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被调查者的实名、匿名情况(开放题)
本着自愿原则,本次问卷调查可自由选择实名或匿名,在回收来的65份样本中,有53份进行了实名填写,占比为81.5%;7人填写了昵称,占比为10.8%;5人没有填写姓名,占比为7.7%,见表2-1。
表2-1 实名、匿名填写情况
二、被调查者联系方式填写情况(开放题)
本次问卷调查可自由选择是否填写联系方式,在回收来的65份样本中,有54份填写了正确的联系方式,占比为83.1%;没有填写联系方式的有6份,占比为9.2%;还有5份填写了错误的联系方式,占比为7.7%,见表2-2。
表2-2 联系方式填写情况
三、被调查者的性别分布(单选)
在被调查者中,男性31人,占比为47.7%;女性34人,占比为52.3%,总体比例基本持平,见表2-3。
表2-3 被调查者的性别分布
四、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单选)
在被调查者中,2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有6人,占比为9.2%;21—25岁的被调查者有37人,占比为56.9%;26—30岁的被调查者有21人,占比为32.4%;3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有1人,占比为1.5%,见表2-4。因为被调查者多数为影视专业学生,少数为青年从业者,因此年龄偏小,主要集中在21—25岁、26—30岁两个年龄段。
表2-4 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
五、被调查者现居住地分布(开放题)
被调查者现居住地分布情况为国内35人,占比为53.8%,其中,北京22人,占比为33.9%;河北4人,占比为6.2%;天津3人,占比为4.6%;江西2人,占比为3.1%;上海、湖南、山西、四川各有1人,占比均为1.5%。国外30人,占比为46.2%,其中加利福尼亚州有28人,占比为43.1%;还有2人将现居住地填写为美国,占比为3.1%,见表2-5。本次被调查者的居住地主要是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中国的北京。
表2-5 被调查者现居住地分布
续表
六、被调查者最高学历(单选)
在被调查者中,最高学历为硕士的占比60%,最高学历为本科的占比37.0%,最高学历为博士和专科及以下的均占比1.5%,见表2-6。由此可知,本次被调查者的学历水平较高,符合影视高校学生作品及青年创作者这一群体的定位,这对于研究中美影视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表2-6 被调查者最高学历分布
七、被调查者最高学历所学专业(开放题)
在被调查者最高学历所学专业的调查中,电影制作专业为19人,占比为29.2%;广播电视专业为15人,占比为23.1%;导演专业为7人,占比为10.8%;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为6人,占比为9.2%;制片和影视与媒体专业均为4人,占比均为6.2%;摄影专业为3人,占比为4.6%;影视管理和表演专业各2人,占比均为3.1%;教育技术、戏曲、录音专业各1人,占比均为1.5%,见表2-7。由此可以看出,本次被调查学生所学专业较为丰富,涉及影视高校的各个相关专业,并且电影制作、广播电视专业占比最多,更为符合调查目的。
表2-7 被调查者最高学历所学专业
八、被调查者毕业或目前所在院校(开放题)
被调查者主要来自纽约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人数分别为37人和14人,占比分别是57.0%和21.6%。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纽约电影学院洛杉矶分校、天津师范大学的被调查者为4人,占比均为6.2%。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海南大学、四川传媒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的被调查者各为1人,占比均为1.5%。
表2-8 被调查者毕业或目前所在院校
九、被调查者接触影视行业年份(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接触影视行业超过5年的被调查者有26人,占比为40%;接触影视行业2—3年的被调查者有19人,占比为29.2%;接触影视行业0—1年和4—5年的被调查者各有10人,占比均为15.4%,见表2-9。由此可以看出,相关专业的学生和青年影视工作者接触影视行业的年限并不是很高,一半以上的人接触影视行业不到5年,说明本次被调查者还有很多学习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接触影视行业。
表2-9 被调查者接触影视行业年份
十、被调查者的影视作品数量(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中,21人有1—2部影视作品,占比为32.3%;26人有3—5部影视作品,占比为40%;4人有6—8部影视作品,占比为6.2%;14人有8部以上影视作品,占比为21.5%。调查显示,大部分影视院校在校生及青年影视工作者都拥有作品。72.3%的在校生及青年影视工作者拥有5部以内的影视作品,考虑到结课作业在内数量并不是很多,说明大多数被调查者还需要更多的实战经验。
