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工造物
亚洲文明兴起阶段,物质文明得到极大发展,各地出土的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石雕、玉器等都体现了这一时期亚洲文明的高度。中国新石器时代纹样朴拙的白陶礼器,商周时期巧夺天工的青铜器、美轮美奂的玉器等都璀璨夺目。西亚的釉陶和石雕受古埃及风格的影响,制作精良。中亚和南亚的彩陶器形大气,多以褐彩为饰,地方风格明显。中亚金银器制作水平高超,采用了锤揲、炸珠、掐丝和錾刻等工艺,阿富汗出土的银杯、银碗是其代表。炸珠工艺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我国金银器装饰上大放异彩。

绳纹陶罐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7000—前6300年)
高26.5厘米、口径12.5厘米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镂孔黑陶壶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
高13.1厘米、口径2.9厘米、底径7.3厘米
湖南澧县三元宫遗址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叶纹陶扁壶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4400—前1900年)
高9.5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4.1厘米
湖南岳阳车牯山遗址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灿若繁星。其中陶器制作更是独领风骚: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的陶罐,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白陶器。此组陶器出土于湖南新石器时代遗址,造型独特,制作较为精细,体现出这一时期制陶业的蓬勃发展。



玉玦、玉环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外径7.1—11厘米、内径3.4—6.7厘米
湖南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青玉管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长0.6—5.8厘米、直径0.8—1.1厘米
湖南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商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继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以商代晚期都城安阳殷墟为中心,辐射全国。品种之繁,工艺之精,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此组玉器发现于湖南宁乡黄材王家坟山出土的商代“戈”铭青铜提梁卣内,该器出土时满贮玉珠、管、块、环、璜、圆雕玉兽、圆雕玉龙等玉器330件,玉质细腻,打磨光亮,制作精致,代表了商代玉器工艺发展的水平。这些玉器除具有佩饰功能外,同时也为祭祀自然神祇的祭品。
青铜簋
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高18厘米、口径19.5厘米
腹径25.5厘米、底径20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青铜盉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19.7厘米、口径17.1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越式蝉纹青铜鼎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21厘米、口径18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作为生产力发展标志的青铜铸造技术在商代达到高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组青铜器礼器有簋、盉、鼎,制作精湛,既有中原的,也有百越的,反映了跨越地域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人物纹“凤”字形青铜钺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11厘米、銎口3.4厘米×1.9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凤”字形青铜钺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7.8厘米、銎口3.3厘米×1.4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中国华南两周时期的百越文化遗址和越南北部的东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了各具特色的青铜器。出土于长沙战国墓的人形柄青铜短剑可能源自东山文化。而“凤”字形铜钺只出土于广西东北部和湖南南部,属于装饰风格受东山文化影响的百越青铜器,暗示东山文化与百越文化不仅有器物的流通,还可能存在文化上的接触。

玉璜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12—12.2厘米、厚0.25—0.4厘米
湖南临澧九里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玉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15.2厘米、边宽5厘米、厚0.45厘米
湖南长沙杨家山铁路工地12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玉璜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长11.7厘米、宽1.4厘米
湖南长沙杨家山铁路工地12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玉器是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数量大,装饰性强,造型规整,图纹华丽,工艺精湛,无论造型纹饰、工艺技术,还是时代风格都新颖独特,体现了战国时期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意气昂扬的精神风貌。此组玉器均出自湖南战国楚墓。玉璧既可作为礼玉,也可作为葬玉、馈赠品;玉璜多为组玉佩的构件,这与战国时期玉器成为国之重器、重要财富、重要馈赠品和道德美好的象征物等息息相关。
谷纹玻璃璧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17.8厘米、厚0.6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8厘米、边宽2.3厘米、厚0.2厘米
湖南长沙牛角塘湖南生物药厂29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8厘米、边宽2.35厘米、厚0.2—0.25厘米
湖南长沙左家塘皮件社工地8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玉璧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兴盛,汉代之后逐渐式微。起初作为礼器使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被用作佩饰和殓葬用玉。此组璧为玻璃质,是用独创的含铅钡化合物的玻璃制成的璧形器,取代玉器,其成分与地中海地区的钠钙玻璃有别。这组玻璃璧出自长沙地区的战国墓,工艺精湛,说明楚人的玻璃制造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蜻蜓眼玻璃珠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0.9厘米
湖南临澧九里1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0.85厘米、厚0.6厘米
湖南长沙氮肥厂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1.7厘米
湖南长沙柳家大山5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蜻蜓眼是古代珠饰的一种纹样,尤以玻璃质最为多见,因表面形成了“眼睛”的纹样效果,故名。珠饰既可作为辟邪的护身符用,也可作为以物易物的媒介。春秋战国时,玻璃珠饰传入中原,深受贵族喜爱。中国工匠采用本土的铅钡玻璃对其进行仿制,纹饰多样,大异其趣。珠饰虽小,却是亚洲古代贸易、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单耳红陶杯
青铜时代(约公元前2500年)
高7.4厘米、直径6.8厘米
黎巴嫩泰尔阿卡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两河流域早期陶器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素面陶和彩陶两个阶段。素面陶器表面素朴,以磨光红陶、灰陶为主。此件红陶杯的杯口略有褶皱,瓶颈短小,有刻印,杯身饰有红色纵向条纹,为实用器。两河流域的黏土、河泥是制陶的最好原料,其成品远销亚欧地区。

