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道生万物

四、道生万物

道教是东汉末年形成的中国本土宗教,依托汉代黄老思想逐步发展而来,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形成了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以求长生为目的的庞杂文化体系。自其诞生之日起,便伴随着文化、贸易交流向周边国家传播,对朝鲜、日本、越南等亚洲诸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日本,天皇的概念与三大神器中的镜和剑都源自道教;在越南,“柔弱胜刚强”的道家哲学,也已成为越南人的处世哲学。在朝鲜,《道德经》于公元3世纪传入后,受众如潮。在亚洲其他国家,随着华人的到来与文化交流,道教也随之流传开来。

鎏金青铜博山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通高16.7厘米、足径7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焚香器,炉身为豆形,上有镂空山形盖,山形重叠,其间雕有云气纹、人物及鸟兽,因其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其间有烟孔,可使烟气慢慢散发,形成云气缭绕的景象,如同仙境。博山炉出现于西汉,盛行于宫廷和贵族生活之中,是汉代崇拜神仙方术、祈愿得道成仙、长生不死精神的体现,是日后道教兴盛之滥觞。

钟形“潭州官场造”龟鹤人物纹铜镜

宋(公元960—1279年)

长15厘米、宽4.2厘米、厚0.5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边缘饰卷草纹,钮环绕流云纹,正中一方框内铸“潭州官场造”。这类铜镜又叫龟咽鹤息气功纹镜,纹饰内容由仙鹤、神龟以及练气功的道人组成,是道士修炼生活的真实反映。宋代湖南道教兴盛,特别是宋真宗赵恒封崇五岳后,南岳成为朝廷“祈福道场”,推动了湖南地区这类道教题材铜镜的发展。

神兽纹玉樽

东汉(公元25—220年)

高15厘米、口径10.5厘米

湖南安乡西晋刘弘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樽器身呈筒形,玉质受沁呈粉白色。器底以三熊足支撑。器身纹饰主体分为六组:云海中翻腾的螭龙、头背对峙的独角龙、西王母与持着灵芝草的仙人、持仙芝戏螭龙的羽人等。整个纹饰体现了人们求仙、企盼长生与富贵的愿景,这与东汉时期道教始兴、世人崇尚神仙方术、祈求长生不老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鎏金真武祖师铜像

明(公元1368—1644年)

通高25厘米、座14.8厘米×10.4厘米

湖南省博物馆藏

真武大帝原称“玄武”,为道教敬奉的尊神。宋时避讳“玄”字,改称“真武”。此造像青铜质鎏金,面部神态端庄肃穆,五官生动,法相庄严;双目微启,气势祥和沉稳,三绺短髭更显威严。相传,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曾得真武保佑,因此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这尊造像便是这一历史时期宗教信仰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