表2-10 被调查者影视作品数量
十一、被调查者第一部作品的发布平台(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有45名被调查者已经发布了自己的作品,其中,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作品的被调查者数量最多,有28人,占总被调查者数量的43.1%;有15名被调查者通过影展或电影节发布作品,占比为23.1%;有2名被调查者通过院线发布作品,占比为3.0%。除了2人没有作品外,有18名被调查者未发布作品,见表2-11。互联网时代改变了原有的电影发布形式,再加上网络平台影视作品发布门槛低,影视工作者和学生更容易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作品。院线步骤烦琐,门槛较高,所需投资较大,极少的被调查者可以发布院线作品。
表2-11 被调查者第一部作品的发布平台
十二、被调查者最欣赏的影片类型(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最受欣赏的影片类型依次为剧情,占比为35.4%;悬疑,占比为18.5%;科幻,占比为10.8%;喜剧,占比为7.7%;纪实,占比为4.6%;爱情、动作、动画、惊悚,占比均为3.1%;战争、歌舞、灾难以1.5%的占比排在最后;其他,占比为6.1%,见表2-12。在电影市场上表现强劲的喜剧、动作、爱情等影片类型在本次调查中的欣赏度并不高,这一方面可能与本次被调查者的文学素养、艺术审美水平较高有关,另一方面与现实题材电影的回归也不无关系。
表2-12 被调查者欣赏的影片类型
十三、被调查者最欣赏的一部电影(开放题)
该问题的答案中涉及的电影包括《辛德勒的名单》《招魂》《触不可及》《飞跃疯人院》《花火》《可可西里》《死亡诗社》《调音师》《肖申克的救赎》《小时代》《一一》《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搏击俱乐部》《逃出绝命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朗读者》《控方证人》《北京遇上西雅图》《布达佩斯大饭店》《剪刀手爱德华》《大红灯笼高高挂》《蓝》《低俗小说》 《地心引力》《断背山》《敦克尔克》 《发条橙》《芳华》《歌曲改变人生》《狗十三》《海边的曼彻斯特》《花样年华》《假面1966》《老无所依》《立春》《流浪地球》《原木之森》《星球大战》《午夜凶铃》《午夜巴黎》《我杀了我妈妈》《我不是药神》《龙猫》《洛奇》《美国丽人》《美丽人生》《七武士》《三傻大闹宝莱坞》《十诫》《泰坦尼克号》《天使爱美丽》《玩具总动员》。其中,有5名被调查者表示最喜欢影片《肖申克的救赎》,3名被调查者表示最喜欢影片《泰坦尼克号》,电影《调音师》和《低俗小说》分别有2人最喜欢。在本次调查中,经典的电影更受被调查者的喜爱,这可能和专业的影视学术素养有关。
十四、被调查者所认为的影片最大价值(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有33人认为影片最大的价值是观众口碑,占比最高。19名被调查者认为影片最大的价值是个人艺术追求,占总被调查者的29.2%。7人认为业内认可最重要,占总被调查者人数的10.8%。5人认为票房大卖最重要,占比为7.7%。仅1人认为在电影节获奖最重要。由此可见,观众口碑是当代青年影视从业者和影视专业学生最重视的,个人艺术追求也较为重要。然而,可能因为学生在被调查者中数量较多,其对于票房大卖和电影节获奖这类元素重视程度较低。
表2-13 被调查者所认为的影片最大价值
十五、被调查者所认为的学习影视创作的最好方式(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32人认为在剧组实践中学习是最好的影视创作学习方式,占比为49.2%。15人认为观察生活,增加人生阅历是学习影视创作的最好方式,占比为23.1%。10人认为赏析大量影片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占比为15.4%。8人认为在专业高校学习影视创作的方式最好,占比为12.3%。没有人认为阅读相关影视书籍是最有效的。由此可见,影视创作作为一种实践行为,更需要从实践中、从日常生活中去学习,学习他人作品或者在专业院校学习也是有效的,但仅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影视创作的效果不是很好。
表2-14 被调查者所认为的学习影视创作的最好方式
十六、被调查者的主要作品形式(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生的作品形式为故事短片,占比为69.2%;纪录片占比为12.3%;故事长片、其他类型、音乐短片、动画片占比分别为6.2%、6.2%、4.6%、1.5%;广告片占比为0,见表2-15。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更倾向于拍摄故事短片,这可能是因为短片故事性强、可行性高。纪录片注重真实事件的描述,能够反映某一事件的真实状况,成为学生作品形式的第二选择。对故事长片、动画片、音乐短片MV及其他形式均有涉猎,这表现了学生自身对创作的追求。广告片对拍摄团队的综合要求较强,调研中并无学生创作广告片的案例。
表2-15 作品形式情况统计
