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中国影视产业及影视创作概况
一、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概况
2017—2019年,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大起大落,从颁布《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影机构改革,到税收风波、影视资本逃离,中国电影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总体上看,中国电影产业仍然处于上升趋势。
(一)电影产量和题材类型
近年来,国产电影产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2017年,国产故事片生产量为798部,同比增长3.4%。2018年,国产故事片生产量为902部,同比增长13%(见图1-1),2018年国产故事片产量增长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视频平台的内容需求增大。
图1-1 2003—2018年国产故事片生产量(单位:部)
(来源:猫眼专业版、《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除故事片外,2017年,其他影片生产量分别为动画电影32部、纪录电影44部、科教电影68部、特种电影28部,加上故事片总计970部,同比增长2.7%;2018年,其他影片生产量分别为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61部、纪录电影57部、特种电影11部,加上故事片总计1082部,同比增长11.5%(见图1-2)。值得注意的是,纪录片的产量正稳步上升,这两年出现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如郭柯导演的《二十二》,在斩获众多电影奖项的同时,得到业界的好评和支持,最终获得1.71亿票房,成为中国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
图1-2 2013—2018年故事片以外国产片生产量(单位:部)
(来源:猫眼专业版、《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中国电影产出比较稳定,电影创作题材丰富、类型多元,市场供给结构渐趋合理。
2017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涵盖了军事、喜剧、爱情、动作、奇幻、青春等多个影片类型,能够满足广大观众的不同喜好(见表1-1)。其中,《战狼2》成为2017年的现象级电影,该片以上乘的制作质量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走进电影院,取得了商业和口碑的双丰收,以及56.83亿元的票房,且至今仍高居中国票房排行第二位,为国产电影树立了新标杆。
表1-1 2017年票房排名前十国产电影统计
2018年,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包含动作片、喜剧片、爱情片、奇幻片,与2017年的情况大致相似(见表1-2)。其中,春节上映的《红海行动》以其精良的国际化制作水准,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低开高走”,实现票房逆袭。《唐人街探案2》延续前一部的优秀成绩,继续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此外,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该影片直面社会痛点,上映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应,最终31亿元的票房成绩也反映了观众对现实主义电影的关注和共鸣。
表1-2 2018年票房排名前十国产电影统计
2019年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也是国产动画爆发的一年。截至2019年8月31日,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包含的电影类型有动画影片、科幻片、喜剧片、动作片等(见表1-3)。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于春节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获得46.55亿元票房,该片所呈现的特效画面成为目前为止国产科幻电影的巅峰。暑期上映的动画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给春节档后一直疲软无力的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其票房超过年初的《流浪地球》,当时跃居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二。不同于以往主打低幼市场的国产动画作品,《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适合多个年龄段的观众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给中国动画行业带来了希望,也说明国内的观众越来越追求电影的品质,对于电影行业来说,这是很好的走向。
表1-3 2019年票房排名前十国产电影统计
(二)票房数据和市场份额
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559.11亿元,这是中国电影票房首次超过500亿,同比增长13.45%,一改2016年电影市场的颓势,从3.72%的增速重新回升到两位数增幅(见图1-3)。
图1-3 2013—2018年总票房趋势
(来源:猫眼专业版、《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票房突破600亿大关,达到609.76亿元,同比增长9.06%。中国仍然稳居全世界电影第二大市场的地位,但当年增速稍有下降,继2016年后增幅再次低于两位数(见图1-3)。
由图1-3可以看出,从2016年起,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中国的电影产业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
