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第十一节 We Shall Overcome

——纽约电影学院2015级影视制作系岑嘉彦作品

一、作品介绍

图3-41 We Shall Overcome海报

(一)创作工具

拍摄器材:RED Epic Dragon 6K数字摄影机

适马18—35mm电影变焦镜头、适马50—100mm电影变焦镜头、库克25—250mm电影变焦镜头

铁头引力三轴手持稳定器、铁甲外骨骼支撑

后期剪辑:Avid Media Composer、Avid Pro Tools

调色软件:DaVinci Resolve

(二)获奖情况

双河媒体节最佳实验短片提名

洛杉矶日落电影节最佳摄影

Short to the Point国际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提名

洛杉矶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

伦敦Lift-Off电影节最佳国际短片提名

布里斯托独立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

奥地利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

雅典国际电影节最佳实验短片提名

(三)剧组人员

导演、编剧:岑嘉彦

制片:岑嘉彦、阿方索·托雷斯(Alfonso Torres)、赵东方

摄影指导:罗昱康

美术指导:爱德华多·鲍蒂斯诺(Eduardo Bautista)

剪辑:安娜·帕拉(Ana Parra)

声音设计:卡洛斯·阿尔瓦(Carlos Alba)

服装:俊·吴(Jun Wu)、凯特·钟(Kat Zhong)

妆发:崔灿

特效化妆:克里斯多夫·奥索里奥(Christopher Osorio)、宫本薰(Kao Miyamoto)

主演:兰尼·冯·杜伦(Lenny von Dohlen)饰演弗罗斯特先生(Mr. Frost),保罗·黄(Paul Wong)、本·弗尼(Ben Furney)饰演监考官

(四)故事大纲

We Shall Overcome是一部实验短片,片长9分35秒。稍显破旧的工业风格建筑物内,竟有如同教室般的情景——码放整齐的课桌、规矩坐好的学生、表情严厉手持教鞭的老师。学生们神情紧张,同时一位白发考官走下中央的高台,将试卷分发给大家。铃声响过,考试开始,学生们却一一开始用各不相同的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诡谲的“考试”愈演愈烈,转而成为一场无法言语的混乱与疯狂。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后,最后一位没能死去的学生被判挂科。最后的最后,还是这个阴森的“教室”,还是那位站在高台上的白发考官,底下坐着的却已是另一批学生。一位教员从黑暗处推着板车,将之前死去的学生的尸体推出,倾倒在新学生的桌上,让他们学习解剖。

二、类型特点

实验片的创作相对自由,天马行空,经常运用表现主义的方法。导演可以通过一些非正常的视听语言、夸张的表达方式、诡异的意象将观众带入影片的专属语境之中,让观众进行思考并获取非常独特的个人体验。

三、创作过程

(一)剧组建立与演员选拔

剧组的主创成员基本都是导演在求学生涯中结识的好友。摄影指导罗昱康是导演一直以来首选的创作搭档。导演岑嘉彦的教育背景是舞台剧,接触电影制作之初,对电影语言的了解还不深入,但在和罗昱康的合作中,导演发现他很有将自己脑中的想象付诸实践的能力,而且很合心意,于是两人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美术指导爱德华多和导演在别的项目中相识,他具有缜密的全局构思、扎实的美术功底、强大的动手能力,还有充满欧洲韵味的审美风格,导演毫不迟疑地将他吸纳进了本次剧组,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同样在别的剧组结识的重要组员还有特效化妆组的克里斯多夫和宫本薰。克里斯多夫和宫本薰就读于洛杉矶一家业内著名的化妆学院,这次他们的表现也十分出色。本片拍摄结束不久,克里斯多夫还加入了《美国恐怖故事》的剧组,为他们奉上令人咋舌的特效化妆。

选角方面,导演做了关于影片商业价值和传播性的考量,希望能请到真正曾经参与过好莱坞大制作的演员来参与拍摄。但是当今的一线演员对于学生剧组来说还是高不可攀的,于是导演将目光转向了那些曾经在业内知名度很高但如今较少曝光的演员。在经过与对方经纪人的长时间交涉后,导演终于请到了曾经出演《小鬼当家3》中大反派的兰尼·冯·杜伦。他虽然现在不常光顾大银幕,但气质与演技依然出众,充分演绎出了主考官的狂热与变态。

除兰尼之外,两位副考官都是导演在过去的项目中用过的演员,导演在之前的拍摄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学生们则都是来自纽约电影学院表演系的学生,他们都对这次的剧本很感兴趣,并对自己的表演充满信心。

(二)拍摄工具选择与获取

作为纽约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本来摄影指导理想的摄影机是ARRI Alexa系列,相信那也是多数电影制作者的首选机型。但在预算的限制下,这一愿望没能实现。于是,剧组采用了由纽约电影学院提供的RED Epic Dragon 6K摄影机(见图 3-42)。Epic Dragon作为RED的上一代摄影机(DSMC1),在画质和色彩科学的表现上都相对优秀,然而现场照度不够的话,画面噪点的表现会比较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灯具和照明的选择上,摄影部门和照明部门也特地考虑和照顾了摄影机的这个弱点。