十七、被调查者作品的主要影片类型(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影片类型为剧情片占据大多数,比例达到61.5%。犯罪片、喜剧片、动作片、歌舞片、科幻片、恐怖片分别占比6.1%、4.6%、3.1%、3.1%、3.1%、3.1%。西部片与战争片占比0%,其他类型影片占据15.4%。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更加擅长剧情片的制作,剧情片是市面上主流的影片类型,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部分学生选择其他类型的影片制作,打破剧情片摄制的传统思维,更加富有创新精神。西部片与战争片没有学生参与制作,这类型影片的制作难度较大,对场景要求高,且受众少,不适合学生群体进行创作。
表2-16 被调查者作品的主要影片类型
十八、被调查者作品的主要题材(多选)
在本次调查中,情感、悬疑、家庭题材较多,普及率[2]分别为33.9%、23.1%、21.5%。神话、谍战、军旅、武侠、反恐占比0%。其余同学选择青春、传记、爱情、伦理等题材,普及率分别为10.8%、9.2%、9.2%、7.7%等(见表2-17)。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偏向情感、悬疑、家庭题材的影片制作,这类影片符合主流人群的观影取向,易于学生群体制作。神话、反恐等题材的影片制作成本高、难度大,超出在校学生的能力范围,故参与调研的学生没有人选择制作此类影片。以历史、伦理、传记为代表的其他影片是少部分学生选择制作的题材类型,这类题材的影片风格出众,满足了社会对影片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契合了部分学生的创作理念。
表2-17 被调查者作品的主要题材
十九、被调查者作品的时长(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影片的长度为0—30分钟,其中0—10分钟与11—30分钟占比均为44.6%;31—60分钟与60分钟以上占比较小,分别为1.5%与9.3%。调查显示,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的绝大多数作品均为微电影形式。微电影具有故事情节完整、制作周期短、投资规模小等特点,适应当今主流社会的需求,并适合学生群体制作。
表2-18 被调查者作品时长情况统计
二十、被调查者作品的主要叙事结构(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影片的叙事结构为单线结构,占比为55.4%;部分同学影片的叙事结构为复线结构,占比为21.5%;套层结构、板块结构、散点结构及其他结构分别占比为9.2%、7.7%、3.1%、3.1%。单线结构通篇只有一条单纯的情节线,这种叙事手法能够表现故事的完整性、生动性、趣味性,使观众获得清晰的时间感与空间感。复线结构拥有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线索,使得影片主副明确,明暗清晰。套层、板块、散点等其他形式的叙事方式能在不同的角度表现不同的叙事手法,展现影片的多样性。单线结构的叙事是主流的叙事方式之一。
表2-19 被调查者作品主要叙事结构情况统计
二十一、被调查者作品的制作成本(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大部分学生的影片成本在1万元(人民币)以下,占比为43.1%。成本为2万—5万、6万—10万、11万—20万、20万以上的占比分别为12.3%、16.9%、10.8%、16.9%。总体上,学生制作影片的预算较低,这与学生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有关。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最大化地使用有限的资金,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筹集资金是电影制作者与高校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表2-20 被调查者作品的制作成本
二十二、被调查者影视创作资金来源(多选)
在本次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作品的拍摄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普及率为75.4%;社会投资、众筹、专业电影基金普及率分别为10.8%、7.7%、6.2%;其他途径普及率为20%。调查显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制作者筹集资金较以往途径越来越多,然而学生群体制作影片的预算较低、自筹占据绝大多数的情况表明高校、社会对电影制作者的扶持力度较欠缺。学生应尽可能打磨剧本,搭建好团队,呈现给社会、专业电影基金更加完善的创作方案。高校、社会、电影机构应加大对优秀青年导演的扶持,给予创作者更多经济与技术上的帮助。
表2-21 被调查者影视创作资金来源情况统计
二十三、影视创作筹备阶段在哪部分花费时间较多(单选)
由统计分析可知,在影片拍摄的筹备期,剧本及分镜创作是各团队耗时最多的工作内容,占比为58.5%,团队组建耗时和场景选择与设计持平,占比为16.9%,资金对接和演员甄选分别占比为6.2%和1.5%。好的剧本是影片成功的关键,细致的分镜头脚本将剧本的思想与形象具化,耗时量最大也说明了主创对剧本的重视和打磨。