2017年,中国内地票房过亿的影片共95部(包含2016年跨年影片),其中,国产片54部(含4部跨年影片)(见表1-4)。票房过10亿影片15部,其中,国产片6部,15部影片总票房258亿元,占全年票房收入的46.14%。暑期上映的《战狼2》以56.83亿票房(占全年总票房10%左右)和1.6亿观影人次创下国产电影单片票房纪录。2017年,中国内地共上映进口影片94部,比2016年的102部略少,票房占比46.16%;共上映国产影片412部,票房为301.04亿元,占比53.84%,较2016年略有下滑(见图1-4)。
2018年,中国内地全年票房过亿影片82部,数量较2017年有较大降幅,其中国产影片44部。票房过10亿影片15部,国产影片占9部(见表1-4)。2018年共上映124部进口片,引进数量创下历史新高。进口片票房共230.8亿,占票房总额的37.85%。国产电影取得378.97亿元的票房,占票房总额的62.15%,是近十年来国产电影票房的最好成绩(见图1-4)。
表1-4 2010—2018年中国内地票房过亿影片数量(单位:部)
图1-4 2008—2018年国产片与进口片市场份额[1]
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排名前十影片中有进口片5部,国产片4部,合拍片1部(见表1-5)。4部国产片和1部合拍片的票房产出为117.7亿元,进口片产出为74.09亿元,国产片票房比进口片高出58.86%。结合市场份额与票房数据可以看出,国产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开始提升,这得益于国产电影(尤其是头部影片)品质的提升和国内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审美疲劳。
表1-5 2017年票房排名前十电影统计
在2018年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国产影片有6部,进口影片有4部,并且国产影片包揽年度榜单前四名,进口影片票房第一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排名第五。票房排名前三的影片《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均超过30亿,给国内电影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信心(见表1-6)。
表1-6 2018年票房排名前十电影统计
2019年上半年的电影市场疲软与惊喜并存。截至2019年8月31日,在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国产影片有6部,进口影片有4部。2019年年初的《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暑期档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帮助电影市场停止了颓势,并将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提高了数个档次,这两部电影票房均超过40亿。4部进口影片除排名第三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票房超过40亿之外,排名第七的《蜘蛛侠:英雄远征》和排名第九的《大黄蜂》票房均低于20亿(排名第十的《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在2019年8月31日正在上映中)(见表1-7)。2019年的电影票房表现说明中国观众对电影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电影想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不仅要向市场输出更多高质量的头部电影,更要提升中低档电影的号召力。
表1-7 2019年1—8月票房排名前十电影统计
(三)院线建设
2017年,全国共有49条院线,其中新增院线为安徽星空院线、新视界院线,华夏星火退出院线,完美世界取代今典院线。同2016年一样,在2017年票房收入排名前十的院线中,万达院线、广东大地和上海联和位列前三。2017年,全国共有17条院线票房收入过10亿,排名前十院线收入均过18亿(见表1-8),前十院线票房贡献约占全年总票房的65%。
表1-8 2017年票房排名前十院线情况
2018年,全国共有跨省院线48条,票房排名末位的安徽星空院线退出。在48条院线中,有10条院线票房收入超过20亿(见表1-9),票房排名前十院线总产值约占全年总票房的70%,头部效应呈增强趋势。
在2018年票房收入前十排名中,前三名与去年的一样。第一名万达院线票房收入有所增加,但新增影院数和新增银幕数并不靠前。第二名为广东大地,其票房总收入60.06亿,同比增长24%,其影院和银幕总数位列全国第一,与票房收入第一名万达院线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表1-9 2018年票房排名前十院线情况
2017年,国内观影总人次为16.2亿(见图1-5),同比增长18.08%(见图1-6);2018年,国内观影总人次为17.16亿,同比增长仅为5.93%。2018年,影院和银幕总数的快速增加并没有带动观影人次的快速增长,人次增速继2016年再次跌落至个位数。
图1-5 2008—2018年内地电影观影人次
(来源:猫眼专业版、《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图1-6 2008—2018年中国内地观影人次总趋势
(来源:猫眼专业版、《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以及传统票房大省的市场趋于饱和,无法继续拉动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增加三、四线及以下城市以及乡镇、农村的观影人次。另外,在观影人群年龄分布方面,2018年30岁以上观众为观影人次增长贡献约3.4%,观影习惯正向更高年龄层扩散,未来电影市场可以对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观众群体进行深耕。
中国总观影人次于2017年超过美国,中国成为全世界年观影人次最多的国家。不过,对比2017年和2018年几个主要国家的电影观影人次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观影次数与美国和韩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图1-7、图1-8),人口红利时代渐渐远去。但是从积极的一面看,中国观众的观影频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养成全民观影习惯是未来保持增长的关键。
