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印度教义

三、印度教义

印度教是吸收了吠陀教、婆罗门教、佛教中的某些教义,并融合本土神话形成的宗教。其教义源自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除恶扬善为核心,以和睦安定与幸福为目的。印度教造像众多,大部分源于这两部史诗中的神话人物和动物,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造像造型奇特,姿态充满动感,衣饰繁复,多眼多手,手中持各种法器,有各种变身,最常见的是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印度教主要在南亚和东南亚传播,在柬埔寨备受推崇。中国藏传佛教密宗造像也深受印度教造像影响。

女神陶像

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

高17厘米、宽7.5厘米

印度东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是一件以古代印度土著神为原型的吉祥天女像。吉祥天女是印度教一位重要女神,以莲花座为标志。她的名字叫拉克什米,是毗湿奴(印度教三大主神之——宇宙的保护神)的妻子,因此地位显赫。她代表财富和幸运,广受印度各地民众欢迎和崇拜。

知识拓展:印度教对柬埔寨的影响

公元6—7世纪,印度教传入柬埔寨。公元9世纪初,吴哥王朝建立,将印度教、大乘佛教融合,并注入本土文化形成了柬埔寨神王合一的宗教崇拜。公元9—14世纪是柬埔寨古代历史文化最辉煌的时代,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就是这个时期建造的。

毗湿奴神石雕立像

公元550—600年(前吴哥时期)

高95.5厘米、长40厘米、宽22.3厘米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这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湿奴神立像。毗湿奴意为“舒展、遍及”。在吠陀时代(公元前14—前8世纪)早期,毗湿奴只是众多太阳神之一,后期将那罗辛哈(人狮)、罗摩、奎师那、佛陀(佛)和迦尔吉(救世主)等英雄神格收归为毗湿奴的化身。从此,毗湿奴神获得了与湿婆神并尊的最高神位。

毗湿奴神青铜立像

公元14世纪

高16.3厘米

柬埔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毗湿奴神是印度教中世界的维护者,铲除邪恶,保护和维系整个宇宙。毗湿奴神通常有四臂,头戴宝冠,身佩璎珞、宝石。四臂手持各种法器:金环,代表太阳以及毗湿奴破除无知的智慧;神杵,象征知识的力量;莲花,意为整个宇宙;法螺,代表创造的源头。他或坐或立于莲座上,或躺在一条千头蛇身上,或骑在大鹏金翅鸟迦楼罗上。

迦楼罗石雕像

公元10世纪中期(吴哥时期)

长50厘米、宽39厘米、高76厘米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大鹏金翅鸟又名迦楼罗鸟。据说其翅金色,两翼伸展达三百三十六万里,住在须弥山下层。在佛教中位于天龙八部之一,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毗湿奴神的坐骑,其人身形象在供奉毗湿奴神的神庙中随处可见。

湿婆神石雕立像

公元10世纪

高59厘米

柬埔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湿婆神为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是司掌破坏和创造的神灵。他法力无边,在驱散邪魔时,会展现杀戮之神的暴戾;面对皈依者时,他表情柔和安详,施恩施惠。他还会化身为林伽(即男根),代表生殖之神。他也是修行于喜马拉雅山的神灵。这尊湿婆神手部残缺,若完整,手上应拿着湿婆神的弓箭、三叉戟、手杖和海螺等法器。

公牛南迪砂石像

公元550—600年(前吴哥时期)

长53厘米、宽31厘米、高30厘米

柬埔寨柴桢省罗密赫县巴萨克出土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这头公牛是湿婆神的坐骑,名南迪。南迪的雕像常面对神庙,放置在神庙的大厅或门廊。公牛南迪的雕像与供奉在湿婆神的神庙里最常见的林伽像一样,为独立雕像。

蛇王纳迦护佛石雕像

公元7世纪(前吴哥时期)