表2-22 影视创作筹备期耗时量较大阶段统计
二十四、摄制组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单选)
在作品拍摄阶段,各主创团队遇到的问题分布较为平均,场地协调占比18.5%,团队合作占比为20%,演员表演占比为13.8%,场面调度占比为24.6%,摄影照明占比为4.6%,现场收音占比为6.2%,还有一部分其他拍摄进程中的问题占比为12.3%。场面调度的完成度与演员的配合、团队间的沟通均有一定的关系,尤其对于长镜头来说,拥有技艺高超的演员和技术人员就非常必要,所以团队合作、场面调度、演员表演息息相关,不能单一而论。
表2-23 拍摄期遇到的难题统计
二十五、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哪个环节投入精力最大(单选)
据数据分析,在作品的后期制作阶段,剪辑是花费精力较大的部分,占比为69.2%,音频剪辑、特效制作、影片包装、色彩调节占比分别是10.8%、7.7%、7.7%、4.6%。这一结果一方面与拍摄影片类型有关;另一方面特效制作对后期团队和成本投入要求较高,所以后期的大部分精力花费在视频的剪辑、对影片结构和节奏的调整方面。
表2-24 后期制作投入精力最大环节统计
二十六、导演参与剧本创作的方式(单选)
学生作品创作中,导演参与剧本创作的方式大体有3种方式:导演兼任编剧;导演与编剧共同拟定剧本构思,由编剧执笔完成剧本;先定剧本,后选导演,例如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几种方式的占比分别为47.7%、41.5%、4.6%。导演兼任编剧或者导演与其他编剧合作的情形在学生作品中很常见,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表2-25 导演参与剧本创作方式统计
二十七、被调查者作品的拍摄周期(单选)
由统计数据可得,作品拍摄周期1—15天的占比为86.1%,拍摄周期16—30天占比为6.2%,31—60天占比为3.1%,60天以上占比为4.6%。拍摄周期与作品时长有很大关系,由本调查作品时长可知,89.2%的作品时长在30分钟以内,短片的拍摄周期绝大部分控制在15天以内,比较符合短片的完成度和成本要求。
表2-26 被调查者作品拍摄周期统计
二十八、被调查者作品是否有原创音乐(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创作作品有原创音乐的占比为47.7%,没有原创音乐的占比为52.3%,数据基本持平,差异不大。虽然原创音乐对影片很重要,能够更好地烘托主题、塑造人物,但是由于原创音乐的专业性、投资成本以及创作时间等的限制,相当一部分人会放弃原创音乐而选择引用已创作的音乐或购买已创作的音乐版权。
表2-27 作品原创音乐统计
二十九、被调查者是否有固定团队(单选)
由调查数据可知,被调查者中拥有固定创作团队的更多,占比为56.9%,而没有固定的创作团队则占43.1%。固定的创作团队是形成作品稳定风格的重要因素,并且固定团队的成员的创作理念更统一,配合会更加默契,有利于作品的创作。
表2-28 被调查者是否有固定团队
三十、成员与团队的关系(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学生作品创作中成员与团队的关系多为合作关系,占比为49.2%;合作与聘用关系皆次之,占比为40.0%;聘用关系最少,占比为6.2%。可见合作关系在高校及青年影视创作团队中是占比最大的,一方面合作的多方基于平等的关系,且大多是熟识的人,更方便沟通;另一方面合作相较于单纯的聘用能够节省更多的制作成本。
表2-29 成员与团队合作方式统计
三十一、创作团队成员的数量(单选)
学生作品摄制团队成员数量最多的为15人以上,占比为44.6%;其次是1—5人,占比为30.8%;6—10人和11—15人分别占比15.4%和9.2%。一方面,一个完备的剧组配置需要涉及导演、摄影、美术、录音、制片等各部门至少约20人以上,而本次调查中15人以上的团队占比最多,可见这一剧组各个部门的人分工明确,几乎每个职位都有所涉及;另一方面,短片的剧组成员一般无须过多,甚至为节约成本有些成员可能身兼数职,由本调查19题和21题可知,被调查者的作品时长大多都在30分钟以内,成本多在1万元以内,这也是1—5人的团队占比接近1/3的原因。
表2-30 创作团队成员数量统计
三十二、作品中主要演员的资历(单选)
据数据统计可知,被调查者作品中的主要演员多是非专业演员,占比为41.5%;表演专业学生占比为27.7%,经验丰富的资深演员与经验较少的专业演员分别占比为16.9%和13.9%。50%以上作品中的演员有学习表演课程的经历或是专业的演员,可见主创对作品的要求和演员的表演还是相对重视的。非专业演员比例高达41.5%,这一方面与成本有关,另一方面与题材(如纪录片)也有关系。
表2-31 作品中主要演员资历情况统计
三十三、拍摄作品时开支较大的费用(多选)
关于拍摄作品时开支较大的费用,43人次选择设备费用,42人次选择剧组人员费用,28人次选择场地费用,20人次选择后期费,14人次选择交通费用,12人次选择美术费用,4人次选择其他,3人次选择剧本费用,2人次选择宣发费用。设备费用、剧组人员费用位居开支较大的第一梯队,场地费用、后期费用则位居第二梯队,交通费用、美术费用位居第三梯队,而其他、剧本费用和宣发费用则位列第四梯队。由于调查者多数为学生,其作品大多是学生作业,场地大多为学校提供或其他节省经费的场景,后期基本由导演自己完成,置景也尽可能一物多用,剧本大多由自己编写,更不会涉及商业活动,因此主要的开支还是摄影设备费用和剧组人员的工资。