图1-7 2017年部分国家电影观影人次情况
(来源:猫眼专业版)
图1-8 2018年部分国家电影观影人次情况
(来源:猫眼专业版、《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2017年,中国银幕总数50,776块,新增9,597块(见表1-10),同比增长23.3%(见图1-9),日均新增银幕26.29块。2017年,中国银幕数超越北美,位列世界首位。
2018年,中国银幕总数突破6万块,共60,079块,新增9,303块(见表1-10),同比增长18.3%(见图1-9),日均新增25.49块,与2017年相比略有下降。从近年来国内银幕数同比增幅趋势来看,中国银幕总数的增长速度正逐年放缓,这与一、二线城市电影市场趋于饱和、票房市场与影院建设速度不匹配等因素有关。不过,2018年新增银幕主要集中在四、五线城市,这将进一步优化市场布局。
表1-10 2008—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院线和银幕增长情况
图1-9 2012—2018年银幕数同比增幅
(来源:猫眼专业版、《2018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四)影院建设
近几年,在影院数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影院的经营效率却没有提高,单个影院营收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2017年,国内影院平均上座率13.35%,单座收益0.76万元,场均人次17.17人(见表1-11),三项数据均低于2016年;2018年,影院平均上座率12.49%,单座收益0.67万元,场均人次15.99人(见表1-11),相比2017年又有小幅度下跌。没有大量的优质电影作保障,盲目扩张数量导致部分影院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关停的现象。猫眼电影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因倒闭、停业整改、营业调整等原因没有票房入账的影院有265家,影院经营效率亟待提高。
2017年,全年票房收入5,000万以上影院只有15家,与2016年的29家相比降幅达48.28%,票房低于1,000万的影院占比高达82.46%(见表1-12);2018年,全年票房收入5,000万以上影院仅为13家,比2017年又少了2家,票房1,000万以下的影院数量占比79.50%(见表1-13),年票房不足500万(大概率亏损)的影院有4,965家,占影院总数54.98%,影院盈利能力堪忧。
表1-11 2014—2018年影院经营基本情况汇总
表1-12 2017年影院经营基本情况
表1-13 2018年影院经营基本情况
(五)国内制片机构发展情况
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的电影票房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国内电影公司数量的爆发式增长。2017年,国内电影公司的马太效应不断加大,少数头部公司占据了电影产业的大部分资源;2018年,部分电影公司的经营受到“阴阳合同”事件的影响,为其他新兴力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民营电影公司
民营影视公司在2017年到2019年经历了动荡和重整的过程。2018年,大规模的税务整顿使电影公司野蛮生长的时期告一段落,影视行业由高速发展期进入调整期。
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下文简称华谊)2017年出品的电影《芳华》取得14亿票房的好成绩,成为中国票房最高的文艺片;《前任3:再见前任》票房接近20亿,成为爆款低成本喜剧片。2018年,华谊出品的电影未能有足够亮眼的市场表现,联合出品的《江湖儿女》和《找到你》票房差强人意,被寄予厚望的《鬼吹灯之云南虫谷》和《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票房失利。受《手机2》舆论风波和税务风波影响,2018年下半年,华谊开始出现资金紧张问题。2019年,《八佰》和《小小的愿望》两部电影撤档,使本就陷入资金和债务危机的华谊雪上加霜,往日盛况不再。
2017年,光线传媒参与出品的电影《缝纫机乐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表现平平。其2015年成立的动画电影部门“彩条屋影业”推出了《烟花》和《大护法》两部作品,票房都在8千万左右。2018年,光线传媒参与投资、发行并计入票房的影片共15部,总票房为73.8亿元,出品的作品包括《一出好戏》《超时空同居》《熊出没·变形记》《动物世界》《悲伤逆流成河》《昨日青空》等。2019年上半年,光线传媒参与投资、发行并计入本报告期票房的影片为7部,总票房28.16亿元,其中春节档的《疯狂的外星人》的票房占了上半年光线电影票房的78.1%。暑期档黑马《哪吒之魔童降世》让光线传媒成为2019年夏天电影市场的最大赢家,截至2019年8月31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累积票房46.8亿元,超过年初《流浪地球》创下的46.55亿元票房纪录,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二高的影片。
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2017年参与出品的电影有21部,依靠参投的《战狼2》营收大增,但其主控项目稀少且市场表现不佳,《记忆大师》《心理罪》的票房都在3亿左右。2018年万达影视经历重组,但其电影票房表现较为稳定。春节档中由万达影视主出品的电影《唐人街探案2》取得33.98亿元票房,成为年度票房亚军。2019年参与出品的影片有《南方车站的聚会》《受益人》《小小的愿望》,其中,《小小的愿望》经历了改名、撤档的波折后于2019年9月13日上映,因影片制作质量不高,最终以2.66亿票房收场。另外,万达影视还联合出品了《飞驰人生》《烈火英雄》,以及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等,三部献礼片借助国庆档期的热度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
近年来,博纳影业主打主旋律与商业片结合的发展路线,屡获成功。自《湄公河行动》成功以来,2017年其参与联合出品的《战狼2》和《建军大业》印证了博纳在主流片商业化探索上的成功。此外,博纳与上海亭东影业合作出品和发行的《乘风破浪》在2017年春节档中脱颖而出,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2018年春节档,博纳主出品的《红海行动》和《无双》都凭借不俗的口碑实现票房“低开高走”,《红海行动》以36.51亿票房成绩荣膺年度票房冠军。2019年,博纳出品的春节档电影《飞驰人生》获得17.16亿票房。