图3-42 We Shall Overcome拍摄现场

镜头选择方面,这次的拍摄一共用到了三支变焦镜头。分别是适马的18—35mm T2、50—100mm T2和库克的25—250mm T3.9。适马电影变焦镜头经济的租赁价格和优秀的光学性能,在变焦镜头中较大的光孔,都使其成为学生剧组变焦镜头的不二之选。

镜头租赁皆是通过美国电影业界的设备共享网站ShareGrid进行的。这个网站非常方便,较之大租赁公司也有较为经济实惠的价格,同时,拜地缘优势所赐,上面的设备品类非常齐全,是身在洛杉矶的学生所能享有的绝好资源。

(三)场景设计与拍摄地选择

本片的拍摄是在洛杉矶市中心一处空厂房里进行的。具有工业感的场所与“进行考试的教室”这一意象具有很大的反差,可以说是格格不入。导演通过将“教室”与“厂房”强行糅合的方式创造了一个能带来疏离感的场景。

(四)现场照明与摄像

摄影和照明都必须是服务于影片叙事的。在工业厂房+教室布置的场景基础上,照明设计的作用是强调这个场景的奇特性。

在影片筹备期间,导演和摄影指导谈起自己在国内上学、考试的情形。有这么一种情景令他们印象深刻——南方的雨季,闷热的下午,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教室内的同学们沉默地做着试卷。外面的光色是黄澄澄的,令人感到压抑。结合个人经历,本片的场景所发生的时间被定为一个“永恒的黄昏”。

于是,灯光组在厂房后方的三扇大窗外布置了三盏2K钨丝灯,厂房横梁上原有的荧光灯管也都被罩上了CTS稻草金色纸。这成功地使全场景蒙上了一层浓郁的金黄色(见图3-43)。

图3-43 We Shall Overcome剧照

在影片“考官与考生”的意象背后,还有一个“体系”的概念——也就是这种残忍诡异的考试中,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的角色,其实都是某个埋在深处的“体系”的一部分。要如何体现这个无处不在的“体系”呢?这也是通过灯光。阿莱的SkyPanel灯被放置在主考官所站高台后方的空间深处。在那漆黑的空间中,SkyPanel发出如心脏跳动般的有节律的红光,象征某种地位更高、藏得更深的生命体在背后默默观察和控制着这一切。

在多用定焦镜头组拍摄的今天,剧组选择变焦镜头并非为了节省更换镜头的时间,而是“推拉焦距”本身就是本片视听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导演想通过具有新闻纪实摄影感的推拉镜头,带给观众一种诡异的“真实感”,从而能跳脱出来,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去观察片中所发生的事件。

四、摄影阐述

(一)摄影指导简介

图3-44 罗昱康

罗昱康,1996年出生于中国香港,本科毕业于纽约电影学院,现在美国电影学院进行电影摄影专业的学习。

(二)摄影阐述

这次是我和导演岑嘉彦第二次共同创作较大的项目。我非常感谢导演对我一如既往的完全信任,也在这次的拍摄工作中收获良多。

这次成片的效果我和导演都是比较满意的,都觉得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我们所构思的内容,一些精心设计的镜头也都成功做出来了。我曾经经历过不少拍摄项目,片子做出来之后和构思筹备时有太多差距,是经过很多妥协、改动、放弃后的产物。We Shall Overcome这部片子不属于这种情况,没有让我们失望。可以说,我和导演两人在制作全流程中的紧密沟通是影片最终得出令人满意成果的一个保险。在我的经验中,很多导演是在影片开拍的一个月,甚至一周前才找到摄影指导。在那种情况下,摄影指导基本上只能按照很常规的方式去保证影片拍完,可能能抓到漂亮、高质量的画面,但是在创作与叙事上是极难做到完美的。我和岑嘉彦是很好的朋友,我们从剧本阶段开始就一起构思了,甚至某些情节的设计也是先一起想出画面,再想出吻合画面的逻辑、剧情,再安插到剧本里的。其实对于这种情况,我难免会有点害怕,好像我作为摄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思,但导演很开明,也很信赖我的想法,他能让我充分发挥和创作,并且不让我偏离他的思路。我觉得这种创作状态和创作关系就非常好,我想每个摄影指导都应该找到一个这样的导演。

五、优点和不足

(一)影片优点

We Shall Overcome较为成功地创造了一个具有疏离感的故事场景;较为大胆地体现了血腥诡谲的死亡场面,并且不是为了单纯的视觉冲击,而是言之有物;大量使用了推拉镜头,不落入“规则”的窠臼。

(二)不足之处

实验片的类型一方面给了本片自由表达的便利,另一方面却也使得本片在某些部分的编排过于随意,甚至有些凌乱。尤其是全场学生疯狂争相自杀的时候,节奏把握不好,没有表达的主次,暴露了构思不够缜密的巨大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