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己妣卜甲刻辞

图七 祭己妣卜甲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2015)
这是一块完整的卜甲,卜辞内容为非王卜辞,贞问者可能是当时被称为“子”的贵族,时代在武丁中期。第二辞就针对“有咎降临‘子’身上是否会停止”进行贞问。第三辞则针对“是否可以用鼎祭祀己妣”进行贞问,同时卜兆显示为“吉”。“己妣”是对女性先人妣己的特定称谓,如商王大乙的配偶是妣丙,武丁的配偶有妣戊和妣辛。非王卜辞在殷墟卜辞中占比较小,其贞问者或出于贵族,或从属于商王的小宗,他们在朝廷中权力很大,同样具有占卜的权利。非王卜辞的存在既反映了商代晚期的政治关系,又体现了商代宗法制的日渐完备。
以上分别从卜旬、天象、民事、祭祀和非王卜辞五个方面出发,对中国早期的精神信仰内涵进行了讨论。商末到西周这段时期是中国早期精神信仰发生重大转变的历史节点,汤武革命打破了天神的权威,破除了世人对占卜的迷恋,促进了理性与德性意识的觉醒,天、神、祖宗等概念都有了新的解读,而精神信仰内涵也由“祀神祭祖”发展为“敬德保民”,中国早期精神信仰步入了新的阶段。
甲骨卜辞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官方文献,其内容涉及3000年前中国的自然生态、外交征伐、祀神祭祖等日常生活状况,真实再现了当时国人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甲骨文与卜辞相伴而生,其形成时间虽然晚于西亚的楔形文字,但它是唯一传承至今仍然使用的文字,是亚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的见证。
注释
【注释】
〔1〕王宇信、杨升南:《甲骨学一百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94页。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第3224页。
〔3〕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74页。
〔4〕李学勤:《周礼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51页。
〔5〕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2015年,第27页。
〔6〕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2015年,第1318页。
〔7〕胡煦著,程林点校:《周易函书附卜法详考等四种》,中华书局,2008年,第422页。
〔8〕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2015年,第1316页。
〔9〕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编:《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安徽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40页。
〔10〕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2015年,第1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