国内电影行业还有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中坚力量,如主攻喜剧市场的开心麻花在凭借《夏洛特烦恼》获得市场认可后,相继推出《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李茶的姑妈》等喜剧电影,以及口碑极佳的影片《驴得水》。但获得高票房收入的同时,开心麻花出品的电影质量越来越低,尤其是2018年国庆档上映的《李茶的姑妈》,其票房和口碑远远低于预期。2019年春节档电影《日不落酒店》临时撤档,这导致开心麻花业绩不断下滑,赴美上市前景黯淡。北京文化出品和制作了《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两部现象级影片,以及取得7.94亿票房的黑马《无名之辈》等作品。
电影行业还有不少与知名电影人捆绑的电影公司,如宁浩的坏猴子影业,参与影片《我不是药神》和《疯狂的外星人》;吴京的登峰文化,制作了《战狼》和《战狼2》;与曹保平、忻钰坤等知名导演合作的和和影业,参与了《邪不压正》《暴裂无声》《狗十三》等影片。在市场增速下滑的背景下,这些新锐独立制片公司用影片的质量守住了自己的市场。
2.互联网电影公司
凭借大量资本和宣发优势进军影视行业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发展飞快,逐渐打通了全产业链,如今已经走向产业链上游。
上海阿里巴巴影业有限公司(下文简称阿里影业)2017年出品了《喜欢·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侠盗联盟》等影片,联合出品了影片《芳华》;2018年,阿里影业联合出品了影片《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出品、主发行了《西虹市首富》,以联合出品方身份参与《碟中谍6:全面瓦解》,该片的内地票房近12亿元;2019年,阿里影业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作品共46部,主出品了《中国机长》《四个春天》和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的《绿皮书》等,联合出品了电影《攀登者》《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等。
腾讯影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腾讯影业)2017年与华纳合作发行了《金刚:骷髅岛》《神奇女侠》,两部影片在中国市场都取得不错的成绩。2018年,腾讯影业出品了漫威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该片在中国的票房为18.7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为8.5亿美元,腾讯影业以3千万美元投资享有其全球分账票房收益。腾讯影业还主控出品了电影版《爱情公寓》,票房5.5亿元,因其口碑过差未达到预期票房成绩。另外,腾讯影业还联合出品了《动物世界》《影》。2019年,腾讯影业主出品了《南方车站的聚会》《上海堡垒》等,科幻电影《上海堡垒》上映首日口碑迅速跌至谷底,最终仅以1.2亿票房惨淡收场。此外,腾讯影业还联合出品了电影《流浪地球》《飞驰人生》《大黄蜂》等。
2017年,爱奇艺影业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爱奇艺影业)宣布了“年轻、品质、多元化”的公司理念和发展方向。在这一思路下,爱奇艺影业出品和联合出品的影片涵盖了较高品质的文艺片、名导作品、系列动画和多种题材的类型片,如《八月》《芳华》《妖猫传》《赛尔号大电影6:圣者无敌》《相爱相亲》《京城81号2》等。2018年,爱奇艺影业主控出品了现实题材电影《宝贝儿》和喜剧片《我是你妈》,联合出品了《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3:俄罗斯奇遇记》,投资的《冥王星时刻》入围第71届戛纳电影节平行单元“导演双周”,投资的《北方一片苍茫》获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第47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等奖项。2019年,爱奇艺影业出品的《神探蒲松龄》和《转型团伙》票房表现不佳,联合出品了《最好的我们》《诛仙1》等,上半年市场表现不佳。
2017年,票务平台猫眼电影与微影时代合并为猫眼微影,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票务平台。2018年,猫眼微影作为出品方参与了《邪不压正》《李茶的姑妈》《来电狂响》《后来的我们》《熊出没·变形记》《捉妖记2》,联合出品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影》《爱情公寓》《我不是药神》等影片,从电子票务公司一跃成为电影出品、发行公司。2019年,猫眼微影参与了49个项目,出品了《反贪风暴4》《飞驰人生》《老师·好》《银河补习班》《送我上青云》等影片,联合出品了《流浪地球》《最好的我们》《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扫毒2:天地对决》《罗小黑战记》《攀登者》等影片。
3.国有电影企业
2017年,在十九大和建军70周年背景下,国有电影企业出品了一批相关的主旋律影片,如中影的《建军大业》《六年,六天》《南哥》《你若安好》,华夏电影、峨眉电影等联合发行的《十八洞村》,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血战湘江》,上影的《我是医生》等。除了一系列政治献礼片,国有电影企业也参与了本年度多部商业片的出品和发行。中影出品的影片有《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侠盗联盟》《芳华》等;华夏电影出品的影片有《功夫瑜伽》《喜欢·你》,联合出品的影片有《芳华》《妖猫传》《悟空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空天猎》《京城81号2》等;上影出品的影片有《鲛珠传》《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巨额来电》《大耳朵图图》等。
