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邦崛起
世界上主要的古代文明几乎都与大江大河相伴。黄河、长江流域诞生了大气磅礴的中华文明;两河流域孕育了最早的城市文明——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产生了古老的印度河文明;尼罗河流域滋养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文明之一——古埃及文明。长江流域的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两河流域的邦国争霸时代使得区域城市文明熠熠生辉;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印度河流域最古老的规划城市之一,是古印度文明的杰出代表。这些城邦文化的兴起,奠定了亚洲文明的根基,对亚洲文明的繁盛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鼎
新石器时代(距今6500—4500年)
高6厘米、口径5.5厘米、腹径7厘米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出土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此件陶鼎为炊具,出土于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城头山古城遗址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

镶嵌人物画
约公元前2500年
长30厘米、宽22厘米
叙利亚马里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这幅装饰画是马里城邦太阳神神庙中发现的众多画作之一,由象牙、贝壳、红石灰岩和片岩镶嵌而成,其中象牙镶嵌技艺在古叙利亚地区十分流行。画面中描绘了一位苏美尔国王(左一)和留着长发的苏美尔祭司(右二)共同主持宰杀公羊的祭祀场景,出席的还有一位留着胡子的马里人(最右),他们均双手紧握表示祷告。
祈祷者雕像
约公元前3000年
长22.2厘米、宽7.5厘米
叙利亚马里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神庙是马里人的公共祭祀场所,是神灵的家园,里面供奉了神祇雕像和虔诚之人进贡的祈祷、还愿雕像,旨在代表王公贵族等富裕阶层伫立于神前,祈求比别人更多的恩泽。此类祈祷状人像一般为陶质或石质。这尊雕像笔直站立,五官高度写实,双手紧握呈礼拜状,左眼珠用贝壳和石灰岩制作而成,右眼已缺失。

彩绘陶半身像
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
长22.5厘米、宽14.5厘米、厚1.2厘米
黎巴嫩吉耶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这是一件用陶土模具制作而成的女性半身像。陶像面部五官清晰,眉眼细长,鼻子立挺,双耳较大,可能反映了古代地中海地区人物的相貌特征。该陶像背部镂空,头顶上方有三个小孔,可用于悬挂,应是当时用于祈祷的还愿雕像。
知识拓展:两河流域古城邦
约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进入邦国争霸时代,当时著名的城邦有马里、乌尔、乌鲁克、拉迦什、基什等,它们如繁星一般点缀在两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是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高度发达的结果和见证。

伊拉克乌尔古城遗址(图片来自M.Lubinski)

叙利亚马里古城遗址(图片来自Gerhard Hube)

女性陶像
约公元前3000年
高10.3厘米、宽3.5厘米
巴基斯坦美赫尕尔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自公元前7000年左右起,巴基斯坦南部的美赫尕尔已经有人类居住,这里是印度次大陆最早有农耕和放牧生活痕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尊陶制女神像丰满的体态暗示其与生育力、创造力有关。她优雅的仪态、丰满的胸部和繁复的发型体现了当地流行的风格。印度河流域出土了许多此类陶制女神像,显示这一区域民众对母亲神的崇拜。

石雕男性半身残像
公元前2500—前1800年
长28厘米、高22厘米
摩亨佐·达罗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摩亨佐·达罗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曾是印度河流域重要的城市和商贸中心,约公元前2600年建成,遗址中出土了几件石雕人像,他们应是非常重要的人物,甚至是神灵。这座男性石雕像左腿盘起而坐,是当时最优雅的坐姿,表明这位男性的地位尊贵。
知识拓展:印度河流域古城邦
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美赫尕尔是印度河流域最早的聚落之一,该地几千年来都有人定居,并呈现出农耕聚落向城市聚落转变的趋势。在其高度发达的古老文明之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处遗址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中最大、最具代表性且保存最为完整的两处城市遗址,是古印度文明的杰出代表。

巴基斯坦哈拉巴文化遗址

摩亨佐·达罗的卫城和住宅区,颇具一定城市规划和建筑水平

摩亨佐·达罗的大浴池,应是当地唯一一座作为典礼或仪式用的建筑,其他都是实用性建筑

摩亨佐·达罗住宅区的井,砖块大小基本一致
(以上4幅图片来自《印度:神秘的圣境》,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第34、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