雪花石膏瓶
青铜时代(公元前1500—前1200年)
高17.5厘米、直径14.5厘米
黎巴嫩卡梅尔埃洛兹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雪花石膏瓶多见于古埃及,是一种用于盛放香水或按摩油的小瓶,因埃及人常用雪花石膏制作此瓶,故此得名。此瓶圆腹、收颈、敞口,应有扁平木塞或布团封口。古希腊人将这种瓶子流转到很多地方。

单耳花岗岩石瓶
青铜时代(公元前1500—前1200年)
高26.2厘米、直径17厘米、厚2.1厘米
黎巴嫩卡梅尔埃洛兹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此瓶表面光滑,瓶颈较高,瓶身呈球状,体现出较高的制作工艺。出土地点为卡梅尔埃洛兹(今黎巴嫩贝卡谷地的西部),即阿玛尔纳文书(Amarna letters)中提到的库米底(Kumidi)城,替埃及法老监管南黎凡特王的警察官便驻扎于此。此瓶应为当时的实用器,可用扁平木塞和布团封口,用来储存液体。

莲花鱼纹釉陶盘
公元前1600—前1200年
高4.5厘米、直径13厘米
叙利亚乌加里特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陶盘是在埃及制作并出口至乌加里特的。陶盘内壁绘有衔着莲花的鱼,盘底也绘有莲花。鱼和莲花是埃及工艺常用的元素,寓示着繁盛、救赎和重生的主题。

彩绘马车纹陶罐
公元前1600—前1200年
高43厘米、直径37.6厘米
叙利亚乌加里特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陶罐呈倒三角形,器形丰满,装饰华丽,有致密的几何纹和马形图案。公元前1500年左右,塞浦路斯与叙利亚乌加里特城之间商贸往来频繁,此件器物与塞浦路斯陶器风格极为相似,应源自塞浦路斯,是两地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物。

同心圆圈纹双耳红陶罐
约公元前1000—前586年
高37厘米、直径31厘米
黎巴嫩泰尔拉希迪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陶罐颈部和肩部装饰同心圆,外圈笔触较粗。同心圆的装饰最早见于塞浦路斯红地黑纹陶罐,随后也见于白地陶罐。此双耳陶罐装饰便是塞浦路斯风格。
双耳铜罐
公元前10世纪
长7.6厘米、宽2.6厘米
叙利亚阿姆里特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铜罐圆形双耳,尖底。器身装饰有繁复的图案。该铜罐出土于阿姆里特遗址,该遗址是腓尼基的古老港口,位于今叙利亚塔尔图斯附近。

花瓣纹青铜篚廉
公元前9世纪左右
高4厘米、直径19.1厘米
美索不达米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种被称为篚廉的酒杯呈圆盘状,器身非常浅,用压制工艺做出了放射状的花瓣纹样,杯口边缘微微翘起,中间的突起称为脐,饮酒时用手指钩住此处倾斜酒杯。口沿上刻有一行楔形文字。这是用于宴会、祭礼和献酒仪式的青铜酒杯。这种类型的酒杯在波斯帝国和希腊化世界中很受欢迎,材质有铜、陶、玻璃、黄金和白银等。

乌拉尔图狩猎纹青铜腰带
公元前9—前7世纪
长110厘米、宽9厘米
土耳其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乌拉尔图王国是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位于近东地区的奴隶制王国。王国农业高度发达,文化受亚述文化影响较大,有发达的冶铁业。这件腰带由较薄的铜板制成,表面刻有狩猎纹,描绘了长着翅膀的战士们向狮子、山羊、鹿等猎物放箭的情景。据推测,此物为显赫一时的乌拉尔图王国的遗物。