2018年,影视行业进入调整期,国有电影企业依靠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诸多政策优势,维持了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中影这一年出品的影片有《捉妖记2》《无问西东》《厉害了,我的国》等,联合出品的影片有《唐人街探案2》《西游记女儿国》《猛虫过江》等,其中主旋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票房4.8亿,创下了中国纪录影片的票房新纪录;华夏电影联合出品了《红海行动》《无双》《来电狂响》《你好,之华》《西虹市首富》等影片;上影出品了《江湖儿女》《找到你》《爱情公寓》等影片。
2019年,中影出品了电影《流浪地球》《最好的我们》《上海堡垒》《小小的愿望》等,参与出品的《妈阁是座城》原本被寄予厚望,但其票房表现不佳,仅5,038.2万元;华夏出品了建国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以及《中国机长》《送我上青云》《烈火英雄》《情圣2》等影片;上影本年度仅参与9部作品,出品影片有《攀登者》《新喜剧之王》等,联合出品影片有《流浪地球》《神探蒲松龄》等。
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是中国仅有的两家拥有进口影片全国发行权的机构,掌握着垄断性的发行放映资源,其进口影片发行业务能够在利润上弥补制片版块的疏漏。
(六)电影产业相关的政策实施和财政扶持
1.十九大为中国电影行业指明方向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九大)在北京召开。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专门要求,为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十三五”规划确立电影产业宏观发展进程
2017年3月,《“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出台;2017年5月,《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出台;2017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确定了电影产业的宏观发展进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以下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
政府简政放权,取消《摄制电影许可证》和《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不再单独发放《电影技术合格证》,《电影公映许可证》是一部电影准予公映的唯一有效证明。
4.财政扶持
2017年,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推动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017年12月,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奖励放映国产影片成绩突出影院的通知》,对放映国产影片成绩突出的影院给予奖励,促进影院加强对国产电影的营销、增加国产电影的排片量。
同时,各地方也根据自身情况出台了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措施,并利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如北京市设置北京影视出版创作基金,山西省出台《优秀电影扶持奖励办法》,重庆市出台《重庆市电影扶垚计划管理办法》等。
5.机构改革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电影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电影局牌子。2018年4月16日,新组建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版权局)、国家电影局分别挂牌,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一分为三。
6.天价片酬、“阴阳合同”
影视行业片酬过高问题存在已久,这一现象助长了浮躁之风,也使行业发展不堪重负。2018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发布《关于治理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的通知》,强调要制定出台影视节目片酬执行标准,明确演员和节目嘉宾最高片酬限额。每部电影、电视剧、网络视听节目全部演员、嘉宾的总片酬不得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主要演员片酬不得超过总片酬的70%。
7.整顿电影行业税收秩序
2018年10月2日,国家税务总局部署开展规范影视行业税收秩序问题,从10月10日起,各地税务机关通知本地区影视制作公司、经纪公司、演艺公司、明星工作室等影视行业企业和高收入影视从业人员,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对2016年以来的申报纳税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影视行业税收秩序失范问题,损害了影视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行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8.影院建设、院线改革
2018年12月11日,国家电影局印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 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指出,要大幅度提高银幕数量,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大中城市电影院建设提质升级;给予安装先进技术设备的影院每家不超过50万元资助;鼓励电影院线公司依法依规并购重组;实施电影院线年检制度,完善电影院线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
9.对点播影院加强管理
2018年3月6日,《点播影院、点播院线管理规定》(下文简称《规定》)正式出台,并于2018年3月30日起施行。该《规定》在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全国点播影院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和影片著作权授权信息公示查询系统等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其中对版权的保护尤为突出。