高128厘米、长60厘米、宽33厘米

柬埔寨磅湛省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纳迦是印度教里的蛇王。相传佛祖禅定时突降暴雨,纳迦用身体遮挡佛祖使其免受雨淋,故印度教庙宇里常见佛陀坐于纳迦蛇王盘曲的身上、蛇王张开数个蛇头护佛的造像。这尊塑像中,佛陀头发边缘饰有珍珠。每个纳迦的喉咙下都雕刻有脉轮,属于融合了印度教和佛教造像特点的芬诺达风格造像。

伐楼拿石雕像

公元10世纪

高95厘米、长38厘米、宽36厘米

柬埔寨暹粒省出土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此件石雕神像表现的是印度教中掌管天空、雨水和海洋的神灵——伐楼拿,融合了印度教、神王合一崇拜和大乘佛教造像的特征,反映了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文明交流,属于普拉普风格。

乌玛女神青铜立像

公元14世纪

高20.7厘米

柬埔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乌玛女神是湿婆神的妻子,又称雪山女神。《罗摩衍那》中描述的她始终呈现出优雅与从容的姿态。雪山女神信奉以绝食的方式苦修,母亲不忍便对她喊了一句“喂,快停下来(乌玛)”,因此她又名乌玛。乌玛这个名字既指她因为苦修成为了女神,也蕴含了“母亲”的含义。

象头神伽内什青铜像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吴哥时期)

高19.4厘米、长14.5厘米、宽12.2厘米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象头神是湿婆神与雪山女神之子,但与湿婆神并没有血缘关系。据印度神话,雪山女神用身上的汗水或净身用的香膏做出一个儿子,让他看守门户。湿婆神不知情砍掉了儿子的脑袋,后寻回一个象头代替,于是他们的儿子成了象头神。象头神总是大腹便便,象征财富和丰饶,也象征遇到困难能迎刃而解,故象头神在柬埔寨特别受欢迎。

石狮

公元10世纪晚期(吴哥时期)

高31厘米、长19厘米、宽20厘米

柬埔寨磅士卑省公比塞县出土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在古代亚洲,狮子主要生活在印度次大陆。印度宗教中很早就出现了狮子形象。狮子是印度教女神杜尔伽的坐骑。佛教把佛陀宣讲比作狮子吼。

浮雕石门楣

公元10世纪(吴哥时期)

长155.5厘米、宽48厘米、厚28厘米

柬埔寨马德望市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这块浮雕石门楣的基本构图与著名的女皇宫斑蒂丝蕾浮雕门楣非常相似。所雕刻的画面为蛇搅动乳海,万物在波浪中诞生的场景。画面正中,骑在三个头的大象身上的是手持金刚杵的太阳神因陀罗。画面两侧骑在骏马上的是象头神。

浮雕石门楣

公元10世纪中期(吴哥时期)

长167厘米、宽43厘米、厚29厘米

柬埔寨马德望市

柬埔寨国家博物馆藏

这块门楣上雕刻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片段,描绘了猴王哈奴曼协助罗摩王子从魔王处夺回了妻子悉多,罗摩和悉多重逢后坐于宝座之上,猴王立于一旁的画面。此门楣出自吴哥窟的女皇宫。女皇宫始建于公元967年,完成于公元1002年。

人物故事石雕

公元14世纪

高27厘米、长41厘米

柬埔寨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这件浮雕左侧是一位手持莲花的女神,右侧是两只注视着女神的猴子。这个画面展示的应该是在东南亚极受欢迎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情景。这位女神可能是罗摩王子的妻子悉多。悉多被魔王掳走,众猴在猴王哈奴曼的率领下协助罗摩王子救回了悉多。

大理石女供养人像

公元10世纪

宽18.5厘米、高29厘米

巴基斯坦卡塔斯出土

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藏

此雕像发现于被印度教徒视为圣地的卡塔斯湖,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雕像的头发束成发髻,头戴珠串组成的发饰,服饰酷似印度传统长袍——纱丽。雕刻者用黑色颜料勾勒出雕像的五官后,又在表面涂了一层华丽的半透明金色颜料,以显示其身份地位的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