表2-32 拍摄作品开支较大的费用
三十四、拍摄作品的收入情况(单选)
关于拍摄作品的收入情况,有11人选择了有收入,占比为16.9%;有54人选择了无收入,占比为83.1%。由此可见,在影视专业学生和青年影视从业者中,能靠作品获取收入的人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表2-33 作品收入情况
三十五、毕业或所在影视院校所处国家(单选)
关于被调查的影视专业学生和青年影视从业者的毕业或所在影视院校所处的国家,26人选择中国,占比为40.0%;38人选择美国,占比为58.5%;1人选择欧洲,占比为1.5%。
表2-34 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影视院校所处国家
三十六、毕业或所在影视院校主要授课方式(多选)
关于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影院院校的主要授课方式,选择课堂讲授的有55人次,选择实践拍摄的有39人次,选择交流讨论的有23人次,选择专题讲座的有14人次,选择网络教学的有 1人次,选择其他的有2人次。总体来看,中美影视院校的授课方式仍以课堂讲授、实践拍摄、交流讨论为主,同时也在日益多元化和丰富化。
表2-35 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影视院校主要授课方式
三十七、影视院校课程设置的偏重(单选)
在被调查者中,26人认为学校更偏重实践,占比为40%;22人认为学校理论和实践并重,占比为33.8%;17人认为学校更偏重理论,占比为26.2%。可见目前大部分影视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偏重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实操能力。
表2-36 影视院校课程设置的偏重情况
三十八、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是否相适应(单选)
在被调查者中,42人认为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占比为64.6%;6人认为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脱轨,占比为9.2%;另有17人选择了不清楚课程内容是否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占比为26.2%。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影视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能够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但竟有26.2%的人不清楚课程内容是否与行业发展相适应,也说明了部分影视院校对此方面不够重视。
表2-37 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的适应情况
三十九、专业课老师的影视行业从业经历(单选)
在大多数专业课老师是否有影视行业从业经历这个问题中,53人选择“是”,占比为81.5%;5人选择“否”,占比为7.7%;另有7人选择了“不清楚”,占比为10.8%。影视专业以实践为主,因此大多数影视院校都会聘请有从业经历的老师。
表2-38 专业课老师的影视行业从业经历情况
四十、教师指导多在影片制作的哪些阶段(多选)
关于在影视创作中,教师会参与哪些阶段的指导问题,选择“导演构思”阶段的为45人次,选择“剧本创作”的为43人次,选择“现场拍摄”的为21人次,选择“后期制作”的为 21人次,选择“制片管理”的为25人次,说明教师指导会涉及影视制作的全过程,在前期的策划和构思阶段花费的力气更大、付出的心血更多。
表2-39 教师指导在影片制作各阶段的比例
四十一、学校提供拍摄器材的方式(单选)
在被调查者中,41人选择学校无偿提供拍摄器材,占比为63.0%;12人选择学校有偿提供拍摄器材,占比为18.5%;12人选择学校不提供拍摄器材,占比为18.5%。总体来说,大多数影视院校会提供摄影器材,而且以无偿提供为主,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拍摄,增加实践拍摄的机会。
表2-40 学校提供拍摄器材的方式
四十二、学校提供拍摄器材的种类(多选)
在被调查者中,50人选择学校提供摄影器材,占总人数的76.9%;47人选择学校提供照明器材,占总人数的72.3%;42人选择学校提供录音器材,占总人数的64.6%;29人选择学校提供剪辑设备,占总人数的44.6%;30人选择学校提供其他辅助设备,占总人数的46.2%。可见,影视院校提供的器材种类丰富多样,但以摄影、照明、录音器材为主。
表2-41 学校提供拍摄器材的种类