鸟纹陶罐
公元前1500—前1200年
高25.6厘米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储物罐。几何纹与动物纹同框是古代伊朗彩陶特有的装饰风格之一。这件陶罐用黑褐色颜料在米色陶衣上施以彩纹,口沿下部及腹部装饰两圈波浪纹,颈部装饰有半圆相连的纹饰。器身由格子纹、菱形纹等几何图形组合成装饰带,其间描绘多只鸟驻足在三角形上,容易让人联想到那是几处山顶。

山羊纹高足陶杯
公元前3200年左右
高19.2厘米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山羊纹是西亚地区彩陶器独具特色的经典纹饰之一,后在哈萨克斯坦、中国等地陆续被发现。这件陶杯在米色陶衣上用黑褐色颜料绘制图案。口沿及腹部均绘有两圈线条。杯身绘有四只山羊,刻意夸大的羊角象征丰收,羊角中的圆形图案或许代表太阳,山羊之间用黑色三角形及竖线条拼接成的几何图形分隔。整体画面既有几何图形的严谨,又带有抽象的夸张。

公牛形陶来通
公元前10—前8世纪左右
高26.5厘米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铁器时代早期,伊朗地区的仿生陶器多以各类动物为原型,基本都是在酒宴或祭祀典礼上使用的器具。公牛是米诺斯宗教中最重要的动物。公牛血祭起源于安纳托利亚早期祭祀文化。这件来通形状模仿端坐的公牛,背部有一根细长的壶口,前腿的膝盖部位各开着小孔,前额和脖子周围刻有小三角形,并用白色颜料填充装饰。

独角兽形陶来通
公元前10—前8世纪左右
高22.8厘米
伊朗-南高加索地区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件来通造型似山羊或绵羊,但是由于头部有一只突起的长角,可能是一种传说中的独角兽形象。背部有一条与身体垂直的壶嘴,身体前部开有两个小孔。颈部和躯干上刻有人字纹以及斜线,胸部和臀部各有两处圆形图案。
公牛形陶来通
公元前10—前8世纪左右
高16.2厘米
伊朗西北部-安纳托利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到帕提亚时代,西亚地区诞生过无数以动物为主题的素烧陶器。虽然外形与材质不尽相同,但都属于酒宴或仪式专用的祭器。此件陶来通取形于公牛,斟酒时美酒可以从公牛前胸小孔注入酒杯。古代游牧民族认为从动物形状的器物流出的美酒拥有某种神秘的力量。
知识拓展:早期血祭与来通杯
来通(rhyton),源于希腊语rhein,意为“流出”。身形似漏斗或兽角,底端多以牛、羊、狮等动物的写实形象进行装饰,并在兽首或兽身处开有泄水孔。公元前1500年的古希腊克里特岛已出现,后在西亚、中亚、东亚等地广泛传播。在小亚细亚文明的早期血祭仪式中,常使用兽首来通杯作为取血献祭的重要道具,与宗教祭祀仪式密不可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及希腊艺术向东方传播,“酒”逐渐替代了早期的“血液”成为祭祀用品。来通杯由“血祭”具转变为“酒祭”具,材质有陶、金、银、铜、玻璃和玛瑙等。

马形陶来通
公元前10—前8世纪左右
高16.8厘米
伊朗西北部-安纳托利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到了帕提亚时代,陶器的祭祀属性逐渐被金属器代替,但是以动物为造型的艺术传统却在古代西亚地区不断传播。这件陶器用浅褐色的陶衣为底色,反衬出缰绳与马颔缰的鲜红色,肚带上系有三角纹饰的马鞍,使得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彩釉花瓣纹陶壶
公元前9—前8世纪
高18.5厘米
伊朗西北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器物颈部与器身施蓝釉,肩部在黄色底色上施蓝、白、黄三色花瓣图纹。这是曼努亚人留下的器物,保存完好。曼努亚人是公元前10世纪至前7世纪居住于现今伊朗和阿塞拜疆的古老民族,与亚述和乌拉尔图为邻,拥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牛纹长嘴形陶壶
公元前9—前8世纪
高22厘米、长32厘米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类带有细长喙状壶嘴的陶壶是伊朗地区铁器时代的特色器物,同时期生产的青铜器上也很常见,应是在仪式中用于倒酒的祭祀器具。扁平的壶体上伸出一个长嘴形状的壶嘴。壶嘴根部和喙形壶嘴处绘有锯齿纹和格子纹,手柄绘有矩形几何图案。壶身两侧绘带翼公牛,可能是受西亚神话拉玛苏或牛怪的影响。

