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兴盛

一、城市兴盛

伴随着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扩张,古叙利亚帕尔米拉、古印度塔克西拉等城市被纳入希腊、罗马的版图。这些城市将当地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紧密结合,呈现出多种不同文明的特征,是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最佳例证。与此同时,中华文明进入两汉时期,随着大汉王朝综合实力的增强、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军事斗争的需要,城镇不断扩张,进一步走向城市繁荣。与罗马城处于同一时期的中国长安、洛阳更是当时世界上极具规模的繁华城市。

“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前168年)

长16.8厘米、宽12厘米、高4.1厘米

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君幸食”狸纹漆盘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前168年)

口径28.3厘米、底径15.5厘米、高7厘米

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起绒锦残片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前168年)

长60厘米、宽24厘米

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汉武帝时期达到鼎盛,奠定了汉朝的疆域版图。域内城市林立,京师长安更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此外,洛阳、成都、长沙等也都为一方都会,非常繁荣。此组漆器和丝织品,出土于长沙,是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家的生活用品,制作精致美观,代表了当时漆器、纺织品的最高工艺水平。

吹排笛男孩红陶雕像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0—前30年)

高13.2厘米、宽4.7厘米、厚0.9厘米

黎巴嫩哈拉耶布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这个男孩雕像身披薄纱站立,正在吹奏排笛,背后有方形孔,应该是悬挂或嵌入庙宇的墙壁之用。黎巴嫩哈拉耶布有一处庙宇遗址出土了当地生产的数千个类似的红陶雕像,年代可追溯至希腊化时期。

泰德穆尔纺织品残片

约公元200年

长33厘米、宽25厘米、厚1.5厘米

叙利亚泰德穆尔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这批纺织品残片发现于叙利亚泰德穆尔城,即帕尔米拉城。帕尔米拉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城市,此地干燥的气候使大量纺织品得以保存。当地发现的不少来自中国的丝织品在当地被拆解并重新编织,以制作出符合西方需求的织物,一些织物上还能看到中国、伊朗等地的纹样元素。这些织物残片无疑显示出丝绸在东西方经贸交流方面的重要意义。

知识拓展:泰德穆尔城

泰德穆尔城为叙利亚古城之一,又名帕尔米拉,位于叙利亚中部。作为两河流域与古希腊、罗马之间文明交流的桥梁,该地区在古代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曾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亦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

泰德穆尔城遗址(图片来自《罗马古文明书系·罗马:世界的帝国》,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123页)

泰德穆尔城墓葬入口处墓碑雕像(图片来自《尘封的盛世:探寻古代文明的无价宝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55页)

公元1—3世纪期间,泰德穆尔城是罗马帝国的附属地。在这一地区的墓葬入口曾发现许多带有希腊、罗马风格的逝者雕像。此类雕像形制基本相同,身着罗马束腰外衣和斗篷,表情平淡,身后用阿拉米文字刻有被葬者的姓名和悼词。雕像并非墓主真容,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表现形式。

石灰岩高浮雕泰德穆尔青年男子墓碑雕像

约公元200年

长55厘米、宽43厘米、厚25厘米

叙利亚泰德穆尔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大约在公元65年,泰德穆尔城并入罗马帝国叙利亚行省之后开始流行此类墓碑雕像,很可能是受到了罗马半身雕塑的影响。这件墓碑雕像刻画了一位青年男子的正面半身像。男子头发浓密卷曲,五官清晰,右臂放在褶皱很深的希腊式长袍里,左手紧握持物,可能是个小书卷,身后是一块垂皱的幕帘,在头的左侧刻有简短的阿拉米文字,即泰德穆尔书面文字。

石灰岩高浮雕泰德穆尔女士墓碑雕像

约公元200年

长58厘米、宽63厘米、厚20厘米

叙利亚泰德穆尔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刻有两位女士正面半身像的泰德穆尔墓碑雕像。右边女士无头饰,发髻上盘,右手执衣领;左边女士佩戴头饰,右手执头巾下角。两位女士身着罗马宽松而褶皱的衣袍,两人头部之间刻有阿拉米文字。此雕像两位妇女的服饰刻画得简单朴素,少见繁缛的珠宝首饰,应属于泰德穆尔墓碑雕像的第一阶段作品。

石灰岩高浮雕泰德穆尔妇女墓碑雕像

约公元200年

长53.5厘米、宽43.5厘米、厚25厘米

叙利亚泰德穆尔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雕像刻画的是一位佩戴华丽首饰的女子正面半身像。她五官清晰,头戴纱巾,胸前佩戴华丽项圈,右手握着衣袍一角,左手抵在左耳处,呈倚靠状。身着褶皱服饰,雍容丰腴。此雕像属于泰德穆尔墓碑雕像的第二阶段作品。此时的妇女形象更趋向自然,亦突出对服饰、珠宝等细节的刻画,以彰显女主人生前的富裕生活与社会地位。

石灰岩人物雕像

约公元200年

长57厘米、宽50厘米、厚23厘米

叙利亚泰德穆尔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石灰岩雕像右侧雕刻有执长矛和盾牌的女神,她坐于两只狮子(已残)间的宝座上;左侧为一位站立在祭坛前面的男子;底座刻有阿拉米文字。

人物石雕像

约公元200年

长21厘米、宽12厘米、厚9厘米

叙利亚贾巴尔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该雕像为一名武士,身着罗马式羊毛宽松长袍,带有规律化的U形衣褶,内穿一件贴身内衣,这是当地沙漠地区比较常见的服饰。服饰上依然清晰可见原来的彩绘痕迹。

狮头陶喷泉口

公元前2世纪

高32厘米、宽30厘米

叙利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狮子的头部图案常常被绘制在墓地以及圣殿的入口处,或司守在掌管冥界的地母神身旁,或被雕刻在石棺之上。这件狮子的嘴内是空的,说明它应当是城市建筑内喷泉等设施的出水口。

青铜勺

公元前2—前1世纪

长23厘米、宽10.5厘米

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希尔卡普遗址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塔克西拉是南亚次大陆西北部著名的古城。公元前180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王朝)占领了这个地区。塔克西拉希尔卡普古城是大夏、斯基泰人和帕提亚统治时期的建筑遗址,街道和街区均具有希腊特色。遗址中出土的这把青铜勺一大一小两个头,形制保存完好,具有希腊、罗马风格。

双耳陶罐

公元前2—前1世纪

高29厘米、底径12.5厘米

巴基斯坦塔克西拉希尔卡普遗址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人们在塔克西拉古城希尔卡普遗址的希腊化时期地层首次发现了这种小型双耳陶罐。这些希腊、罗马风格的双耳陶罐或双耳瓶可能是在帕提亚统治时期从美索不达米亚进口而来。在帕提亚时期地层,经常发现当地制作的双耳瓶。这个双耳陶罐是由细腻的红色黏土烧制而成,陶面又刷了一层灰白色涂料作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