四十三、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是否设置课程专门展映、交流学生拍摄作品(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设置课程专门展映、交流学生拍摄作品的占比为78.5%,毕业或所在院校未设置课程的占比为21.5%。近八成被调查者的毕业或所在院校设置了课程专门展映、交流学生拍摄作品。首先,近年来,各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政策,大力推动学生自主创新与实践交流。其次,被调查者以硕士生居多,专业型硕士更注重专业实践,即创作能力的培养,影视创作实践课程较多。最后,这也是出于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量,以帮助其增强专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工作打好专业基础。
表2-42 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为学生拍摄作品展映交流设置课程情况统计
四十四、学校专业课程涉及哪些影视理论(多选)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专业课程涉及影视理论中,选择电影史学的为45人次,电影美学、视听语言各为42人次,摄影艺术为41人次,电影表演为39人次,电影声音为36人次,照明艺术为30人次,电影美术、电影心理学各为29人次,电影文学26人次,电影批评23人次,数字媒体艺术22人次,电影造型18人次,电影作曲11人次,其他为5人次。
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电影史学、摄影艺术、电影表演等课程是任何影视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大部分学校都会开设,而数字媒体艺术、电影作曲等课程则是进阶课程,或是细分专业的课程。接触到这些理论的学生人数会随之减少。
表2-43 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专业课程涉及的影视理论统计
四十五、拍摄作品时曾担任哪些职务(多选)
在本次调查中,关于拍摄作品时曾担任的职务,选择导演的有54人次,选择编剧的有49人次,选择摄影师的有35人次,选择演员的有33人次,普及率依次为83.1%、75.4%、53.9%和50.8%,选择录音师的最少,有21人次,普及率为32.3%。
导演与编剧等是剧组的核心职位,也是一部影视作品摄制过程中的主导性角色。在导演中心制的背景下,导演掌握艺术创作的领导权和指挥权,多数人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都会担任主创。
表2-44 被调查者拍摄作品时曾担任过的职务统计
四十六、毕业要求的成果形式(单选)
在本次调查中,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毕业要求的成果形式为毕业论文及作品的占比最大,为58.5%;仅要求毕业作品的占比为33.8%;仅要求毕业论文的仅占比7.7%。影视专业学生特别是专业型硕士对实践要求较高,院校越来越注重专业实践,毕业考察不仅包括学生的理论学习成果,也包括学生的专业实操能力,因此绝大多数调查者的毕业或所在院校的毕业要求都会包含毕业作品。
表2-45 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毕业要求的成果形式统计
四十七、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更注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单选)
由统计可知,被调查者中有40人认为自己毕业或所在院校偏向于培养实践型人才,占比为61.5%;有16人认为自己毕业或所在院校更注重培养专业型人才,占比为24.6%;有9人认为自己毕业或所在院校更注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占比为13.9%。注重实践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增强业务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拥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表2-46 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培养人才类型统计
四十八、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的影视教育更关注什么(单选)
由统计可知,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自己毕业或所在院校的影视教育更关注创作技能的有25人,占比为38.4%,认为自己毕业或所在院校的影视教育更关注市场需求、学科体系、艺术水平、艺术创新的分别有11人、10人、7人和7人,占比分别为16.9%、15.4%、10.8%和10.8%。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更注重培养实践型人才,而创作技能则是影视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部分,更是影视从业者的立身之本,相关院校关注创作技能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2-47 被调查者毕业或所在院校影视教育的关注点统计