釉面陶砖
公元前8世纪
高34.5厘米
伊朗西北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伊朗西南部的埃兰王国,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影响下,烧制出伊朗最古老的彩釉制品。此砖用来装饰神庙或宫殿墙面,以鲜艳的蓝色为底,用黄、白色颜料描绘人面鸟身的精灵形象:头上长角,大眼长须,双手佩戴首饰,一手提水桶,四肢肌肉线条精美逼真。整个构图有典型的亚述文明痕迹。

动物纹青铜祭具
公元前10—前8世纪左右
高21厘米、宽10厘米、厚1.8厘米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伊朗高原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早在公元前5000年炼铜术就开始流行,用铜合金取代骨头和燧石,制造武器、礼器和生产工具等。特别是在伊朗西部的洛雷斯坦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制品。这件动物纹祭具是洛雷斯坦地区酋长或战士墓中的陪葬品,它体现了先进的铸造技术,富有创意的动物造型则颇具特色。

金质狮头银手镯
公元前6—前4世纪
直径8.4厘米×9.3厘米、厚1.3厘米
伊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在西亚,狮子往往是神力、王权与力量的象征。此件手镯两端装饰金质狮头,既被视为护身符,又可以彰显身份和权势。这类手镯广泛见于波斯、中亚以及欧亚草原地区。狮头的装饰采用炸珠、掐丝和錾刻工艺,对之后的中国金器制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形青铜容器
公元前2000—前1900年
高6.2厘米、长9厘米
阿富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此件牛形容器通常被称为化妆品壶或化妆品罐。牛形容器常与镜子、青铜印章和纺纱车等文物出土于女性墓葬。对这类化妆品壶中残留物质的分析表明,它们是用木炭作着色剂的铅化合物,是一种源自古埃及的化妆品,用于在眼角描绘夸张的黑色眼线。

山羊纹银杯
公元前2000—前1900年
高5.9厘米
阿富汗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种圆柱形酒杯源于伊朗地区,是伊朗高原物质文明向东影响到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有力物证。该酒杯由薄银片锻造而成,主体纹饰是该地区常见的山羊,与阿富汗著名的法罗尔丘地出土的银杯在制作工艺、材质、造型和纹饰上均高度相似。

彩绘陶罐
公元前2600—前2300年
高13厘米、直径12.9厘米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宁道瑞遗址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宁道瑞遗址是库里文化最大的遗址之一。库里文化盛行于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400年前后,以黑色动植物图案的陶器、各色陶制器物和发型繁复、佩饰精巧的女俑著称。此罐上绘有公牛,空白处绘有各种符号,这是库里文化常见的风格。陶罐表面的图案由菩提树叶装饰的两栏分成了两个部分,展现出郁郁葱葱的农业景观。
彩绘陶罐
公元前2600—前1800年
高35厘米、直径38厘米
巴基斯坦瑙哈罗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制陶业开始兴盛。陶器或为纯色,或绘有同心圆、三角形等几何图案。有时为强调某些陶器的重要性,陶器外部还绘有各种动物及花卉图案。这件浑圆陶罐颈部绘有多圈线条,线条下方则是一条由三角形相连而成的波浪状图案,其下还绘有一头站立着的公牛。
陶瓮棺
约公元前1000年
高36厘米、直径37.5厘米
巴基斯坦扎里夫科鲁纳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丧葬用具。犍陀罗墓葬文化的陶像大多制作简单,其他饰品也只进行简单的点缀装饰。这件陶器形状浑圆,体型较大,口外撇,底部变窄。陶器有三个装饰孔,分别代表死者的眼睛和嘴,配有黏土捏制而成的鼻子和眉毛。中国也出土有类似的陶罐。

马形柄陶器盖
约公元前1000年
直径32.5厘米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公元前1500年,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迁入印度次大陆,他们带来了有轮辐的车轮、驯养的马匹。游牧民族重视牲畜,尤其是用于征战和典礼的马匹。马匹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这件陶盖上出现的马形把手,反映了马匹对印度河流域人们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