二、中国电影创作特点及趋势
(一)主旋律商业电影崛起
近年来,主旋律商业电影在国内大受欢迎。该类影片将商业电影的娱乐性、艺术性和主旋律电影的政治教育特点结合在一起,在国内电影市场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让这一类型的影片开始进入观众视野;2017年的《战狼2》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以56.83亿的单片票房创下国内外的多项电影票房纪录;2018年春节档电影《红海行动》以36.51亿票房收官,成为当年票房冠军;2019年暑期上映的影片《烈火英雄》是国内少有的描写消防员的商业电影,截至2019年8月31日,已取得16.3亿元票房的好成绩;2019年9月30日上映的《中国机长》改编自四川航空机长刘长健成功迫降故障飞机的真实事件,也是国内不常涉及的航空类题材影片。
(二)新生代创作者逐渐成长
目前,新生代电影人逐渐成长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坚力量,制作了很多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都很高的影片,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惊喜。
2017年,文晏导演的《嘉年华》和刘健导演的动画电影《大世界》分别入围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黄信尧导演的《大佛普拉斯》入围第54届金马奖最佳影片;董越的导演处女作《暴雪将至》入围第55届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奖,并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最佳艺术贡献奖;宋阳执导的开心麻花喜剧《羞羞的铁拳》获得22.13亿票房;郭柯拍摄的首部纪录长片《二十二》获得1.7亿票房,打破了纪录片的票房纪录。
2018年,文牧野执导的首部故事长片《我不是药神》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新人导演奖,并获得31亿票房;演员转型为导演的陈思诚,在《唐人街探案》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上,成功打造出《唐人街探案2》,影片票房将近34亿,同时陈思诚也通过与好莱坞团队合作,为国内电影创作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凭借《路边野餐》备受业界关注的毕赣制作了《地球最后的夜晚》。除此之外,《暴雪将至》《米花之味》《北方一片苍茫》等影片均出自青年导演之手。
2019年得到关注度最高的非《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两部影片莫属,前者是导演郭帆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后者是导演饺子的动画长片处女作。
从一开始大多局限于文艺电影这类小众作品,到现在成为国内电影产业最具商业价值的导演,新生代创作者给我国的电影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惊喜和活力。新生代创作者对当下市场的把握更准确,也更能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点,为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效助推力。
(三)现实主义电影受热捧
2018年,中国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以《我不是药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获得市场的认可,其他如《无问西东》《无名之辈》《暴雪将至》《狗十三》《找到你》等同类型题材影片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我不是药神》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个名叫程勇的药贩从唯利是图到为病人牺牲自由的转变,影片在叙事和人物情感的呈现上尽量接近现实,直面社会敏感问题。《我不是药神》对生命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正面展现,不仅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也影响了现实社会,促成了国内部分癌症药物加入医保,这说明电影作为精神产品,可以对生活产生积极意义。
清华大学校庆献礼片《无问西东》用四段故事交叉叙述的形式,讲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做出的选择;《无名之辈》讲述了某个西南小城里,一群被生活压迫、被命运抛弃的普通人的挣扎,刻画了城市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影片以其较高的制作水平和带有黑色幽默的荒诞现实主义风格征服了观众,获得了较为理想的票房。
此外,青春现实题材电影《狗十三》,贾樟柯新作、纪实与魔幻并存的影片《江湖儿女》,女性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找到你》等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现实主义电影的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剧变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激发了文艺创作者的灵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走上大银幕,为观众带来更多感动和思考。
(四)追求品质,IP+流量失灵
2017年到2019年,中国的电影市场有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观众的观影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电影本身的品质。IP、流量明星和大制作不再是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的关键,取而代之的是电影的口碑和质量。
