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神崇拜
以自然神为主的多神崇拜是古代先民信仰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古代西亚,两河流域文明所能辐射到的地区,皆受此影响,其中主要的神祇包括天神、风神、地母女神、太阳神等。古希腊人参照人体形象来塑造神的形象,并赋予其更完美更理想的艺术形式。罗马人则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神话艺术,如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朱庇特便是与希腊神话主神宙斯相对应的神祇。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希腊文化深入印度河流域,希腊神祇的形象如风神、海神、雅典娜女神等也频频出现在各种雕塑艺术中,在印度犍陀罗地区留下了深刻痕迹。
地母神石像
公元前2000—前1900年
高8.5厘米
阿富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此尊地母神像出自阿富汗。工匠巧妙地运用了不同颜色和纹理的石头制作地母神的各个部位,用绿泥石制成神的头发、头饰和身体,以白色大理石制成头部,使地母神高贵典雅。女神服饰反映了4000年前阿富汗北部地区统治者的穿戴风格。

地母神陶像
公元前10—前8世纪左右
高30.5厘米
伊朗西北部阿姆拉什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在伊朗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10世纪前后)遗址中,发现了许多表现人类独特形象的陶器,如祈祷丰收和多产的女神像、手捧酒器的人物造像等。这种突出丰腴臀部、双手放在乳房下方的造型,被认为是掌管物产丰收的地母神形象。陶像四肢被简化,从头部到躯干、腿部都是中空的圆柱体。神灵被人格化,且被赋予真实的人类形象。地母神保佑生产顺利、生命繁衍不息。

女性陶塑像
公元前3—前2世纪
长11厘米、宽4厘米
巴基斯坦塔克西拉遗址比尔丘古城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塔克西拉遗址比尔丘古城中最为古老的建筑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期间所建。此陶像应是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8年)时期的一个浮雕还愿牌。浮雕中人物应该是神祇,披肩残留的褶皱仍清晰可见,陶像下半身所穿衣物似乎是纱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妇女的一种用丝绸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统服装)。
大理石雕孩童像
公元前4世纪中期
长47厘米、宽21厘米、高40厘米
黎巴嫩西顿厄舒蒙神庙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此像出自厄舒蒙神庙,应该是父母亲为感谢厄舒蒙神护佑他们孩子的健康而奉献出的石雕像。厄舒蒙是腓尼基最主要的商贸港口西顿地区信仰的主神,它是掌管健康的医疗之神、治愈之神。此孩童石雕像附有残破的底座。孩童的短发略带波浪状,他左手撑地,右手擒鸟置于膝上;左腿盘坐,右膝向上抬起。
浮雕丘比特绿片岩建筑构件
公元1—3世纪
长31厘米、宽28.5厘米
巴基斯坦斯瓦特县布特卡拉遗址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在犍陀罗地区,即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部,希腊艺术和佛教文化融合发展。希腊风格的装饰、建筑、神祇频频出现在各种佛教艺术中,比如作为佛陀保护神的执金刚神,形象来自古希腊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此建筑构件上雕刻裸体爱神,其肩上扛着由一簇簇玫瑰编织成的花环,此形象表示“胜利”“庆贺”“乐园”的主题。

陶风神像
公元4—7世纪
高41厘米
印度北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犍陀罗希腊风神,手握被风鼓满的布料—角,额发向后,迎风而立。这一形象对东亚地区的造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和日本广为流传,一直到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8年)的《风神雷神图》,依然能够看出犍陀罗影子。学界一般认为,这种形象是在公元1—2世纪时,贵霜帝国以希腊神话中的北风神波瑞阿斯为原型创造的,后来演变成风神欧多的形象。
石灰岩高浮雕朱庇特像
罗马时期(公元573年)
长42.5厘米、宽45厘米、厚29厘米
黎巴嫩贝卡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朱庇特像直立于基座上,有两头公牛分立于朱庇特两侧,雕像上半部分已损毁。朱庇特是罗马神话里统领神域和凡间的众神之王,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经常被刻画为蓄着络腮胡子、披卷长发的形象,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