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玻璃的使用与生产
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玻璃随处可见。无论是喝水的玻璃杯,还是安装在高楼大厦上的玻璃外墙,都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那么玻璃从何而来呢?当火山爆发时,富含二氧化硅的炽热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却,来不及结晶就凝固成非结晶态物质,这就是天然形成的火山玻璃,其中以黑曜石最为常见。自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使用这类天然玻璃制作锋利的工具,天然玻璃的来源有限,所以这类制品在远古也曾被当作贵重器物进行远距离交易。〔1〕公元前2500年左右,两河流域地区的文明古国已经可以人工生产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玻璃——以二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经高温熔融制成的非晶态材料。
以往认为,埃及主要使用两河流域生产的玻璃半成品在当地重熔加工制作玻璃制品,2005年考古学家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坎提尔发现了埃及使用自然材料自主加工玻璃的证据(图一),证明埃及在玻璃制造历史的早期阶段也可自主开展原料玻璃的生产。此后,更多的考古证据证明,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500—前1000年)玻璃制品是显示地位和财力的高级商品,玻璃半成品和成品的贸易交流在这一时期的近东、中东和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社会政治变化中很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2〕

图一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坎提尔首次发现了一个有初级玻璃生产直接证据的遗址,年代是公元前1250—前1200年。左图为熔炼玻璃的半成品残渣,右图为坩埚(图片引自Rehren和Push,2005)
在早期的玻璃器制造中,人们在用黏土或有机物制作的芯子上缠绕或蘸取半凝固的玻璃液塑形成中空的器皿,此时的玻璃器尺寸较小,做工相对粗糙,所存世文物也十分罕见(图二)。

图二 两河流域喀塞特出土的公元前1300年以卷芯法制作的早期玻璃瓶(大英博物馆藏)
玻璃半成品和玻璃器制造技术于公元前16世纪时传到叙利亚、塞浦路斯等地,并在当地催生了新的玻璃加工中心。此时,埃及有能力制作浅蓝、深蓝、绿、浅黄等单色玻璃珠饰,公元前15世纪时出现复合的彩色珠。十八王朝(公元前1570—前1293年)时期,“埃及蓝”玻璃大量出现(图三),其外观通常不透明,色泽深者如上等的青金石,色泽浅者似纯净的绿松石,这类玻璃被大量用于法老、贵族的装饰珠宝上以及葬礼,并通过贸易被运送到遥远的北欧地区。〔3〕

图三 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蓝”单色玻璃珠,埃及制造,以细小的硅酸钙铜晶体呈现蓝色。这类珠子被广泛地交流到地中海沿岸,甚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欧地区(丹麦国家博物馆藏)
玻璃的化学性质稳定,考古发掘中多有实物发现。玻璃生产中需要加入特殊的助熔剂以降低二氧化硅的熔融温度,地中海沿岸至伊朗高原一带的玻璃生产以矿物泡碱或草木灰作助熔剂,所制得的玻璃属于“钠钙硅酸盐玻璃”,此类玻璃一直在环地中海沿岸地区制作并流行。由于玻璃生产中采用的助熔剂、着色剂、乳浊剂等不同,世界各地生产的玻璃成分也有所差异。
公元前15世纪开始,以热下垂法、压模法等技术生产的中空玻璃器皿开始增多。前者将半熔融状态的玻璃液铺在倒置的模具上,重力作用下半凝固的玻璃逐渐下垂覆盖满模具,冷却后成型;而后者将玻璃液充入阴、阳两模具之间的缝隙中,受压后均匀填满(图四)。公元前10世纪,以热镶嵌技法制作的玻璃眼纹珠在埃及出现。

图四 压模法(左)、热下垂法(右)制作玻璃碗示意图(图片引自R.A.Crossman.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New York,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