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字起源
文字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今发现比较古老的文字有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商代的甲骨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约形成于5200年前。目前,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刻于泥版上,少数刻于石器、金属等器物上。甲骨文成熟于商代中晚期,因商代负责占卜的官员把占问的卜辞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上而得名。文字的出现为文化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许多与之相关的艺术门类也随之诞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宝库,更推动了亚洲各地区的文明交流互通。
甲骨文卜骨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长3—10.5厘米、宽2—7.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甲骨文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以上卜骨,既有龟甲,也有兽骨,尺寸形状大小不一,上面均刻有数量不等的卜辞,以记录此次占筮的结果。
楔形文字陶圆筒文献
公元前19世纪
高14.7厘米、宽10厘米
美索不达米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此圆筒文献是由苏美尔语写就,总共70行。主要内容是:“强大的辛伊丁纳姆(公元前1849—前1843年,古巴比伦国王),是乌尔家之子、拉尔萨之王、苏美尔·阿卡德之王、太阳神乌图(阿卡德语称为沙玛什)光辉者的居所神庙的建造者,因重振众神神殿祭祀之王而受功勋,被众神之王安努、至高之神恩利尔、月亮神南娜和太阳神乌图赋予掌管正义之王位。受众神之命,在底格里斯河畔大兴土木,成功将流水引向首都拉尔萨,直至永远,特立此碑为铭。”

楔形文字泥版
公元前1600—前1200年
长8厘米、宽5.1厘米、厚2.3厘米
叙利亚乌加里特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此泥版双面都刻有楔形文字,记录了乌加里特国王致塞浦路斯的信。乌加里特遗址曾出土了大量楔形文字泥版,记录了乌加里特辉煌一时的文明,包括用乌加里特语、赫梯语、阿卡德语等书写的管理和政治文献,以及迦南语书写的神话史诗等,还确认了乌加里特和塞浦路斯有贸易外交关系,并向埃及纳贡。

双面楔形文字泥版
公元前1600—前1200年
长6.8厘米、宽5.7厘米
叙利亚乌加里特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一面刻写三行文字,另一面印有一个圆形印章,略呈凹形,印章四周刻满了楔形文字,作诠释之用。
双面楔形文字泥版
公元前1600—前1200年
长5.5厘米、宽4.7厘米
叙利亚乌加里特出土
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
双面刻有文字。其中一面上方有滚筒印章印制的图案和楔形文字书写的字样,经识别属于乌加里特语。


楔形文字泥版
公元前1305—前1274年
高25厘米、宽17.5厘米
美索不达米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此泥版文书是亚述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一世(公元前1305—前1274年)的指令,于泥版上镌刻。文书上写道他是个伟大的征服者,众神令所有君主都屈膝于他的脚下。下方列举出其先辈们的诸多功绩,同时也记载了他自己的功绩,即下令完成亚述城的“新都大城墙”。泥版背面刻有众神之咒,凡轻蔑此碑文之人,尽将遭到诅咒。
知识拓展:楔形文字
距今约5200年前,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现存文字内容大部分是契约书、财产清单等。楔形文字主要在西亚地区传播,对周边民族产生了极大影响,几乎所有新月沃地地区的民族都采纳了这套书写系统,并使其成为通用的交流媒介。

人物图像玉髓圆筒印章
公元前9—前7世纪
高2.9厘米、宽1.35厘米
美索不达米亚
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藏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印章种类繁多,圆柱印章就是在圆筒形的珍稀宝石上刻有连续的文字和图,使用时如同一个滚轮一般,在黏土上滚动后使文字和图案形状浮现出来。此印章表面刻有蓄络腮胡、戴皇冠的国王或王族英雄形象,还有长着翅膀、人首狮身怪兽和带翼神牛,可能取材自苏美尔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
埃及人物象形文字石碑
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前后)
高60厘米、宽32厘米、厚14厘米
黎巴嫩比布鲁斯出土
黎巴嫩文物局藏

石碑中的人物为埃及风格,侧面正身站立,双手抬起,作供奉姿势。石碑很可能是宗教物品。它出土于腓尼基古城比布鲁斯,比布鲁斯是希腊语,意为“书”,因埃及纸草经此地传入爱琴海地区而得名。比布鲁斯位于今天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以北的朱拜勒,该地7000年前就有渔民在此群居,后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址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