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有蚀卜骨刻辞

2.明有蚀卜骨刻辞

图四 明有蚀卜骨刻辞(《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2015)

这件卜骨是王襄旧藏,其形制虽然不大,但是卜辞内容非常重要,主要记述了商代晚期的一次重要的天象记录——日月频食,即在相邻的半个月内在南兮和正京北两地接连发生了日食和月食。卜辞中第五、六辞中讲的“癸酉卜,日月又食”说的就是此事。对于无事不占卜的商王而言,面对接连出现的两次天空异象,自然会重视,也正如卜辞中所贞问的“惟若”与“非若”,吉利还是不吉利,也正好体现出商王在面对未知天象异变时内心的无助与恐惧。

笃信神明的商朝人在面对变幻莫测的天象时,出于对天的敬畏,就会愈发渴望神明的降兆,通过不间断的占卜以获取吉凶,以求得心理上的慰藉与行动上的方向。这一点与周朝人对天的认知有明显的差异,周朝人不会通过占卜以获取天的意志,而是会主动去解释天的存在。天在周朝人眼中不再是现实的自然之天,而是具有道德人格的神,是世间万物的主宰,通过构建一套天人关系体系,实现人与天之间的沟通。天从自然天象到主宰之天的转变,反映出的正是中国早期精神信仰从蒙昧走向觉知的重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