2017年暑期上映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典型的大IP+大流量电影,最终以豆瓣评分3.9分,票房5.34亿收场,上映期间还发生粉丝恶意锁场事件,给国内的影院经营带来不少恶劣影响。
2018年暑期上映的《爱情公寓》和《阿修罗》以及2019年暑期上映的科幻片《上海堡垒》,同样都经历了票房跳水。这几部电影或是依托强大的IP基础,或是有高额的特效技术投资,演员阵容里也都有国内高人气流量明星,但由于电影本身故事拼凑、质量不佳引起观众的反感,这三部影片在经历了首日高票房之后,第二天均因为口碑过差失去市场。
电影本身对观众的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过了IP和明星,这也提醒电影创作者要把精力放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加工上,过度依赖特效制造的视听刺激以及IP、流量明星这些外在元素是对市场和观众的不尊重。经过几年的观影洗礼后,很多观众更希望看到拥有好故事、好人物和更具内涵的影片,《我不是药神》《无名之辈》《红海行动》《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的票房逆袭,说明了电影产品的质量才是票房的唯一保证。
(五)类型电影制作升级
类型电影是电影市场的常规产品,是电影市场的主要盈利来源,也是电影观众的常规选择。从中国2017—2019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的类型来看,动作、喜剧和奇幻等类型是国人观影的最爱。
之前,中国的类型电影曾饱受天价片酬、追求大IP和流量明星、忽视影片质量等诟病。经过行业整顿,这几年国产类型电影的品质不断提升,《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叫好又叫座的类型电影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类型电影的创作更加成熟,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升级和对类型创作规律更熟练的把握。
同时,类型电影的种类也更加丰富。融合了二次元题材的《闪光少女》、神幻题材的《妖猫传》、古装武打题材的《绣春刀2:修罗战场》等,都体现了国产电影在类型化探索方面的新突破。
(六)合拍片道路不断规范
目前,中国电影的影响力还局限于中国本土以及海外华人范围,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很小。中国电影始终在探索国际化道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是当下最主要的方法。近年来,市场上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合拍片,如中英合拍的《英伦对决》、中印合拍的《功夫瑜伽》、中日合拍的《妖猫传》、中美合拍的《巨齿鲨》等,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和口碑。这些影片是合拍片本土化的有效尝试,也是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
与不同国家合拍电影有助于我国电影产品的推广,帮助中国电影打开国际市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助推中国电影产业健康发展。
(七)动画电影或遇转机
2019年,中国电影市场最受瞩目的现象级电影当属暑期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该片自2019年7月26日上映以来,票房成绩势如破竹,突破45亿元大关,打破多项中国电影市场纪录,把中国动画电影的票房提升了数个档次。
相比其他电影类型,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更长,投入资金更多,在市场效益面前并不占优势,这导致动画电影的发展状态始终不如真人电影。2017年,全国上映国产动画电影39部,票房总收入仅13.37亿元;2018年,全国上映国产动画电影35部,票房总收入为15.98亿元,这还不如很多真人电影的单片票房收入。
近几年,票房成绩较好的动画电影有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该片以9.53亿元票房创造了国产动画电影有史以来的最高票房纪录。另外,“熊出没”系列票房也比较稳定,如2018年2月上映的《熊出没·变形记》总票房为6.06亿元。
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多处于两极分化状态。一边是内容低幼化,如“熊出没”系列、“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一边是针对成年小众群体的作品,如《大护法》《大世界》等。这两类影片都很难获得主流观影群体的关注,尽管其中不乏制作水准较高的作品,但是无法提升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不同于这两类影片,其风格更接近好莱坞动画的风格,更适合全年龄段观众观看。制作团队精益求精,哪吒的形象充满童趣又可爱,影片表现的亲情和友情能够引发所有年龄段的共鸣,“逆天改命”的主题也更能抓住普通观众的心理。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虽然《哪吒之魔童降世》表现优异,但国产动画整体质量仍不容乐观,要让中国的动画产业真正发展壮大,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远远不够。
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也离不开动画公司的努力。2015年,由光线影业成立的彩条屋影业是目前国内动画行业的佼佼者,《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其主投的影片。此外,彩条屋影业自成立以来,出品和发行了多部优质作品,包括《大鱼海棠》《大护法》《大世界》《昨日青空》《烟花》等,另外,彩条屋影业开发的动画《姜子牙》于2020年上映。除了彩条屋影业,出品了《十万个冷笑话2》的奥飞娱乐和打造“熊出没”系列的深圳华强方特也是发展较好的动画公司。
(八)新媒体影视行业发展情况
经历了2016年的野蛮生长,随着政策监管的加强,2017年之后,网络大电影的生产逐渐规范化。2017年颁布的《网络试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以及2018年成立的中国电影家协会网络电影工作委员会,使网络大电影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朝着规范化、健康化的方向发展。
