内陆段中重要一环,与遥远友邦交流、贸易历史悠远。
玻璃发簪
唐(公元618—907年)
长13.5—14.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两件玻璃发簪的簪身为长圆柱钉状,一件通体天蓝色,顶端似缺失;另外一件呈熟蛋清白色,簪头略微曲折,顶端呈圆帽状。这类玻璃发簪一般以钾铅玻璃或钾钠玻璃制成,是中国本土制品,制作工艺精湛,水平较高,反映了唐代的玻璃制造业已经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

青铜瓶
宋(公元960—1279年)
高19.6—21.6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这两件器物为宋元时期的仿古瓶,宋元时期主要以商周至汉代的觯、壶等器物为仿造对象,同时加入宋元流行的纹饰。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一座高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大规模仿制前朝器物的潮流,这两件双耳青铜瓶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体现出宋代手工业技艺的发达,以及商贸繁荣的景象。

大流克金币
公元前5世纪末—前4世纪初
直径1.5厘米、重8.3克
美索不达米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所铸金币,因金币始于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故得名大流克金币。金币形制基本模仿吕底亚币,并赋以东方色彩。正面为国王持弓和矛半跪像,背面有打制印记。大流克金币主要用于陆军军饷,流行于安纳托利亚地区,其打制地一般是在吕底亚首府萨迪斯及大城巴比伦。
女性头像陶香炉
约公元100年
长12.5厘米、宽5厘米、厚5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熏香用具。顶部为碗状头饰,用作炉身,头发卷曲至耳部,面部圆润,整体保存较为完好,为罗马帝国时期的日常生活用品,可用于熏香、熏衣等场合。

陶灯罩
约公元100年
长20厘米、宽12.5厘米
叙利亚大马士革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灯罩有盖,盖上有圆环,有一耳和圆底座,罩身为菱形镂空装饰,为罗马帝国时期日常生活用品,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
釉陶双耳罐
约公元200年
长27厘米、宽18厘米
叙利亚多拉奥布斯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罐身无装饰图案,器表光滑,通体施蓝釉,为当时日常生活用品,可作水器或酒器使用,为典型的西亚风格釉陶器。

椰枣形玻璃香水瓶
罗马时期(公元1—2世纪)
高7.3厘米、直径3.1厘米、厚0.3厘米
黎巴嫩贝鲁特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4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们发明了玻璃制作工艺,并向各地传播。在吹制技法发明以前,玻璃曾是相当贵重而精美的材料,常用于制作护身符、随身饰品及高档容器。此玻璃瓶表面褶皱的浮雕质感和棕色相结合,很自然地塑造了一颗椰枣形状的玻璃瓶。这样小巧的香水瓶盛行于公元1世纪至2世纪的罗马帝国。
千花玻璃碗
罗马时期(约公元1世纪)
高2.9厘米、直径7.8厘米、厚0.4厘米
黎巴嫩贝鲁特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此碗以棕色为主色调,以紫色和白色点缀,模仿天然玛瑙的质感和花纹。古埃及人发明了这种玻璃制作技术,后被意大利人称为Millefiori,意思是“千万朵花”,该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尤为流行。古罗马千花玻璃器远销各地,阿富汗贝格拉姆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件相似的千花玻璃盘。千花玻璃器见证了古代世界审美和文化交流的轨迹。
长颈葫芦形底座玻璃瓶
罗马时期(公元1—2世纪)
高11.6厘米、直径2.7厘米、厚0.5厘米
黎巴嫩贝鲁特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同一时期的玻璃香水瓶器身通常为圆锥形,此件器物则呈特殊的葫芦形底座。因贝鲁特曾受罗马人统治,故古罗马人生活中频繁使用的香水瓶也出土于贝鲁特,这说明了两地之间商贸交流频繁,海上贸易繁荣。

蓝色玻璃迷你双耳瓶
罗马时期(公元1—2世纪)
高10.3厘米、直径5厘米、厚0.5厘米
黎巴嫩贝鲁特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罗马盛行的香水瓶除了细长颈平底型外,还有这种双耳细颈尖底瓶,又称迷你双耳瓶。这种器型源于希腊彩陶瓶,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希腊奴隶制城邦广泛使用的贮藏器。迷你双耳瓶用于盛放香水、油和化妆品。古罗马人优化了蓝色玻璃制造技术,使得玻璃透亮细腻。此瓶是蓝色玻璃器中的精品。
长颈玻璃瓶
罗马时期(公元2—3世纪)
高10.1厘米、直径5.9厘米、厚0.5厘米
黎巴嫩贝鲁特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喇叭口、细长颈、圆锥形底座,这是典型的香水瓶(Unguentarium)形制。这种形制的香水瓶通常指在希腊化时期和古罗马遗址、墓葬中出土的小型陶瓷或玻璃瓶。公元2世纪至6世纪,玻璃瓶便成为主角,多用于盛放香油、香水等液体和粉末,在沐浴、葬礼和商品贸易中使用。

短颈球状玻璃瓶
罗马时期(公元2—6世纪)
高11.3厘米、直径6.8厘米、厚0.4厘米
黎巴嫩贝鲁特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与其他香水瓶相比,此瓶颈部较短,器身较大,几乎呈球形,容量较大。可见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对香水瓶需求较大,也衍生出多样化的容量设计,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此时,玻璃制造技术进步迅猛,故能制作出如此透亮的玻璃器。罗马玻璃器也是古代世界贸易往来的主要商品之一。
青铜镜
公元前1世纪初
高15厘米、宽9.8厘米、厚1.7厘米
阿富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是阿富汗出土的青铜镜,具有典型的希腊风格。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希腊人在阿富汗地区建立了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人用此地盛产的矿石冶炼制作了许多希腊风格的精美金属制品,这种青铜镜便是其中之一。

狮形青铜来通
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
高31.5厘米、长26厘米、宽12.5厘米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此件来通前端为狮首,带有平伸的前肢,杯身较长,广口,上方有注入口,下方则有流出孔,具有祭祀兼宴饮双重功能。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到帕提亚时代,人们制作了大量各种材质的来通。这类器物是希腊化时期的重要产物,是古希腊文明与亚洲文明交流的象征。

玻璃雕刻碗
公元5—7世纪左右
高8厘米、直径9.5厘米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公元3—7世纪的波斯萨珊帝国除继承了西亚的传统玻璃制法外,还独创了这种被称为“圆形切面装饰玻璃碗”的玻璃器,并常将其作为赏赐品。制作此类器皿时,使用磨床在厚重的器皿胚上雕刻研磨出一个个圆形凹面,再仔细地将研磨好的器皿进行抛光,这样制作出来的器皿的价值甚至不输于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