2017年上线的网络大电影总数为1,973部,2018年为1,373部,影片产量逐渐下降。同时,网络大电影的制作预算和影片制作水准明显提升,影片质量也越来越高。因此,虽然网络大电影的总数有所下降,但以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为主的网络大电影播映平台的收入不降反增,尤其是单片最高收入。2017年《斗战胜佛》的片方分账收入为2,655万元;2018年分账票房最高的网络大电影是优酷的《大蛇》,分账额高达5,078万元。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势,网络大电影有希望慢慢摆脱“刷量”的生存方式,向“精品化”靠拢。
从播放量和票房来看,近几年网络大电影最受观众欢迎的类型始终是喜剧、动作、爱情和悬疑等。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大电影也呈现出类型多元化的趋势,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满足小众需求的影片,如2017年出现的第一部动画网络大电影《星游记之暴风法米拉》、科幻题材作品《孤岛终结》;2018年的军事题材影片《特种兵王》《金三角归来》,社会现实题材《罪途》,以及灾难题材的《大蛇》等。众多垂直细分领域的影片为观众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为网络大电影市场带来了更多新鲜元素和活力。
在网络大电影的播出形式上,独播已经成为其主要发行模式。2016年,独播作品占网络大电影总量的38.9%;2017年,该数值飙升至82.6%;2018年,独播比例已高达95.8%。目前,独播已经成为各个平台的差异化竞争策略,平台给予独播影片的商业回报和推广力度会远远高于非独播作品,这促使片方将独播作为首选。
在平台和片方的共同推动下,近几年网络大电影的创作正呈现出“IP化”和“系列化”的特征。经过官方和平台的管理和整改,网络大电影从早期的“蹭IP”变为改编IP,IP改编的网络大电影的质量和口碑也进一步提升了。在爱奇艺平台2017年网络大电影分账票房前20名中,有5部IP改编作品,2018年多达14部,包括根据网络剧《陈翔六点半》改编的《陈翔六点半之废话少说》、根据天下霸唱的小说《鬼吹灯之牧野诡事》改编的《牧野诡事之神仙眼》、改编自开心麻花同名话剧的《江湖学院》等。
“系列化”是成功的作品开发续集的策略,目前网络大电影的播出平台已经培育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系列作品,如在爱奇艺播出的“大话西游”系列、“大明锦衣卫”系列、“血战铜锣湾”系列、“逆天侠盗团”系列等,都获得了不错的投资回报率。值得注意的是,基于IP开发的“陈翔六点半”系列可以被称为最成功的网络大电影系列化作品。2017年上映的《陈翔六点半之废话少说》使平台获得1,327万元分账票房,投资回报率为993.12%;2018年,《陈翔六点半之铁头无敌》播出后,平台获得分账票房3,087万元,投资回报率高达1029%,优质的IP不断为市场带来惊喜。
网络大电影发展早期,影片的营销主要依靠播出平台的推广和版面导流。随着竞争的加强,片方开始增加营销投入,2016年,网络大电影单片营销投入平均为10万元—20万元,占总预算10%左右;2017年,网络大电影营销投入一般占总预算的20%,头部影片的营销投入多达上百万,占比30%以上;2018年,营销预算占比30%以上已经成为业界常态。除了增加营销投入,片方也不断尝试多种营销策略,如制作病毒视频、H5等创意物料,通过微博、朋友圈、抖音等渠道分发;在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相关的垂直社区、论坛进行精准宣传;利用弹幕与观众互动;与网络直播、App合作;组织线下的快闪、路演和校园推广等。往往营销力度越大、营销手段越创新的影片,票房收入越高。
在政策的规范和平台的扶持下,网络大电影行业正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网络大电影的作品质量不断提升,观众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当然,目前网络大电影行业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作品同质化问题还比较严重,网络大电影与院线电影的差距依然巨大,网络大电影的收入还要依靠平台的补贴等,这些问题需要整个产业共同面对和解决。
(九)新兴技术为电影发展提供新方向
近几年,电影行业迎来更深层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尤其是VR和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VR影视属于VR产业的内容应用版块,交互式体验是真正意义上的VR影视的主要特点,其“交互”主要服务于影片故事的讲述。目前,VR影视的制作数量还比较少,早期有“速度与激情”系列影片的导演林诣彬于2014年制作的VR短片《救援》(Help)、2015年在圣丹斯电影节展映的VR版《火星救援》等。VR影视的生产方式分为独立内容生产和内容衍生品生产两种。
VR影视可以改变未来的院线体系,或许日后观众不仅能坐在电影院里被动地看电影,还可以参与到剧情中,影响故事的走向。
航拍画面多为远景和大远景,可以更好地展现自然风光或是影视作品中的战争、爆炸等大场面。因此,在如今国内的许多动作片中,我们都能看到无人机航拍的画面,如《战狼2》《红海行动》《冈仁波齐》《乘风破浪》等电影都使用了无人机拍摄航拍画面。
从第一代航拍无人机出现,到现在已有十余年时间。无人机航拍以轻巧的装备、简易的操作系统,为影视航拍带来了便捷,也给影视作品带来了独特的视角,降低了航拍画面的危险程度和难度,也节约了电影的拍摄成本,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和影像表达方法。现在,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航拍画面出现在电影、电视剧、综艺以及纪录片等各类影视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航拍中国》。同时,影片导演、摄影师对航拍画面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也促使无人机航拍技术不断升级和进步。可以预见,无人机航拍将成为影视剧组的必备工种。
不过,相比载人机航拍,现在的无人机续航能力较差,不适合长时间拍摄,这也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